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疫情之下,各国更应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

国网能源研究院 2020年7月15日 337

疫情之下,各国更应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

  核心阅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能源发展遭受重创已成定局,恢复至疫情爆发前水平或需数年。但从中长期看,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各国政府应坚持和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引导,并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以强化能源转型方向、加大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文丨李江涛 张春成 翁玉艳 单葆国)

  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已成定局,国际政治格局重塑加快演变,全球能源战略博弈持续深化。疫情之下,全球能源运行态势及未来走势如何,引发各方关注和广泛讨论。

2020年全球能源发展遭受重创已成定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疫情对全球能源短期运行产生了明显冲击。据初步统计,疫情波及国家的短期能源消费(每日或每周)普遍下降,降幅之大、下降之快前所未有,其中中国、日本、欧盟、印度降幅分别约15%、10%、17%、30%,其中差异主要受防控措施力度、产业用能结构、地区气候特点等因素影响。在供应方面,除可再生能源外,煤、油、气、电等能源品种普遍出现下降。

  煤炭首当其冲,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IEA估算,一季度全球煤炭消费降幅在8%左右。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在2、3月深受影响,工业用煤、发电用煤均有所下降;二是能源需求萎缩,煤炭难以抵御来自低价天然气的竞争,尤其是在欧美发电领域;三是2020年初全球多地气侯偏暖,采暖用煤有所下降。从产业链视角看,煤炭的生产和运输受疫情影响较小,主要是生产与消费相对集中、对跨境贸易的依赖较小。但是,疫情导致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减弱了煤炭领域的投资意愿。

  石油受到的影响小于煤炭。IEA估算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费降幅在5%左右。当前,公路和航空运输用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60%以上,疫情期间两者大幅减少是总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导航软件数据显示,在不同国家个人出行需求下降了50%-75%,航空协会数据显示,全球航班数量约下降60%,部分航空公司甚至丧失了90%的客流。此外,口罩、护目镜、隔离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需求暴增,相关石油制品消费快速攀升。从产业链视角看,石油行业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和供应没有、也无能力随着需求的快速变化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市场动荡、库存激增、价格暴跌。

  天然气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IEA估算一季度全球天然气消费降幅在2%左右,一是因为虽较煤炭具有成本优势和环境优势,但天然气发电还是随需求萎缩有所下降;二是因为疫情之下,中国的工业用气相对平稳,居民用气因居家隔离还略有增加;三是因为天然气消费比重较高的欧洲和美国在3月才开始实施隔离举措。从产业链视角看,疫情导致本已宽松的全球天然气供需形势更加松弛,多数地区存储规模处于历史高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负气价。

  电力对疫情影响的反映最为直观。IEA估算,一季度全球电力消费降幅在2.5%左右。从电量降幅看,严格防控举措会导致日用电量下降20%左右,而部分防控举措会导致日用电量下降10%左右;从负荷特性看,工作日负荷曲线变得平滑,早高峰推迟了1—2个小时,晚高峰需求有所增加;从用电结构看,电力消费从工业生产、商业办公向居民消费转移,服务业用电占比越高,整体用电降幅越大,而受居家时间延长、线上办公增多等因素拉动,个别国家居民日用电量增长近40%。全球各国在疫情期间普遍实现了电网运行稳定、电力供应可靠。

  可再生能源是唯一保持稳定增长的能源品种。一是发电装机保持快速增长;二是发电边际成本低,有足够能力在电价大幅下跌环境中依然保持竞争力;三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绝大部分国家拥有优先调度权,对用电需求下降、负荷特性变化形成了“天然免疫”。但是,用于建筑采暖的可再生能源因为气候偏暖、用于交通运输的生物燃料因为出行减少,均出现下降。

  总体来说,疫情影响下,需求侧受到的冲击大于供给侧、从需求侧向整个产业链传导:首先表现为能源需求大幅下滑,而后通过市场供需、价格机制传导至供给侧,进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与投资决策。

  病毒肆虐的时间以及经济恢复的步伐,将最终决定全球能源所经受冲击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亚洲多国得到有效控制,欧洲部分国家高峰已过,但美国仍处扩散蔓延状态,拉美、非洲处于疫情初期,全球疫情发展仍面临高度不确定性。考虑中国复工复产逐步达到正常水平,欧美多国5月部分重启经济,全球能源消费的“至暗时刻”可能是4月,5月部分高频指标已显现回升态势。基于乐观预期,我们认为2020年全球能源发展遭受重创已成定局,2021年获得一定恢复但不及2019年水平,恢复过程或将持续数年。

