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能源新技术闯开发展新局面
3月,内蒙古大地春寒料峭,位于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施工建设现场,车辆往来轰鸣,一派热火朝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后,这片漫漫黄沙将会摇身一变成为“蓝色硅谷”,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00万吨。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院士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在接受人民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加大技术研发,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加快推动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推
【GEI视野】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气候变化又有新的惊人发现
2023年3月20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这份由当前世界最顶级的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整合了自2018年以来IPCC发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及三份特别报告的调查结果,以对当前气候紧急状况与应对方法做出权威和科学的评估。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
新疆众和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本报讯 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近日在北京发布,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众和)、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新疆众和经新疆工业联合会推荐、国家资格审查、行业专家评审、相关部门综合审核、中国工业大奖工作委员会表决、实地考察、征求国家有关部委意见、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审定、社会公示等环节,优中选优,最终荣获第七届中国工
鑫业之铝开启绿色新征程
2017年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单位,2021年完成碳足迹认证,2022年再次入选工信部第二批符合《铝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2023年先后被青海省、工信部评为“2022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当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电解铝能耗限额、阶梯电价政策的出台,当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绿”和电解铝的“白”交汇融合,国电投黄河鑫业有限公司(下称鑫业公司)在国家电投“2035一流战略”的指引下,
国家能源局:充分利用聚光集热及储热技术,实现油气生产过程清洁化供热
CSPPLAZA光热发电网讯: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 《方案》表示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能源和低碳负碳产业发展,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用能替代,增加油气商品供应,持续提升油气净贡献率和综合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优化发展方式,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高质量跃升发展。统筹推进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与风光发电。充分利用陆上油气田风能和太阳
碳酸锂跌破30万元大关!新型储能春天来了!
维科网储能发现,碳酸锂价格自2022年11月达到月60万元/吨的顶峰后,就开始加速下跌,跌破40万元/吨大关,用了三个月,跌破30万元/吨,用了不到一个月。 业界对碳酸锂价格的普遍预期是20万元/吨,也就是说,接下来碳酸锂价格还要继续降。原本市场预期碳酸锂截个跌至20万元/吨的时间,有可能从今年年底提前到二季度。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碳酸锂价格加速下
国家能源局: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
◎记者 李苑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 国家能源局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行动方案
鑫业之铝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
2017年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单位,2021年完成碳足迹认证,2022年再次入选工信部第二批符合《铝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2023年先后被青海省、工信部评为“2022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当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电解铝能耗限额、阶梯电价政策的出台,当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绿”和电解铝的“白”交汇融合,国电投黄河鑫业有限公司(下称鑫业公司)在国家电投“2035一流战略”的指引下,
“绿氨”有望成为真正的可持续燃料
◎本报记者 刘 霞 氨作为肥料众所周知,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制药等多个工业领域,但它的潜能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成为一种燃料,与目前广受追捧的氢等一起,为交通运输,尤其是海上运输的脱碳贡献力量。 鉴于氨尤其是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氨”拥有诸多优点,如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来源丰富、液化温度低等,多家国际巨头纷纷加入工业生产“绿氨”的竞赛中。但氨作为可持续燃料仍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比如扩大生产规模、处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