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多篇幅报道公司保供电工作
四川:多措并举缓解电力供需矛盾
据新华社成都8月23日电(记者卢宥伊)今年7月以来,四川省面临极端高温、少降雨量、高电力负荷叠加的局面,高温灾害与旱灾并行,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四川多方多措并举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竭尽全力守住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底线。
8月21日,四川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各级政府机关、市政用电带头降负荷,尽最大可能让电于民。广大工商业用户积极响应,综合采取停产让电、提高空调温度、减少景观照明、优化用电时间等各类措施,降低整体用电需求。
“我们全力支持和响应政府政策让电于民,大家一起度过这个酷暑。”8月17日,四川一家饮料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的生产线已全线停产,厂里50吨库存果肉原材料已经转移到异地厂房进行生产,让出电力负荷7000千瓦。在宜宾,400多家企业主动按下“暂停键”。位于宜宾珙县巡场镇的一家企业,生产线关停后每日可结余电力3.2万千瓦时。一家公司总部从8月19日开始实行集中办公,工作人员实行居家或机动办公,公司旗下所有在川门店只开启1/4灯光照明,空调限时开启,每天可节省电量900多千瓦时。
目前,四川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已持续10天以上。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介绍,受极端高温影响,当前四川用电需求最高负荷已跃升至6500万千瓦,同比增长25%,而四川各江河流域来水较往年同期偏枯5成以上,水电发电能力锐减,电力供需严重失衡。
记者在保障成都等负荷中心用电的主力水库之一猴子岩水电站看到,库容已逼近死水位。尽管如此,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通过“拉库发电”方式增加保供电量近8亿千瓦时,月度发电量达电网下达计划113%,并对大渡河中下游梯级电站群进行水量补偿,增加了下游梯级电站的发电能力。
“晚上用电低谷期尽量少发电,把上游来水存在水库里,待用电高峰期时发电。我们充分利用每一滴水,实现发电效益最大化。”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生产指挥中心主任杨忠伟说。
为补上水电缺口,四川火力发电厂“火力全开”。记者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获悉,8月22日,67座火力发电厂出力1275万千瓦,占当日全川电网最大负荷的约25%。
在四川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华电四川广安发电有限公司,巡检人员头戴黄色安全帽,口袋揣着藿香正气液,手拿电筒、对讲机、测温仪,正在认真检查汽轮机运行情况,工作服已汗湿大半。发电机组正开足马力,将源源不断的电能接入电网。
华电四川广安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强介绍,截至8月22日,全部6台机组连续100%满负荷运行22天,月累计完成发电量12.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74.99%。
据国网四川电力新闻发言人罗晓伊介绍,国家电网正最大限度跨省调度电力支援四川。目前通过德宝直流、川渝联网等8条输电通道,持续向四川送电,日送电量达到1.32亿千瓦时。与此同时,国家电网调集各地50台应急发电车正在四川成都、南充、遂宁等地开展应急供电。
驰援四川的50台应急发电车全力开展应急供电保障
“小黄”为居民小区全力保电
8月23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把河南省驰援四川的中压发电车调配到绵阳市,布置于三台县地方电力供区,并接入主网线路并网运行,保障居民用电。田海摄(视觉四川)
●8月18日起,北京、山西、山东、江苏等13个省(市)的50台应急发电车陆续抵达四川,投入运行
●50台应急发电车主要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提供应急电源
●一辆功率为1000千瓦的中压发电车,可同时为3个小区持续提供生活用电6—7个小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欣忆
这几天在四川许多城市的街头,集装箱大小、黄色的应急发电车成为关注的焦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黄”。8月18日起,为支援四川电力保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从北京、山西、山东、江苏等13个省(市)调运的50台应急发电车陆续抵达四川,投入运行。
千里驰援的“小黄”是怎样发挥作用的?8月23日,记者到现场一探究竟。
确保居民小区民生用电