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势不会因疫情改变

  当前,疫情对能源发展的中期影响正逐步显现。  

  一方面,短期内的隔离防控举措和全球供应链循环受阻,给能源设施运维、能源项目建设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大了能源投资的不确定性,对能源供应基本面产生一定损伤。但总体上,目前这些影响仍属于“扰动”,还未发展到彻底改变中期供需基本面和转型发展大方向的程度。

  当前,全球约60%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其余主要是工业生产,小部分被建筑部门消耗。展望中期,全球煤炭需求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包括电力需求增长、工业生产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占据了全球煤炭市场的“半壁江山”,总体处于峰值平台期,一方面是居民生活与轻工业的煤炭消费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是发电用煤低速增长;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煤炭既面临低价天然气的竞争,又面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挤压,部分国家出于减排控污目的还计划实现“煤电退出”。总体上,全球煤炭消费在疫情过后会出现一定回升,中期内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并不存在大幅跳升的基础,也不存在快速下降的可能。

  当前,全球石油市场仍处深度调整之中。   

  在供给侧,页岩革命的成功助推美国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关键一员,沙特等OPEC国家及俄罗斯致力于市场平衡和价格平稳的减产努力充满艰辛和曲折,以巴西、挪威为代表的非OPEC国家不断扩大生产,伊朗、委内瑞拉等传统产油国所经受的经济制裁或政局动荡削弱了其供应能力。   

  在消费侧,“两个转移”的特点趋于明显,一是消费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二是消费用途从交通燃料向化工产品转移。尽管疫情给石油市场带来需求骤降、库存猛增、价格振荡、投资低迷等明显冲击,但中期内伴随经济复苏,全球石油需求回升至疫前水平后,仍有望实现一定增长。考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需求持续释放,在2025年前全球不可能见证石油需求峰值的到来。但需注意的是,若低需求和低油价持续时间过长,将对勘探开发、投资增产、企业经营产生实质性伤害,后续供给趋紧、市场失衡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天然气仍是化石能源中最具增长潜力的品种。

  在供给侧,美国正在引领全球天然气生产的增长,液化天然气正成为全球天然气贸易的主要品类。  

  在需求侧,中国出于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目的,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大力推进“煤改气”,很快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国和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在北美、中东和北非,丰富且廉价的天然气生产带动了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在欧洲,煤炭与核能的衰退为天然气留下了一定空间,但也面临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有力竞争;以印度、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受人口扩张拉动,发电、化肥等需求增长推动天然气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展望中期,全球天然气需求有望稳健增长,在发电、燃料、化工等领域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疫情对美国页岩气生产商的打击一定程度会影响未来几年的供应充裕度,但全球天然气市场仍有望表现出较强韧性。

  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会因疫情而改变。中期内,水电、核电开发将依据各国规划稳步实施,疫情影响主要是工期延迟;风电、光伏发电将获得超越新建煤电和气电的竞争优势,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此外,可再生能源在供热领域将保持稳步扩张态势,生物燃料等随着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恢复将重拾增长势头。

建议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

  基于疫情对全球能源短期运行的冲击和中期发展的影响,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是疫情对全球能源短期运行产生明显冲击、对中期进程产生一定扰动,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长期趋势不会因疫情而改变。

  二是疫情并未对能源供给形成致命打击,能源系统完全有能力应对当前冲击,但风险主要在于疫情持续时间过长将对供给能力产生实质性伤害,或者疫情与自然地质灾害、政治军事冲突等同时发生。

  三是疫情是一场“黑天鹅”事件,但它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全球能源不会“若无其事”地回到疫前状态。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将对能源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是经济深度衰退背景下,市场主体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或倾向于选择传统化石能源,从而延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各国政府应当坚持和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引导。

  五是能源投资是抵御当前经济衰退、助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以强化能源转型方向、加大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

欧盟 / OPEC / 航空协会 / 东盟 / 国网能源研究院 查看更多
资讯

瑞士媒体:抱怨中国“产能过剩”暴露西方的虚伪与短视

  瑞士《新苏黎世报》日前刊发评论文章指出,假如每个国家都只为本国生产产品,那么全球贸易也就无从谈起。该报认为,西方围绕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实际上是虚伪与短视的。   《新苏黎世报》是瑞士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也是德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该报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费舍尔4月19日在题为《中国的“产能过剩”:西方的抱怨是虚伪且短视的》的评论文章中列举了欧洲和美国当前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抛出的“中

