首款自动驾驶测试车曝光?小米回应:不是我们的车

能见 2022年7月11日 6032

文/ 冯优
网络上一组小米自动驾驶车型曝光的消息,让 “小米造车取得实质性新进展”又刷爆了汽车圈。
7 月 7 日,汽车博主@德卤爱开车曝光了一张疑似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的照片,从照片来看, 一辆蓝色的“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正停在路边疑似进行路测。

图片源于微博截图

随后,关于“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首曝”、“造型亮眼”、“外形酷似比亚迪汉”等词条成为汽车圈热搜词。
不过,针对“自动驾驶车路试”传闻,小米方面回应称, “这是我们在测试自动驾驶技术,不是我们的车。”
也就是说,测试车辆并不是小米自己制造的汽车,也不是“酷似比亚迪汉”,而是该车辆真的是一台比亚迪汉EV。
于是,小米汽车用比亚迪汉测试的消息又成为了汽车圈调侃的新谈资, 同时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诸多猜测。
事实上,自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式官宣造车后,这一年多以来,市场上时不时就会传出有关小米造车的种种动态,有的关乎战略规划,有的关乎人才招聘,还有的关乎造车进度……
无论当初决定造车是为了跟风、蹭热度,还是真的出于生态战略考虑,在外界看来, 小米造车一直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那么,已在手机市场所向披靡的小米为何造车?小米有何优势?在看似喧嚣的背后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何造车?
或许小米造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 智能手机出货量逐年下降,增量空间有限,小米手机天花板可见。IDC预测,2025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不过15亿部,CAGR只有3.7%,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动力总体不足。
从国内数据看,小米手机市占率在2015年见顶达到16%后开始回落,此后基本维持在12%左右,虽在近两年受益于市场格局变动市占率有望提升,但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创新乏力、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汽车市场规模约为智能手机的3倍。
根据IDC数据,2020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13亿部,全球市场规模约5000亿美元。而2020年全球乘用车出货量为5583万台,市场可达约1.5万亿美元。
相较于智能手机市场,汽车市场对小米来说更具备战略前景。并且,汽车市场虽然不能完全复制手机市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但其 背后大的方向和趋势是一致的。
当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破坏式创新出现时,既得利益的企业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 这就给像小米这样的创新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其次,小米造车的时机其实恰到好处。随着国内各种利好政策持续推动和产业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26%。而去年8月,才首次突破20%。
业内普遍认为2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一方面市场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供应链开始趋于稳定。
参考智能手机发展史,2010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超过20%,终端市场开始进入洗牌阶段。
从现在的数据看,全球乘用车市场电动车的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超过20%, 中国市场则已经提前超过20%,并在未来几年进入洗牌期。
根据小米3月22日发布的财报中所披露造车的最新进展,首款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正好赶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20%的格局洗牌。
这与雷军当年带领小米手机搅局国产手机市场如出一辙。
小米的优势
如果要问,新势力车企最怕啥?肯定是融不到钱。
造车烧钱,是公认的事实。人才、技术、生产,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对此,雷老板选择直接“All-in”,并且 已在未来十年,自己准备好了100亿美元。
图片源于小米发布会
为了证明确实具备这样的财力,“雷布斯”还亮出了小米截至2020年底的现金余额:1080亿元。不差钱的小米,赢能漂亮的赢,输也能有回旋的余地,说起话来自然也底气十足。
其实,小米不仅有钱, 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以及产业链布局方面也颇有心得。 截至目前,包括小米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以及雷军个人的天使投资机构顺为创业,合计已经投资了超5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涵盖智能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整车等众多产业链核心技术领域。
