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贾康:利益相关方以种种借口阻碍了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充分发展
2018年1月25日,由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与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2018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围绕“绿色改变中国”这一主题,政学研界权威人士及绿色能源企业代表深入探讨绿色能源如何助推中国绿色发展。能见App全程直播本次大会。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供给侧改革与绿色能源发展”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
贾康:谢谢大家。尊敬的路甬祥委员长,尊敬的各位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我很高兴接受邀请把自己作为研究者贯彻十九大精神,怎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促进绿色能源发展的看法向各位做个汇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们在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时代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认为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这个发展中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差别,实现绿色生产和消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我想在贯彻十九大精神方面,第一个层次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作为战略方针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在实现现代化目标导向的同时紧密结合着问题导向的,它针对的是中国现在发展阶段中间越来越清晰地供给侧的矛盾主要方面,就是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另外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是发展中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个“不平衡”最主要就是结构问题,结构问题的解决一定要从供给侧入手,以制度供给的优化,以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带出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让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在指标上的收入增长,而且体现在他们的生活环境——天更蓝,水更清,心情更舒畅。等等这些合在一起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以非常之策去破解非常之局的历史性的考验。
我在前些年开会的过程中就听到杜祥琬老师专门说到胡焕庸线,中国基本国情的胡焕庸线决定了所谓半壁压强型三重叠加的绿色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整个接近14亿这样一个人口规模,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96%以上的居民生存在东南半壁的40%左右的国土上面,而且这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上的发展过程,资源、能源的耗费是前所未有,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了,又叠加上了我们以煤为主的这种基本国情,在可以预见的和长一段时间之内基础能源以煤为主无法改变,而煤的清洁利用是最困难的。
此外,我们现在必须承认中国总体来说工业化走到了中期阶段,沿海是中后期,很多的中西部地区是初中期,粗放发展的特征难以迅速改变,几重因素叠加在一起,绿色发展这方面对于我们的瓶颈制约已经非常明显,这些年频频袭击我们的雾霾这种大气污染其实还伴随着水流的污染、土壤的污染、食品安全的问题,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等等,这些矛盾的破解是怎么样考虑形成非常之策去破非常之局的,要在供给侧形成理性供给管理高水平方案的这样一个挑战,要尽可能的形成高水平的系统工程式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来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来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历史的关口,来对接中央说的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2049-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目标。在这个非常之策的通盘设计里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怎么把可再生能源,把生物质能源积极地发展起来替代化石能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着现实的矛盾必须改革来提升供给体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任务。
第二个层次,我想谈一下我怎么认识在供给侧的配套改革中以经济手段为主、配合上有效的政策支持来支持绿色能源发展。在中国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上,我特别看重除了我们行政手段不得已要发挥作用之外,不能一味地去倚重行政手段。比如说把一些厂子关掉,把一些地方所谓烧煤的锅炉努力地改成烧气、用气等等更清洁能源的锅炉,行政手段去推这些事情它的副作用非常容易产生,不能说不考虑行政手段,但是以为行政手段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会落入认识误区。经济手段为主是匹配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承认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长远的最要看重的作用是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的决定性作用,而跟上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要特别注意怎么样以经济手段内生地使千千万万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我们的社会成员从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去努力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绿色发展,大家形成促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扩大份额的合力。
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种经济手段为主的调节体系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在我们的供给侧的物品中间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本来应该通过配套改革中间的这种比价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的引导作用来促进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使用这样一个导向上的机制,我们前些年是不合格的。我的说法说的直率一点,在中国还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础能源不得不以煤为主的这个基本国情下,我们将近40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却在基础能源的比价关系这方面出现了一种逆绿色发展的倾向。现在大家所使用的电,百分之七十几是以煤烧出的火电,而未来这个比重可以逐渐降低,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我们的原油、天然气的发电不可能有多大的空间了,因为我们整个原油、天然气对外它的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65%左右。水电要努力发展,但是种种局限之下,它的整个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反而是下降的。风电、太阳能电在努力发展,但是到现在为止整个电力供应中基数太低的情况下,增长幅度很高,但是绝对100%的份额里它所占的份额、所占的相对数也只有几个百分点。
