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ITER核心部件首件中国制造完成

中国经济网 2022年11月23日
摘要:22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
查看原文
免责声明:本网摘要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查看请跳转原文,如涉及任何链接相关问题,请联系 media@nengapp.com
核聚变 / 中核集团 / 欧盟 查看更多
资讯

请问什么是分布式能源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以热电冷联产技术为基础,与大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组网运行,向一定区域内的用户同时提供电力、蒸汽、热水和空调冷水(或风)等能源服务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在75%~90%之间,并且由于其贴近用户进行能量转换,避免了远距离送电带来的输变电损失以及输热损失。分布式能源要依靠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市场领域,改变只依赖政府来发展分布式能源的观念。要通过

资讯

钨的应用领域:“人造太阳”发现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发现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并证明了该模式无需通过外部控制就可以确保等离子体稳定运行,这对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简称托卡马克,俗称“人造太阳”,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由超高真空室、纵场线圈、极向场线圈、内外冷屏、外真空杜瓦和支撑系统六

资讯

中国有研所属有研工研院牵头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

近日,有研工研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核聚变用氚处理材料及轻量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屏蔽材料”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召开。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曲选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吕广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周傲松、北京大学教授李星国和浙江大学教授陈立新等5名项目专家组专家受邀参会指导。有研工研院总经理毛昌辉,副总经理杨志民、郝雷出席会议。 毛昌辉致开场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

资讯

“人造太阳”商业化之路仍很漫长

长期以来,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近日,美国能源部宣布,科研人员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点火”,即核聚变实验中产生的能量多于用于驱动核聚变的激光能量。美能源部称这一“重大科学突破”将为国防及清洁能源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据此,有观点认为,“可控核聚变很快就能商业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即将被核聚变替代”。实际上,从这次实验到核聚变商业化的路途仍很漫长。 为何说核聚变技术对

资讯

立陶宛激光巨头EKSPLA任命Aldas Juronis为新CEO

  近期,总部位于立陶宛的超快激光技术制造商EKSLPA宣布任命Aldas Juronis为首席执行官。该任命将在本月内正式生效,其将接替Kestutis Jasiunas担任该职位。即将离任的首席执行官Kestutis Jasiunas则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并专注于公司的战略发展。   Aldas Juronis此前担任EKSPLA的制造业务经理一职。四年前,他以OEM激光项目主管的身份加

资讯

中国“人造太阳”发现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

新华社合肥1月7日电(记者徐海涛、陈诺)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发现并证明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近乎取之不竭,且排放无污染,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

资讯

钨合金构建下一代核聚变材料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宣于2022年底首次观察到核聚变能量的净增长,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复制贝壳的结构来改进钨合金。这项研究可能是一项里程碑式研究,因为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能为百万家庭和企业提供碳中和途径。然而,将这一成就转化为实用的核能源需要创新技术,才能将聚变动力社会带入现实。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以及

资讯

淘汰火电水电交流电?预定诺奖?“室温超导”引爆能源圈

文/饱饱 编辑/周夫荣 继美国科学家宣布核聚变、ChatGPT在人工智能上的突破、马斯克宣布三项创新性目标、无限能源后,全球科学领域再次迎来一项重大的科技事件。 3月7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及其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称,他们在最新的实验中研发了一种由氢、氮和镥组成的材料,约在21℃的温度以及1G帕(约相当于1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进入超导状态。3月9

资讯

“人造太阳”离我们还远吗?

核聚变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其下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称这一重大科学突破将为国防及清洁能源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有专家表示,虽然核聚变技术距离走出实验室、实现商用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是对于帮助人类实现零碳排放意义重大,同时,核聚变有望解决核电安全性问题,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该领域大力投入研究

资讯

可控核聚变有多远?280万亿大市场?这家公司一把融了125亿

最近,美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主流观点认为,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还需要至少几十年时间。但是,我国顶级核物理学家、新型氢弹武器设计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彭先觉院士认为,我国建成核聚变发电站,只需要大约6年时间。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全球核聚变产业》报告认为,2030年人类就有望首次实现核聚变商业电网。 事实上,全球资本已经在围猎布局这个未来将达40万亿美元(折合280万亿人民币)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