23日10时,记者在成都市温江区林泉南街路边看到,两台应急发电车正在全力保电。“小黄”肚子里装着一台硕大的发电机,喝饱油之后开始发出“轰轰”声,不断送出电流。太阳直射在发电车车顶,没过多久,发电机温度上升,“昨天下午最高达到了80摄氏度。”国家电网辽宁电力公司支援四川供电保障团队队长孙晨光说,站在发电车旁边,热浪更甚。
尽管抵达四川第3天了,孙晨光还是没能适应40摄氏度的酷暑,“太热了,像在火炉里烤。”
“高温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第一次来四川的队员许猛汗水不停地从额头冒出,顺着脖子往下流,“我们老家气温只有20摄氏度,现在就感觉吹风机热风一直对着头吹。”许猛说,每天工作服都会被汗水浸透,安全帽也止不住滴水,好在附近居民送来了许多解暑降温的药品,晚上也能好好休息。
刚抵达成都是20日凌晨,孙晨光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停靠之后就立即和国网成都温江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一起,在应急照明灯下确认接线并网方案。
黑夜里,便携式应急照明灯和作业人员头顶探照灯灯光交汇,辽宁和四川的电力工人争分夺秒,进行接线、调试、启动并网、合闸等工作。一直到当天17时过,应急发电车终于接入环网柜。随着电流汇入,温江区10千伏长光线和110千伏长安桥变电站重载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确保了线路涉及小区11600户居民的用电。
这几天,“小黄”从10时一直工作到23时,在每天电力负荷最吃劲的时候,为重载、过载运行的电网减负。孙晨光说,一辆功率为1000千瓦的中压发电车,可同时为3个小区持续提供生活用电6—7个小时。
应急发电车从全国各地赶来
孙晨光还记得18日下午接到应急保供任务时的心情,“义不容辞,必须完成好任务。”18日晚,他带着36名队员、8台应急发电车在辽宁锦州集结,一路驶向四川。
途经河北石家庄时暴雨如注,大家心里特别着急,遇上堵车更是心急如焚,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赶紧把车送到、把电送到,“四川人民还等着呢!”
8月20日凌晨3时多,历经54小时、2000余公里长途奔驰,“小黄”终于抵达成都市温江区。
8月21日,我省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而此时,驰援四川的50台应急发电车大多已开展应急供电保障,主要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提供应急电源,及时接入供电区域内重过载设备,全力以赴保障用电安全稳定。辽宁是此次驰援四川最远的省份,8台应急发电车分别在成都市温江区和东部新区“值守”;来自江苏的10台“小黄”分别开往广安和达州,开展居民小区保电;在绵阳,来自河南的2台应急发电车奔赴三台永安电力供区;在遂宁,来自北京的国网功率最大的应急发电车,开始为周边乡镇全力供电。
“高温不退我们不退,旱情不缓解我们也不退。”孙晨光和队员们坚定地说,他们将继续奋战在四川抗旱保电的一线。
43.3摄氏度极端高温下
国网最大中压发电车驶入蓬南镇
探访点位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
□石薇叶杨顺高德芬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若晔
“根据县调度中心指令,用电负荷上升,需发电并网。”8月23日9时50分,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接到调度指令后,国网北京电力检修公司发电车党员突击队副队长金童与同事快速来到发电车操作面板前,按照指令进行并网作业。
8月21日下午,经过近60个小时、20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后,金童与10名同事驾驶支援四川迎峰度夏电力保障的中压发电车抵达蓬南镇。随后,他们在国网遂宁供电公司检修人员的协作下,在预先确定的发电车接入点位完成接线并网工作。蓬南镇毗邻重庆市潼南区,是遂宁市蓬溪县最大乡镇,总人口6万多人。8月以来,蓬南镇高温天气持续,出现43.3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刷新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蓬南镇以及邻近的群利镇,共有3.1万用电户,由35千伏蓬南变电站负责供电。8月6日以来,变电站主变在午、晚高峰时段重过载运行。”国网遂宁供电公司蓬南供电所所长赵君说,为确保用电安全,该所加大了对重要线路的巡视和设备运维保障,但因持续高温,供电压力较大。
国网北京电力公司的驰援,缓解了蓬南镇的供电压力。“此次国网北京电力公司支援蓬溪的3000千瓦中压发电车,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容量最大的发电车。”金童介绍,发电车1小时发电2000多度,可满足蓬南镇近3000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根据安排调度,发电车22日发电8小时,所发的电通过10千伏蓬昆线,输送到周边群众家中。”赵君介绍,发电车的到来解决了蓬南变电站长时间重过载运行烧损设备的安全风险,同时缓解了遂宁电网的供电压力。