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 小米先后完成了激光雷达提供商禾赛科技、智慧停车方案提供商爱泊车、ADAS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智能车供应链公司上海几何伙伴、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等的投资。
在芯片领域, 小米投资了黑芝麻和国内车规级MCU公司云途半导体。另外早在2021年之前,小米也有投资比亚迪半导体、思特威和灵明光子等半导体领域。
在动力电池领域, 小米又相继投资了赣锋锂电、蜂巢能源、中航锂电、卫蓝新能源等电池企业。
产业链打通的背后, 人才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去年9月,小米汽车成立之初,团队仅17人。而后不久,小米积极招兵买马,为了吸引人才开出了 高于同行20%-30%的薪资, 在放出招聘需求的短短几个月里,小米收到了超两万份简历。
“挖人”也是小米招揽人才的方式,原吉利研究院总院长胡峥楠,原北汽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等资深人士都加入了小米造车计划,百度以及多家头部车企的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流向了小米。
最新数据显示, 小米造车的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 1000 人。
诸多挑战
虽然有钱、有技术、有人才,但是小米在汽车市场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研发问题。 参考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路程,蔚来ES8研发到落地历经37个月,小鹏G3上市用了四年,理想2015年7月成立,理想ONE 2019年底才交付。
平均下来,初创公司从一款新车设计研发到量产交付, 大概要用4年左右。 即使小米的整合资源能力以及资金储备优于上述几家, 但要实现2024年量产,仍存疑。
其次是疫情之下芯片短缺。 当前车市恢复速度高于预期,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小米共投资了8家国产芯片企业,除比亚迪半导体排在行业靠前的位置,其余几家在行业里并不具备太大的竞争力。
电池短缺也是小米需要直面的问题。 小米试图通过投资珠海冠宇、中航锂电、赣锋锂电、蜂巢能源这样的电池供应商来缓解电池短缺问题,但因动力电池的产能无法跟上能源汽车增长速度,也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说芯片荒,电池荒是整个行业的痛点,那么 内部团队磨合则是小米需要特别注意的。
根据小米财报披露,其造车团队规模达1000人以上,这些员工主要来自于小米内部转岗员工,互联网大厂跳槽人员,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相互磨合是最耗时的, 且造车团队中的17位核心高管中有16位都来自于小米内部,均没有汽车行业经验, 而唯一一位有车企背景的只是外饰设计师,并不涉及造车的核心技术。
此外, 消费者心智占领也非常重要。 小米靠饥饿营销与高性价比,已在手机市场杀出一片天,但日用消费品与大件消费不同,汽车的使用场景较手机更为复杂,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考虑的因素更多。
并且,小米造车主打的中高端定位也与消费者认知有出入,据雷军在微博上发起的小调查,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万以内的网友占比最多,这与小米汽车10-30万元的定价有一定偏差。
总之,无论小米造车成功与否,这趟被雷军视为“最后一次创业”的造车之行,已经吊足了大众胃口,至于年轻人是否真的能像以前的米粉一样支持小米汽车, 还有待其量产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参考资料
————
1,《2021盘点:小米造车,孤注一掷》,车评社;
2,《小米造车第一年,嘴上不急心里急》, 价值星球;
3,《小米造车难在哪?》,澎湃;
4,《小米造车一周年幕后事》, 豹变;
END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陆续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2〕129号)及《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发改就业〔2022〕107号)等政策文件。
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和售电公司等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能力提出新要求,为助力各方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符合电力市场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022年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专题培训”,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方式,专题培训于6月6日正式上线, 长期可报名参加 。完成课程学习和考核。
(含公开直播,详情见下文海报)

