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科技路线图聚焦十大行动——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解读《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国家能源局 2022年8月19日 3352

近日,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10项具体行动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绘就了实施路线图。

为什么在当前节点出台这一文件,重点任务有哪些,如何确保《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组织编制的《实施方案》,为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统筹当前和长远 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我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的减排需求预测,《实施方案》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件编制过程中遵循3个原则: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上述负责人说,《实施方案》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十项行动赋能 科技强劲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为此,《实施方案》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

针对备受关注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

聚焦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则围绕交通和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聚焦提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绿色碳汇、蓝色碳汇等负碳技术能力,对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和减量替代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着力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低碳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创新驱动合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着眼未来,《实施方案》还提到,开展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目标,聚焦基础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聚焦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则将加强碳减排监测、核查、核算、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建议,提出不同产业门类、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撑体系。

上述负责人还透露,我国将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优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网络。

如何确保《实施方案》落地见效?这位负责人表示,科技部将从3个方面具体推进:一是加强机制保障,建立双碳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二是加强碳中和技术跟踪监测,重点关注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通过科技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技术优选与迭代;三是加强技术成果的产权保护,推进完善国家科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低碳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记者 刘 垠)

科技日报 / 二氧化碳 / 碳排放 查看更多
资讯

钠离子电池可几秒钟完成充电

科技日报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刘霞)据韩国科学技术院官网19日报道,该机构科学家将电池中常用的阳极材料与适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阴极材料集成在一起,开发出一种高能量、高功率钠离子混合电池。该电池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充电,有望替代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电子设备和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储能材料》杂志。 在自然界,钠的储量是锂的500多倍,钠离子电池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但现有钠离

资讯

广东:抽水蓄能电站拦洪超1200万立方米

科技日报广州4月22日电 (记者叶青 通讯员黄昉)22日,记者从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储能”)获悉,受近日广东强降雨影响,6座在运抽水蓄能电站降雨量持续攀升,截至22日8时,12个水库拦截洪水超过1200万立方米,31台机组运行安全稳定。 4月18日以来,位于广州、清远等地的6座抽水蓄能电站拦截洪水达到1236万立方米,其中水库蓄洪895万立方米,错峰泄洪341万立方米。“6座抽

资讯

青海:28.52亿元投入农村牧区电网建设

科技日报西宁4月21日电 (记者张蕴 通讯员王国栋 周振杰)21日,记者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获悉,该公司今年安排年度电网投资28.52亿元用于持续巩固青海省农村牧区电网建设,确保农村牧区综合电压合格率99.8%以上、供电可靠率99.78%以上,服务青海省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 今年以来,国网青海电力公司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2024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明确了电网建设、供电服务、定点帮扶等27项具体

资讯

山西晋城首条“自愈”配电网线路投运

科技日报讯 (记者韩荣)记者4月20日获悉,晋城地区首条“自愈”配电网线路日前投运,晋城配电网故障开启全自动隔离处置模式。 10千伏578新市街Ⅱ回沿新市街由西向东供电,沿途接带晋城城区多个大型小区、商超、医院、学校等用电负荷,是晋城市区重要商业供电线路。以往供电客户侧或分支侧发生故障时,由于不能快速确定故障点,工作人员要现场排查故障点后对非故障区域恢复送电,平均半小时才能完成。 今年以来,国网晋

资讯

我核电站反应堆“刹车片”验证技术实现工程应用

科技日报海口4月17日电 (记者王祝华 付毅飞)17日,记者从中核集团海南核电有限公司获悉,由该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研发的“次临界刻棒技术”,圆满完成了国内首次工程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掌握“次临界刻棒技术”。 据介绍,该项技术规避了核电机组大修启动物理试验的非计划停堆风险,同时节约了大修关键路径时间,是提升核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突破,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次临界刻棒技术”相当于核电

资讯

把宁夏“风光”装进杭州电桩

科技日报讯 (洪恒飞 张蕾 记者江耘)记者4月20日获悉,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彩虹充电站近日挂牌售卖绿电,成为浙江省首批18个“绿色充电站”之一。其中部分绿电源自宁夏弃光,它们通过省间绿电交易,匹配到杭州的新能源充电桩。 绿电,是指在生产电力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电,其主要来源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受限于电网接收能力,部分区域会出现弃风、弃光现象,新能源发电很难全部接入电网。跨

资讯

世界在建海拔最高单体容量最大 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成功

科技日报讯 (记者何亮)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又添一座绿色能源新地标。一座基础海拔4987米、总海拔高度达5092米的A25风机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个醒目“大风车”……4月20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高原山地上,由中核汇能西藏公司投资、中核二二公司承建的中核集团首个在藏风电项目——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风电场首台风机吊装完成。根据测算,该风电场区最高海拔达到5193米,是目前世

资讯

元坝高产井累计产气量破20亿立方米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刘侠)4月20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获悉,在该局所辖的世界首个7000米级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元坝205井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20亿立方米。这是该气田首口累产超20亿立方米的气井,也是该局历史最高产量井。元坝205井自2014年12月10日投产以来,日产天然气达60万立方米,已连续稳产近10年。 元坝气田现有生产井35口,年产原料气超40亿立方米、净化气超

资讯

国内首个“交改直”输电工程投运

科技日报南京4月28日电 (记者张晔 通讯员黄蕾 董莹)记者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28日,我国首个“交改直”输电工程——扬州至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扬镇直流工程”)正式竣工投运。作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工程,该工程首次把在运交流输电线路改造为直流输电线路,在电压不变的基础上,输电容量增加一倍,为世界输电工程领域解决用电需求大、电网饱和度高、新建空间有限等发展难题提供

资讯

为“能源动脉”打造“神经中枢”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入冬前,与管网联通的18座储气库实现注气153亿立方米,完成率达107%;采暖季,累计输气量突破11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以上;寒潮期,日最高输气量10.2亿立方米,较历史极值高17%…… 3月底,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圆满完成去冬今春4个多月的天然气保供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靠的是发挥‘全国一张网’统一调控运行优势。这背后,我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