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 守护万家灯火
5月12日,在位于绵阳市西北方向、距离城区1个半小时的北部山区密林里,扎西嘉措一边佝着腰在雨后湿滑的小路上行走、一边拿起望远镜巡视220千伏曲桑线通道,上个月野外巡线时手臂划伤过敏的疤痕还未全消。一路走来,从藏区草原上渴望翱翔蓝天的稚气男孩,到7年前扎进绵阳大山里的书卷青年,再到如今翻山越岭的梦想“飞手”,一路攀登向上,沿途皆是蓬勃生机。
扎西嘉措是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智能运检班班长,也是第二十五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工作7年来,他矢志不渝地奋斗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最前线,带领团队创新应用智能巡检技术,完成杆塔精细化巡检8000余基、通道巡检3000余公里,及时发现各类缺陷13000余处,极大提高了运维质量和效率,主网供电可靠率达到100%。
梦想发芽:“他乡亦故乡”
1992年出生的扎西嘉措,家乡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这里风景很美、海拔很高,比其他地方更接近蓝天。阳光下,少年时期的扎西嘉措时常拿着一架纸飞机和小伙伴们奔跑、追逐,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2008年,扎西嘉措就读于康定县民族中学初中三年级,成绩优异的他,为了飞行梦想,报考了绵阳市南山中学宏志班。也是在这一年,十三勇士飞赴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灾的画面震撼了他,扎西嘉措说:“我内心对这些飞行英雄充满了崇敬。”从此,“绵阳”“飞行”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这个藏区少年的心中。
遗憾的是,扎西嘉措最终没能收到绵阳南山中学宏志班的录取通知书,他与向往的绵阳擦身而过。
2015年7月,扎西嘉措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面对全国招聘,他毫不犹豫地报考绵阳,正式成为了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一班的一员,少年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北京学习生活了7年的扎西嘉措刚来到绵阳,就一头扎进了大山里。他的工作是负责电力主网线路的巡视维护。他成为了一个翻山越岭的守护者,纵横经纬的铁塔、线路变成了他眼中最独特的风景。
扎西嘉措的师傅是一班班长罗文富,三十多年来步行巡线5万多公里,曾获得“感动绵阳十大人物”。绵阳多高山密林,一把弯刀清障、一个干饼子充饥就成了师徒两人的“标配”,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他在师傅带领下,每天负重二三十斤用脚步去丈量土地。
“十多分钟就累得气喘吁吁。”让他至今难忘的是那场“洗礼”,2015年8月的一天,他和师傅巡视地处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盖头山的220千伏曲桑一线,盖头山巍峨挺立、沟壑纵横,加之夏季山区气候多变,早上刚进山,一场暴雨突如其来、倾泻而下,把他一身淋个透。没有避雨之处,他们选择继续前进,平日2个小时就能走完的路,他们愣是在大雨中一路溜滑带爬地走了近5个小时。
“我来班里之前,听说巡线很辛苦,没想到有这么辛苦。”回想那天的场景,他笑着说道,自己刚毕业一个月,那场雨把自己“淋瓜了”,也“刷新”了自己对工作的认识。他学会了提前发出响动避开毒蛇,也能辨识出野兽踩的脚印、拱的窝。从环境适宜的教室到风吹日晒雨淋的野外作业,从一名儒雅的书生成长为一名刚毅的电力铁军,如今扎西嘉措的工作照和当年的毕业照已是判若两人。
“这个娃工作很实在。”罗文富如此评价自己的徒弟。扎西嘉措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扎根拼搏:“要做就做到最好”
“看得到、喊得到,半天走不到。”望着伫立在大山之巅的铁塔,从一基走到另一基,常常一走就是大半天,扎西嘉措心想,我要是能直接飞过去该多好呀。
青春的梦想之光不熄,就总会换一种方式来报道。那个拿着纸飞机奔跑的少年没有想到,飞翔的翅膀有一天会在崇山峻岭间伸展开。
2016年,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引进无人机,扎西嘉措和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组建起一支“精英团队”,成立了全川首个地市供电公司输电无人机班,也就是现在的智能运检班。
在这之前,传统的杆塔、通道巡视全凭眼睛观察和经验判断,遇到距离远、望远镜看不清的情况,就需要登塔观察,工作效率和精准度都比较低。有了无人机,就相当于在空中有了一双眼睛,可以快速地围绕杆塔精细化巡视。
事实上,贴近高压设备操作无人机对技术要求很高。当年7月,扎西嘉措赴武汉参加多旋翼无人机培训。9月,他又马不停蹄去学习如何驾驶固定翼无人机,他说,自己年轻,想使出浑身的劲儿做到最好。
在练习操作时,由于技术不够熟练,固定翼无人机“这个大块头”在降落时突然失速,快速俯冲撞击地面,“砰”的一声巨响发生“炸机”,电池燃烧的火苗腾地一下窜起,扎西嘉措流下自责懊恼的眼泪。
