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点滴爱心惠学子 志愿助学十二年
2020年6月1日,林清江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圩凤路小学看望学生。 高芳 摄
志愿小名片
人物:林清江
单位:福建厦门供电公司翔北供电所
主要经历:坚持爱心助学12年,成立“鸿风善行”助学帮扶中心,累计帮扶困难学子713名,组织筹集并捐赠助学金超32.7万元。
获奖情况:获评2020年度厦门市十大“最美爱心人物”、厦门市三星级志愿者、“爱心厦门”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其家庭获厦门市“最美家庭”称号。
志愿心语:但做善事,莫问前程。日行一善,点亮希望。
“5元、3元、10元、1元……今天超过了100元。”2月1日,忙碌了一天的林清江打开手机,点开公益群里的红包,编写了一条微信回复:“亲爱的家人们,1日收到群里定向助学金174.55元。鸿风善行,感恩有您,爱心助学,一路相伴!”
林清江是福建厦门供电公司翔北供电所员工。2016年,他自发成立“鸿风善行”助学帮扶中心,累计帮扶困难学子713人,组织筹集并捐赠助学金超32.7万元。他在日行一善中,点亮了困难学子求学路上的希望之灯。
一次入户抄表触动心灵
2011年7月,林清江上门抄表时,走进内厝镇莲塘村一户人家,一进门,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散发着霉味的老宅里,昏暗的书桌前,11岁的小林(化名)正在埋头学习,发黄的墙面上贴满了奖状。这二三十张奖状是墙面唯一的装饰。
林清江得知,小林的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小林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这让林清江很心疼。当天,他就给孩子买了一盏台灯,还帮他们预交了600元的电费。此后,他经常来看望小林,逢年过节也会拿出自己的积蓄接济祖孙俩。
从那之后,林清江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竭尽所能为需要的人做点什么。此后,林清江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多留了点心,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到“踩过点”的人家帮扶。
因为自己家的经济情况并不宽裕,林清江一开始担心妻子不理解,对自己的善举只字不提。但他出门帮扶的次数一多,妻子也开始产生怀疑:一到双休日,丈夫不是在家翻箱倒柜,就是偷偷摸摸往外跑,每月工资有一大半不知去向,是怎么回事?直到2012年的“五一”假期,她坚持跟着林清江去“加班”,才发现他忙里忙外都是为了什么。从那天起,林清江的妻子也加入志愿队伍,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助手。
在父母的影响下,2020年,林清江的儿子考取定向师范生。他想和父母一样,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实现梦想。
一场聚会打开助学之门
2016年春节假期,林清江去参加同学聚会,与同学们说起了捐资助学的事。很快,林清江牵头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鸿风善行”助学帮扶中心。帮扶中心于2018年在翔安区民政局登记注册。
“刚成立‘鸿风善行’时,他‘化缘’化得很辛苦。”林清江的好友、翔安92580志愿者联盟秘书长许泽源开玩笑地说。虽然收入不高,林清江定的目标却不小——帮扶中心每月至少慰问一名困难学子,筹集善款1000元以上。
开始时捐款者很少,每月1000元的目标仅靠“鸿风善行”几名初创成员维持。后来,林清江建了一个名为“日行一善”的微信群,倡导“一分也是爱”,鼓励大家把买菜的零钱捐出来。就这样,群里的爱心捐款积少成多。
随着捐款越来越多,质疑声也慢慢多了起来:这些钱花到了哪里?为此,林清江养成了在微信群公示捐款信息的习惯。即使当天只收到几元甚至几角钱,他也会整理清楚并在群里发布,捐款去向也会一一向大家交代。
信任建立后,更多的捐赠也随之而来。一家创业公司的负责人得知林清江的善举后,从开业当天的活动预算中划出3000元给“鸿风善行”助学帮扶中心。几年来,这名负责人已陆续捐赠善款1万余元。
一声感谢坚定爱心之路
5年前的一天,林清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女孩说,自己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林清江一头雾水:“你的考试成绩出来为啥跟我说?”女孩说,是林清江的帮助让她能安心学习,她要第一时间说声感谢。
“那一瞬间,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骄傲。”林清江觉得这是对帮扶的努力的最好回报。这也让他坚持爱心助学的想法更加笃定。
为了把公益之路走得更远,林清江在工作之余奔走宣传,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志愿“朋友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多年来,“鸿风善行”先后与厦门当地20多家地方企业,以及翔安92580志愿者联盟、厦门市翔安区人和社工服务中心等13个爱心志愿团体联合举办各类公益募捐101场、助学主题爱心志愿现场活动109场。
同时,“鸿风善行”还与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厦门翔北)共产党员服务队联合,义务为“鸿风善行”帮扶的困难学子家庭检修家中电路、维修电器。
让林清江感到欣慰的是,不少受助学生和家庭也加入了志愿队伍。这些人中,有曾受过资助的单亲妈妈,有受过帮扶的孩子。只要看到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就积极报名,而且在帮助困难孩子时格外用心。
对于自己做过的好事,林清江从未记在心上。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但行善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