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管控下的特巡保电
“再确认下通行证通行路线,检查一下个人防疫措施。”9月12日,四川泸州市纳溪区自9日实施临时静态管理的第4天,国网泸州纳溪供电公司输配电运检班班长阮力生再次叮嘱张益洋、邓永超和丁友奎做好个人防疫措施,携带无人机、望远镜和红外测温仪等工器具,出发前往35千伏城白线开展特巡。
35千伏城白线为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打古镇、天仙镇及相邻合江县部分区域供电,供区面积大,供电人口多,且该区域内有抗疫卫生医疗机构5家。因此,保证35千伏城白线可靠供电对纳溪南部山区抗疫显得尤为重要。
沿着白节河左岸的山脊蜿蜒向前,35千伏城白线多数杆塔穿越竹树茂密的林区,线路长度近25公里。经过夏季连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天气,很多竹树都被炙烤成了焦黄色,林区线路火灾隐患形势严峻,线路巡查容不得一点马虎。
车辆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着南山方向驶去。清澈的白节河一路相伴,时而潺潺,时而湍急,由于疫情管控,路上没有车辆和行人,水流声音显得更加清脆悦耳。
摇摇晃晃的拐过几个急弯后,载着阮力生等4人的皮卡车停在城白线11号杆附近,这是当地的最高峰。一行人站在山顶,俯瞰山下是茂密的森林以及顺着山梁架设的线路。
“准备飞巡,注意安全。”飞巡员张益洋开始组装调试无人机。邓永超和丁友奎则用望远镜和测距仪仔细观察导线和金具。阮力生记下杆号、坐标、档距及线路周边的火灾及地质灾害隐患。
“13号杆和16号杆间的苗竹笋冒得太快,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城白线的安全运行。”看着无人机实时回传的画面,张益洋立即向身后的阮力生汇报发现的安全隐患。
他们小心地从山顶向清障点挪动。林间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枯叶,踩在上面发出簇簇声响。有的地方,鞋甚至都没进了枯叶里;更需要留意的,是枯叶下偶尔会有湿滑的青苔,人稍不注意就会摔个“仰八叉”。
野蛮生长的藤条胡乱的拦住巡线人员的去路,他们只能通过用砍刀劈出小径艰难前行。砍刀很沉,阮力生当过兵、个子大,“嗨哟、嗨哟”地用力在前开路。走在他身后的邓永超则拿着竹竿小心地探着地下,一来防止脚下踩空,二来可以对付从草丛中惊出来的蛇、虫等小动物。这些都是他们在山里走出来的经验。
11时30分,皮卡车在河的对岸等着他们。20多米多宽的白节河在枯水季节露出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相互拉着手,踩在石头上,小心翼翼地过河。
在太阳明晃晃的照射下,巡线人员工作服上渗出了汗迹。按照计划,他们今日要巡查完对岸山腰上的18基杆塔。匆匆吃过带出来的方便食品,他们又开始从山底向山顶攀爬。
17时左右,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被竹树包裹的山间小道渐渐暗了下来,天气突变,他们不得不结束巡线工作。
“疫情阻不断巡线的路,我们在岗位为抗击疫情做应该做的事情,苦点、累点没得啥子!”巡线路上,大家为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
当天,巡线人员用了8个小时,完成了35千伏城白线1-38号杆的特巡工作。返回后,他们还需分析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形成隐患报告和整改建议,及时完成线路的消缺。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