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了!协同减少城市交通领域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交通部门将成为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重点交叉领域。有研究分析了广州、成都、重庆、湘潭、武汉、长沙、贵阳等不同类型城市的碳排放结构,发现转型越成功的城市,例如广州、成都、深圳等,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比越高。
从PM2.5解析情况来看,交通源的贡献大多在20-50%之间,如北京45%,深圳52%,武汉27%。面对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需求,在城市交通领域开展二者的协同治理变得十分重要,已成为未来实施协同治理的关键着力点。
目前,优化交通出行与改善能源结构是大部分城市开展交通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是各个城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各个城市在拟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时,如果能够通过定量研究和费效分析,筛选出交通部门协同效益最大化的措施,将有助于塑造城市未来交通布局,并实现交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实现城市交通领域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控制协同的方法,首先要通过对本地交通的供给、需求、结构及相关政策进行梳理, 全面把握本地交通活动的发展情况及特征,从而为交通领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后续目标设定以及减排情景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交通领域主要围绕不同的交通类型,要对交通供给和需求情况开展调研。城市首先通过基础统计数据了解各类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行活动水平等信息,或通过调研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及城市的龙头运输企业获取相应数据。城市也可以通过掌握相应交通出行方式的能源消耗数据来分析交通运行的情况,例如调研地铁公司获取牵引能耗即用电量数据、加油站获取用 油量数据等。城市可参考国家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城市客运发展年度报告》等资料。城市应鼓励不同部门间内部数据共享,或建立相关的交通数据平台,以方便各部门获取数据。
此外,还要协同交通相关的能源与环境政策、交通所使用的能源背景、 以及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城市应梳理本地现有的交通管理措施,可围绕城市和交通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运输装备、市场机制这四个方面系统地厘清本地已开展的或即将开展的管理措施。应掌握本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关目标,并收集基础 宏观数据,例如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率等方面。
目标设定需要在依据历史数据展开未来减排路径分析并对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完成。
首先需要明确城市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边界,包括时间节点、核算边界、排放源以及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种类等建立起协同的排放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现状交通领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需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交通部门和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对交通领域的政策和技术措施等的预测,构建交通部门和行业未来发展的不同情景;
最后,对不同情景下减排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进行分析。为了分析协同效应,需要引入交叉弹性分析法、归一化评价方法等;不同方法的适用性不同。
通过协同潜力分析,优先选择在减排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方面协同性较好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并根据不同情景下潜力分析结果,指导城市设定大气污染防治和减排温室气体方面的目标以及交通领域的相关目标。通过既定的目标,帮助城市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城市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不同城市可以识别出适用于本城市交通领域的具有更好协同效应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因此,不同城市,工作重点也会有所区别。以下是我们总结的协同技术工具箱供参考:



策划:能见
监制:瓦叔
编辑:王薇大飞
文案:冯优、藜欧、饱饱
视觉:高达
特别支持:能源基金会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指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