具体内容

上下滚动查看直播海报
电动车 / 测试 / 动力电池 / 小米 查看更多
资讯

4月重卡市场销售约8.7万辆,同比增长5%

根据第一商用车网初步掌握的数据,2024年4月份,我国重卡市场销售约8.7万辆左右(开票口径,包含出口和新能源),环比3月份下降25%,比上年同期的8.3万辆增长5%,净增加约4000辆。 2018-2024年我国重卡市场销量月度走势图(单位:辆) 8.7万辆放在最近八年来看,高于2022年4月(4.38万辆)和2023年4月(8.31万辆),低于其他年份的4月份销量。累计来看,2024年1-4月

资讯

从主席访法,看中国电池产业链破局壁垒出海欧洲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5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就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法国设立了电池工厂。中国政府支持更多中国企业到法国投资,也希望法方为他们提供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地时间5月5日下午,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时隔5年再度访欧,也是习近平主席第三

资讯

Automobili Pininfarina推出的超凡脱俗的超级跑车

Automobili Pininfarina 创作了一系列定制车辆,灵感来自华盛顿特区的布鲁斯•韦恩,他是 DC 超级英雄蝙蝠侠的亿万富翁另一个自我和平民角色 为华纳兄弟开发的豪华品牌 韦恩企业开发的超独家汽车探索全球消费品,可在BruceWaynex.com 上购买 纯电动 B95 Hyper Barchetta 和 Battista Hyper GT 各有两个版本,提供全新且独特的技术功能和调

资讯

中国锂电材料企业凭硬实力竞逐全球市场

本报记者 李 婷 去年至今,国内锂电材料企业海外投资持续踊跃,其中,正极材料项目成为了主要的投资标的。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截至2023年末,国内锂电材料企业的海外投资中,涉及正极材料的项目投资额合计已达千亿元。 而随着国内龙头电池企业海外产能项目的逐步落地,第一家正极材料海外工厂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投产。同时,多家正极材料头部企业近日也传出了其海外项目的最新进展。 龙头竞逐全球 5

资讯

厦钨新能:加强与法国伙伴合作 助力电池正极材料发展

近日,厦钨新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于今年5月6日与法国ORANO SA公司(ORANO公司)签署《建立电池产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旨在加强双方在生产电动车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内容显示,双方将合力推进双方的合资项目建设,分别建成由厦钨新能控股的CAM工厂(电池正极合资公司)和由ORANO公司控股的P-CAM工厂(前驱体合资公司)。两家合资公司初始注册资本均为2,000万欧元,其中

资讯

美放宽电动车税收抵免限制,行业人士称拜登政府认清供应链现实

拜登政府最终还是放宽了对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限制,允许美国消费者在2026年底之前为含有中国石墨和其他关键矿物的汽车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当地时间周五,美国财政部公布税收抵免最终规则时做出了这一调整。税收抵免旨在鼓励电动汽车生产,推动矿产和电池供应链进入美国。 美国财政部声称,将要求汽车制造商在2027年移除一些难以追踪的关键物质,包括在阳极材料中的石墨以及电解质盐、粘合剂和添加剂中的关

资讯

IEA发布电动车展望报告

北京时间4月25日媒体报道,国际能源署(IEA)日前正式对外发布《2024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分析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猛增35%,达到创纪录的近1400万辆;2024年,电动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增至1000万辆左右,约占中

资讯

中铝集团召开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暨4月份安全月度例会

4月28日,中铝集团以视频方式召开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暨4月份安全月度例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中央巡视反馈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对中铝集团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行全面系统动员部署。中铝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石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铝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田永忠主持会议。 王石磊围绕筑牢“新中铝”建设根基、以高水平安全为中铝集团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资讯

美国放宽对电池使用中国石墨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限制

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透出风声,美国财政部于当地时间5月3日表示,将在汽车制造商获得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方面释放更多“灵活性”,这意味着使用中国石墨制造电池的韩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入美国市场时,也能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来自环球网的消息显示,多家韩国媒体5月4日集中报道了一条韩国汽车业的“好消息”,起因是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透出风声,美国财政部于当地时间5月3日表示,将在汽车制造商获得电动车税收抵免

资讯

追投200亿元!这一跨国车企在华发力新能源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自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已达1050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近日,宝马集团发布消息,集团将深化在华布局,计划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 消息显示,此项投资的重点聚焦于宝马在华生产的发源地——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为2026年启动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彰显宝马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资料显示,BMW新世代车型将是BMW品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