“非常感谢电力工人从北京来到我们乡镇送电,让我们清凉度夏。”蓬南镇居民唐祥海说,“深切感受到每一度电的来之不易,我们也会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用电。”
冒高温来川保电
感谢你们日夜兼程前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欣忆
8月23日一大早,成都市温江区一位70多岁的婆婆和孙子一起,将一大锅绿豆汤送到国家电网辽宁电力公司支援四川供电保障团队队员手中。“到温江以来,这位婆婆每天都会送来绿豆汤。”队长孙晨光说。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从13个省(市)调运入川的50台应急发电车中,辽宁是此次驰援四川最远的省份。8月17日晚接到应急保电任务后,国家电网辽宁电力公司支援四川供电保障团队带着8台应急发电车星夜兼程,历经54小时、跨越2700多公里,于20日凌晨3时多抵达温江区。从20多摄氏度的辽宁,来到40摄氏度的成都,高温酷暑是考验。从出发到发电车发挥作用,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队员精力也面临考验。但所有的辛苦,都被温江居民的暖心行动一扫而光。
9岁的李汶俊和妈妈专程为支援四川供电保障团队队员送来西瓜和一大袋香蕉。一对小姐弟送来一箱矿泉水,上面附着暖心的纸条,落款是:来自四川少年的感恩。
8月22日,是队员黄新59岁的生日,国家电网成都温江供电公司给他送上了鲜花和贺卡。“感谢你日夜兼程前来……”贺卡的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让这位东北汉子不禁湿了眼眶。“感谢四川,让我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黄新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电力应急保供任务,他一定和队员们一道高质量完成保电任务。
保上万户居民用电
他们在隧道深处查看每一个接头
探访点位成都北府河地下电缆隧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唐泽文
8月23日11时,陈涛和曹铎耀准时来到位于成都市北三环路辅道上的北府河隧道电缆检修人行出入口处。“要对隧道里面的整个电缆进行巡检一次,大概5公里。”陈涛说。
他们两人,是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工人。这段时间,每天都有50余名运检工人,对全成都的重要电缆进行检测。“尤其是重载区域,天气热,空调等用电设备大量增加,让某些区域的负载比平时高出八成左右。”曹铎耀说,这样的运行状况会让电缆温度快速上升。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电缆温度和线路环流进行检测,以保障电网的正常运行。
换好工装、戴上头盔、打开手电筒和有害气体检测仪,记者与他们一起来到地下电缆隧道深处。隧道两侧,各有3根直径10余厘米的三相电路管道。管道之间,留有1米左右宽度的人行通道。顺着通道往里走,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一个电缆接头。
来到第一个接头处,两人停了下来。“我们要巡检的地方,就是这里。”曹铎耀一边戴好绝缘手套,一边向记者介绍,由于单一电缆长度有限,一条大型输送电路往往由多根电缆组成。这意味着一条电路往往有10至20个接头,而接头是整个电路最薄弱的地方。“我所遇到的温度过高情况,问题都出在接头上。”
每一接头处,他们都需停下,对其进行检测。
陈涛拿出红外测温仪,显示当前温度26.8摄氏度;曹铎耀则戴着绝缘手套,拿起环流测试仪,绕着标注着A、B、C的3根电线进行测试。“都在正常范围内。”
虽然整个操作过程看起来简单,但他们一点也不马虎。比如,环流测试的过程,曹铎耀就进行了3次。“如果出现过大的波动,就需要重新测试,确保数据准确。”
不敢马虎是有原因的——这条线路名为国家电网“110千伏河辰线”,它承载着九里堤片区上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其实每个接头处都装有监测仪器,对温度和线路环流进行实时监测。人工巡检的目的,就是再多一份保障,确保万无一失。”陈涛说,当下用电形势严峻,电网的安全运行就显得更为重要。他们所检测出的数据,将被传至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与现场安装的固定检测仪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就要返回进行核校,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并进行纠正。”巡检过程中,他们胸前挂着的有害气体检测仪一直“嗡嗡”作响,让记者有些紧张。这个仪器显示屏被分为4格,分别显示一氧化碳、可燃气体、硫化氢、氧气的数据。“这是正常的,气体需要不断进出这个设备,就会发出声响。”陈涛说,如果发现有毒气体,设备会直接报警,它是安全巡检的“护盾”,必须随身携带。
谈话间,大家又来到下一个接头处。两人戴好手套、拿出设备,再次重复之前的工作。走走停停,仔细巡检,行进速度并不快。“5公里巡检路程,差不多就是我们一整天的工作量。”曹铎耀说。
这样不断地重复工作,会不会觉得很枯燥?“会,但一想到上万户居民的用电保障在我们手里,就会觉得很骄傲,工作起来又有劲了。”陈涛说。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