我们不得不以煤为主继续发展的情况之下,这几十年中间如果我们看一看直观表现的北京市的居民用电,它和其他物品的比价关系的变化是什么?我记得很清楚,改革开放初期民用电每一度电是0.16元,现在是阶梯电价,每家电表的第一阶梯应该是1850个字,第一个阶梯里的电价是0.48元,就是说现在的电价经过将近40年的变化,比原来上升了两倍,是相当于原来的三倍,提高了两倍。但你看这么多年下来,老百姓其他物品的支出他的价位是多高?比如老百姓过日子的大白菜、西红柿、黄瓜,它的上涨幅度可能是100倍。企业方面,企业用电确实也在提高,但是企业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料工费、差旅费,各种支出,它的价位提高幅度又是100倍以说。换句话说,我们社会成员,企业也好,老百姓也好,在他的感受上什么金贵什么不金贵?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儿是非常清楚的。从物质利益的经济学分析的框架来看,大家不会真的去对节电精打细算,大家不会把节电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反而更多的会出现大手大脚挥霍式的使用电能。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使用电能实际上在更多的耗煤,而煤的污染在中国带来对我们雾霾、对我们整个环境的影响是基本国情制约之下的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这样一个逆绿色发展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怎么样得到改造就变成了真问题。
我认为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观察的改革的攻坚克难,可以以电力部门为例。多少年前中央就发出5号文件,电力部门的改革按照当时的“四项要领”非常清晰,但很遗憾多年来实质性的改革推进乏善可陈。前面两年,在十八大以后的改革精神贯彻中中央再次发出文件要求推进电力部门改革。我观察下来,电力部门改革里要解决的基本的制度建设问题就是怎么样让电力回归商品属性。它在电力市场上如果按商品定位就要产生选择性和竞争性,调动我们的潜力、活力,如果在机制上讲就是原来所说到的竞价入网,无论怎么表述,必须是竞争性的入网成为商品。在竞争性的环节上,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八九不离十的给出一个量值,除了煤电之外,应该政策支持的光电、风电等等,财政给予补贴,这个补贴是阳光化的,是对事不对人的,我不论你是什么企业,什么经济性质,什么自己标榜的特色,就是大家一起竞价入网,排除掉的就没有市场份额,你进了网就取得了市场份额,而且这个市场份额不是你一朝拿到以后就永远享受的,你要不断地在竞争中取得自己的市场份额。财政的补贴支持绿色能源,在这个过程中让它更多地形成一个去挤压煤电的态势,努力地把生产方面绿色能源的潜力充分地调动出来,渐进地改变我们整个电力供应的格局。
当然,后面配套的还有如电网,我认为它就是自然垄断,不是拆分的问题,电网是特许权管理给予特定的考核,而到了后面面对千家万户的输电以后的配电又要引入市场机制,改进服务,使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老百姓得到更好的供电服务。这个体系的改革如果处理得好,会让百姓更加受益。当然,一方面直观地看把电价往下压低的力量会发生作用,另外一方面是可以渐进地引导电和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在社会可接受的情况下扭转原来的比价关系里的那种逆绿色发展的不良倾向。非常关键的是光电、风电等等要进来,我们还必须解决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方面全面的供给配套,而我听到的有些意见所强调的技术性的障碍据了解其实不是最主要的障碍,还是因为有我们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种种借口拖延阻碍这个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充分发展、创新发展去对接整个电力部门改革的局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显然这种配套改革是经济手段为主发挥作用配上有效的政策支持去促进绿色能源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我第三个层面上,我觉得攻坚克难我们问题到乡下争取再解决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听到不少的风电、光电的企业说碰到了弃风、弃光的问题,一方面大家都想更多地用绿色能源,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产能为什么要把它做弃风、弃光的处理,要具体分析,这里面各种因素非常复杂,但是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它里面的制度问题、管理问题、技术问题是混在一起的,但是真正的出路一定是要以制度创新打开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空间,从我们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去解决问题。
再有一个,我觉得是不是还比较直率地说,问题到乡下还要进一步考虑怎么凝聚社会共识来破解已经观察到的整个体系运行中的两个悖论。第一个悖论就是政府反复强调绿色发展,姿态上充分重视绿色发展。但是相关的改革却是步履维艰,不得不行政手段为主,带出很多非常明显的副作用,有些要及时总结经验。比如前一段时间说华北区域要以煤改气,更多地利用气来形成能源,为什么布置下去动起来以后却发现气源远不够供应,跟不上?这说得难听一点是低级错误。为什么发生这种错误?要总结经验教训,更主要的还是要在配套改革中让这种现代国家治理的特征能够覆盖到我们整个绿色能源发展里的全链条,而不是简单地靠少数的管理机关的官员拍脑袋认为怎么调节就能够绿色发展,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结构优化。市场发挥充分的作用始终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个考虑。
再一个悖论,从公众利益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形成一个共识,一方面听到大家对于雾霾等等的抱怨不绝于耳,另一方面你听到调整比价关系里我们要用的电,要用的水等等在比价关系里要变的越来越金贵,很多人就非常气愤,甚至还有人要跳着脚骂娘,但是我认为这个方面我们要看到一个大的趋势,资源的稀缺性在以后的比价关系发展过程中基础能源的比价关系它一定是在演变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体现它的稀缺性,而应该表现在大的趋势是电应该更贵,水应该更贵。现在国家推进水资源税的改革,为什么呢?就是不得不把用水的这些主体它的负担往上抬促使他们节水。用电也是这样,你节电了,节水了,实际上是在节省前端煤的使用,煤的使用绝对量可能还要再提升一段,但是这个提升的过程中达到高峰期之前我们就要努力的让它的提升过程不要太高,然后让它转入用煤逐渐下降的过程,这是全民族的利益之所在。所以,节电、节水道理的宣传应该结合着全民讨论,大家理性地发表意见。当然,在以后比价关系变化过程中政府要注意要托住最低端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我们都有低保制度,少数受影响的低保成员如果在以后比价关系调整过程中,电或者水等等费用对他的影响确实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提高低保标准,使他们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中产阶级以上的人要顺应这种比价关系的变化大家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更多地注意节电节水,人走灯灭,不用让水龙头长流水等等。这些合在一起,大家一起努力促进绿色发展,而绿色能源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全民的认识和呼应。我觉得这个系统工程的意义是要反复强调的。如果只强调某一点绝对不能解决中国怎么样破解非常之局的这种历史性挑战了。这些看法汇报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如果您从事储能、新能源相关工作,希望在能见发布重要新闻或加入相关行业交流群,请联系能见储能研究员冯优手机:18611722885微信:fengyou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