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号光伏组件价格同步下调 行业传统装机旺季将至
本报记者 李 正 近日,光伏电池组件产品价格再次松动。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以华东地区166系列单面单晶PERC型号组件为例,8月8日报价1.16元/瓦,较前一日下跌7.2%。 《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商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其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公司的光伏组件出货情况相比去年同期实现稳步增长,出货价格方面,如果市场价格走低,公司也会进行相应的调降,“近期市场价格
磷肥价格止跌反弹 相关上市公司开足马力生产
本报记者 李如是 冯雨瑶 8月8日是我国立秋节气,磷肥企业也将迎来秋季用肥行情。“近期受秋季用肥需求影响,市场有所好转。”一家磷肥上市企业近日在公开互动平台透露。 今年上半年,磷肥价格持续走低,相关上市公司盈利减弱。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已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的7家磷肥及磷化工企业均预计业绩下滑,有的出现首亏。 秋季备肥需求升温 春、秋两季往往是备肥旺季。广发期货能源化工分析师张晓
石化产业转型发展需“帮手” 衍生品市场演绎从“不接受”到“离不开”的期货故事
石油和化工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涉及领域广,与国民经济联系紧密。8月3日,在“2023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间隙,《证券日报》记者通过对与会专家、产业和期货人士等采访了解到,在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向好态势仍需巩固背景下,中国石化行业稳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诸多“帮手”来助力。随着近些年期货市场围绕服务石化行业的大胆探索,已形
储能企业加速拥抱资本市场 专家称行业仍需应对多重挑战
在政策等因素推动下,我国储能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8月2日-3日,第八届储能西部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在发布《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暨CNESADatalink2023上半年储能数据》(下称《报告》)时表示:“今年1月份-6月份,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产量超过75.0GWh,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上市公司以技术创新挖掘细分领域商机
本报记者 肖 伟 7月31日,据国家能源局消息,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1月份-6月份,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从投资规模来看,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多家上市公司正立足技术创新,突破化学储能瓶颈,大力开展飞轮储能、盐穴储能、抽水储能、氢能电池等新型储能模式
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 异质结超薄片技术优势明显
7月27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成功召开,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发表了题为“异质结超薄片技术和高可靠性能的低碳未来展望”的主题演讲。 东方日升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凭借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储能、BIPV等引领全球能源革新,为全球提供新能源绿色解决方案及一体化服务,不断通过产品帮助客户实现“低碳”或“零碳”目标,助推社会步入碳中和时代。 东方
钢企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下半年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本报记者 刘 欢 2023年以来,在钢铁行业面临需求减弱、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钢铁企业业绩普遍承压。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已有24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发布中报预告,其中15家预亏,占比超六成。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预计下半年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多家钢企上半年预亏 在已披露2023上半年业绩预告的24家钢铁企业中,有15家公司出现亏损,合计最高
雄韬股份再抛定增预案 氢燃料电池业务“力不从心”?
本报记者 李雯珊 见习记者 解世豪 7月30日晚间,雄韬股份同时发布2023年半年报及2023年定增预案。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24.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40.96%。 雄韬股份目前主要产品有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三大品类,2023年上半年上述三大类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5.14%、8.45%和0.31%。可以看出,
实现“双碳”目标 能源结构调整是根本
本报记者 陈 炜 7月27日,《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春明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能量的消耗,这是一个刚性关系。”因此,在他看来,双控一定要科学,这也是为何我国逐渐从能耗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的目的。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储能产业期待更多技术创新
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寇佳丽 “公司一直关注储能产业,例如独立储能、共享储能等,而今年,是大储能发展的关键年份。”7月27日,在《证券日报》社主办的“2023清洁能源科技资本论坛”——“清洁能源新技术与新需求”主题圆桌论坛上,首航新能源中国区销售总裁石毅表示。 海通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配置储能能够提高新能源电力供应的发电质量,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未来中长期看储能行业市场规模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