事后,他主动申请和培训老师一起维修损伤飞机,在对整机和零部件进行拆解、修理、组装的过程中,“因祸得福”地对无人机的构架原理有了更深入理解。
白天在场地实操、晚上学习理论,经过1个月苦练,扎西嘉措获得了民用无人机驾驶证,还成了班上第一个取得“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双证的“飞手”。而且,不仅拥有“驾驶员”资格,还获得“机长”证,这意味着技术过硬的他可以超视距操作无人机。
“在这群小伙子心中,获得无人机证就是一种满足和荣光。”罗文富作为老一辈巡线人,他太明白智能巡检的意义在哪里。
无人机应用初期也遇到不少困难,电池续航短,设备体积大,外出开展巡检时需要四五个作业人员配合完成,还要带上一堆电池和一两箱无人机设备,一台皮卡车才能将所有设备都装下,加之巡视区域多山地、丘陵,地面不平整,找一个合适安全的起降场地不容易。
“尤其是无人机起飞、降落的时候最危险,我们可以试试能不能设计个起降平台,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困难就像一座山,要么止步、要么跨越,有过亲身经验的扎西嘉措跟队友们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地头脑风暴,先后画了10余版设计稿,最终创新制作出多功能无人机起降平台。它既能够运输设备,还可以为无人机在野外复杂地形条件下提供一个安全的起降平台。扎西嘉措也因此获得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第三届职工创新“能工巧匠”称号。
平凡有光:“矢志到达更远的地方”
从2016年至今,扎西嘉措带领他的团队引进10余种无人机,率先引入“输电运维管理系统”“通道可视化系统”等,但如何将“引进”真正变成“为我所用”,这是扎西嘉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扎西嘉措说,最初无人机搭载的是可见光数码相机,主要应用于对铁塔本体的精细化巡视,但他们希望能在技术上突破,进一步提高线路通道巡视效率。
就在无人机引进的2016年,不断思考技术创新的扎西嘉措获知了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就好比是蝙蝠发射声波并利用声波的反射来发现、定位前方猎物一样,如果无人机能搭载三维激光雷达,就可以现场进行‘扫描’建模,再经过数据处理,清晰精准地反映线路交叉跨越距离。”按照这个思路,扎西嘉措带领团队第一时间探讨了可行性,并与科研单位展开技术合作,经过数月的伏案研究、反复实践,最终,他们在全省率先探索应用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雷达装置对输电线路进行巡检。
不仅如此,扎西嘉措还和团队一起研发了集数据解算、点云分类、报告生成的一体化分析处置软件,极大提高了数据分析处理效率。
让扎西嘉措骄傲的还有,他们在电网防地质灾害中率先应用了全国领先的北斗防地质灾害系统,在铁塔上安装位移监测基站及多个传感器,延伸电网感知触角,一旦杆塔基础发生位移,可实时监控预警,如“千里眼”般能第一时间判定铁塔是否安然无恙。
在他的不懈探索中,在线监测技术、无人机全自主巡检技术、可视化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在电力行业运用,将绵阳输电线路运维由人工运维时代带向了智能巡检时代,运维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供电可靠性逐年提升。
急难险重面前,扎西嘉措更是主动请缨,绵阳“7·11”洪灾、“8·11”特大暴雨灾害、汶川“8·20”泥石流灾害……他的身影总在保供最前线。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医院等重要场所供电成为重中之重。本已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家过年的扎西嘉措主动申请留下来,和同事们组成青年突击队,整个春节期间坚守保电一线。
命运弄人,2021年,一腔热血的扎西嘉措被医生告知患了甲状腺癌,短暂的情绪低落后,他坚强地接受了手术治疗,待身体一康复,他又投身到第九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保电工作中,用付出和坚守,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无人机班从成立到现在,11名队员纷纷从一线转向了其他技术管理岗,只剩下两个“元老飞手”还坚守一线,其中一个就是扎西嘉措。现在的他正带着团队建立自主精细化巡检航线库,届时无人机起飞后,就能按设置好的巡航路线进行自主巡视,标准化作业将大大提高操作效率。
“接下来,我就是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在技术上琢磨,让电网运行更安全、更可靠。”扎西嘉措说。
扎西嘉措最欣慰的是,站在铁塔矗立的山巅,遥看山脚下的万家灯火。正如《爱就一个字》那首歌词所写“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我永远保护你,不管风雨的打击,全心全意”……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