资讯

先探氢能!朔尔茨再访华,新能源成C位

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备受外界关注的是,此次陪同朔尔茨访华名单中,除了德国农业部长、交通部长和环境部长等主要内阁成员之外,还有一份被称为德国“商业天团”的企业代表名单。 这些商业巨头包括风电巨头西门子,化工巨头巴斯夫,汽车巨头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德国能源企业CEO或总裁。 这是朔尔茨自2021年12月上任以来的第二次访

资讯

国际能源署预计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至近1700万辆

国际能源署(IEA)4月23日发布题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的报告。报告预计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持续上升,今年将达到约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超五分之一。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接近1400万辆,占总销量的18%,这一比例在2022年为14%。 报告根据既定政策预计,到2030年,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中近三分之一将是电动汽车,而美国和欧盟的这一比例有望接近五分之一。 资讯编辑

资讯

希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希腊光伏企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该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1.59吉瓦,创下年度最高纪录。目前,希腊光伏装机容量已达7.1吉瓦,可满足该国18.4%的电力需求,是光伏发电占比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 希腊在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方面资源丰富。2022年5月,希腊政府通过首部《国家气候法》,规定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5%,到2040年减少80%,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去年11月,希

资讯

希腊批准813MW光伏+光热+储能项目,政府提供11亿美元资助

近日,希腊政府已获欧盟委员会10亿欧元(11亿美元)的资助,以支持两个太阳能光伏项目,总容量为813兆瓦。 其中,Faethon项目将有两个机组,每个容量为252兆瓦。该项目将采用熔盐蓄热装置和一个超高压变电站,计划在白天供电,并储存多余的电力,以备用电高峰时使用。另一个Seli项目,装机容量309兆瓦,配备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两个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年中完工。 政府的资金资助将采取双向合同的形

资讯

骆铁军出席2024粤港澳大湾区黑色金属产业链论坛

4月16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黑色金属产业链论坛在广东乐从召开,本次会议吸引大湾区近300位钢铁产业链代表参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从五个方面介绍了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近期钢协开展的工作。 一是合理控制生产节奏,把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落到盈利上来。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的统一,落脚点是提升盈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强劲供给能力与需求减弱的突出矛盾,并步

资讯

中国电动汽车业呼吁欧盟反补贴调查保持客观公正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机电商会)12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记者会,呼吁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调查中保持客观、公正、透明,强调欧方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将损害各方利益。 去年10月,欧盟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目前正在对3家中国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机电商会受包括抽样企业在内的12家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委托,与欧方进行沟通交涉。 机电商会副会长石永红表示,本次调查是在欧盟产业未申诉的情况下

资讯

引领绿色生产力革新 华宝新能再推两款户外便携新品

4月16日,华宝新能引领市场趋势,推出华宝新能电小二新一代安全快充户外电源1000 Pro 2和华宝新能电小二新一代安全快充户外电源600 Plus两款创新产品。 图片来源:华宝新能 近年来,随着“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新质科技力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在节能环保、新型能源和高新科技等领域中,新质科技力的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全场

资讯

奇瑞汽车将与西班牙EV Motors签署合资协议,在当地投产

  据路透社报道,西班牙企业EV Motors与加泰罗尼亚地区政府在4月16日表示,奇瑞汽车已经与EV Motors签署一项合资协议,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日产汽车于2021年关闭的一家西班牙工厂生产汽车。   日产汽车在巴塞罗那的前工厂已部分移交给西班牙电动摩托车制造商Silence和当地工程集团QEV和EV Motors,后者计划将其打造成电动汽车中心。今年3月,EV Motors获得了该工厂的全

资讯

欧盟电力市场改革难度大

近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欧盟电力市场改革方案。作为对近年来电价不断上涨的回应,欧盟及各成员国希望该方案可以控制电价市场波动,稳定民生及工业用电态势。不过,作为一个妥协版的改革方案,该方案在获欧洲议会通过后,还需接受欧盟各成员国的审核。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该方案还面临着一系列落地难点。 自2022年初以来,俄罗斯供应至欧洲的天然气流量迅速降低,直接导致了欧洲各国电价居高不下,冲击了欧洲民生与工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