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电景区”激活甘肃旅游产业发展
初夏时节,漫步天水市麦积区,绿水青山掩映下的乡村美景犹如一幅青绿山水画,令人流连忘返。节假日期间火爆的人气给麦积山景区带来了“金山银山”,但同时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影响着景区的旅游品质。为守护好景区的碧水蓝天,“全电景区”的建设和投入运营恰逢其时,大受景区和广大游客欢迎。
如今,全省各大景区内绝大多数的农家乐都加入到以电代煤的改造行列之中,将传统的燃煤锅炉、农家柴灶进行电能替代、“低碳”升级,打造绿色电能全覆盖的“零碳景区”。
优质服务保障麦积景区运营
麦积山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是甘肃省旅游产业的一张精致名片。与麦积山景区相邻的红崖村,是电视连续剧《苦乐村官》的拍摄取景地,电视剧的热播也使得红崖村成了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服务业随之蓬勃发展,每到旅游旺季,景区内的用电量大幅提升,对电力保障的要求也比之前更高了,供电保障成为重中之重。
5月17日,麦积供电所的四位台区经理庞林海、尹建强、孙文斌、张小龙来到红崖村,和往常一样,照例对村里的用电设施进行日常巡视。他们仔细排查了农家乐用电情况,重点测量室内用电电压,并对配电箱、低压线路、进户线、漏电保护器、餐馆厨房插座插板等设施予以消缺,对不合格的线路及开关及时进行更换。
“供电所的服务很周到,不光经常来检查电器设备,还指导我们节约用电。”万喜农家乐的老板娘辛丽丽一边择菜一边说,“我家的厨房已经改造成了全电厨房,供电所的师傅们每次来都要细细地检查一遍,现在用电很安心,很放心”。
村里的“域鑫鱼庄”已经开了6年,每年到了夏天,来这里避暑、钓鱼、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据老板娘高喜英介绍,鱼庄的厨房早在2015年就完成了电气化改造,灶台干净整洁、电器操作简单方便。改造后的“全电厨房”炒菜火力旺、油烟少,实现了无明火烹饪,每年还可节省1万多元费用,一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和煤气灶相比,电炊具又便宜又干净又方便,厨师们都说好。”
“几次网改增容彻底解决了用电可靠问题,我们有什么需求,麦积供电所的师傅随叫随到。麦积山能被评为5A景区,供电设施的硬件保障功不可没。”谈到供电服务,麦积山风景区管理所所长张文钢赞不绝口。
麦积“全电景区”的建设为全省打造多元化“全电场景”提供了成功案例,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全电景区”覆盖范围,让全省更多“全电景区”展示“零碳之美”。
充电网络携手藏区低碳出游
近年来,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也是各大景区建设的迫切需求。早在2011年,麦积山景区就投运了10台电动汽车充电桩,不仅保障了环麦积山景区旅游电瓶车,也为各地游客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提供了便利。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加快“五大区域”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强“五大领域”充换电网络服务能力,全力构建充换电业务发展新格局。计划到2023年,基本建成城市平均服务半径小于10公里、高速及国道等主干道路平均服务间距小于120公里的充换电网络,建成全电动化景区20个、园区30个,有效保障省内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
今年以来,国网甘肃电力推动“甘南—临夏—陇南”旅游大环线建设,加强与省高速公路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加快高速公路保障性充电设施建设。其中甘南王格尔塘、陇南西和、武都3个服务区5座充电站已于4月底投入运营,并在甘南治力关景区停车场建成1座充电站,储备景区环线充电设施建设项目15个。
“有了充电桩,游客方便了不少,尤其节假日期间,前来旅游的顾客纷纷点赞好评。”5月16日,在国家电网甘肃电力连心桥(甘南格桑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回访检查王格尔塘充电桩时,高速服务公司王格尔塘服务区管理人员说道。
甘南夏河县王格尔塘高速服务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的正式投运,标志着甘南境内首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站正式通电,为旅游大环线开创良好局面。
后续根据景区运营的需要,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将加强对接,加快推进景区充电设施建设,助力省内“全电景区”建设。
“通过与国网甘南供电公司的合作,未来的高速公路两侧,除了现有的加油站外,将依托服务区建设大量的充换电设施,让充换电设施的辐射范围保持在每30-50公里一座,避免电动汽车上了高速后电池没电的尴尬局面。”高速服务公司王格尔塘服务区管理经理介绍说。
电能替代共享河西绿水青山
走进初夏时节的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镇中河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一座座农家乐彩旗飘扬,各式迎宾招牌显眼夺目。顺着乡道往里走,不一会儿就看见国家4A级森林公园-焉支山森林公园矗立眼前。
作为河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该景区在开发之初就充分考虑对原始环境的保护,最终借助“煤改电”的东风,打造“全电景区”。在建设中,国网张掖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多次进行勘察,根据景区餐饮、娱乐、住宿、沿途照明及电信网络分布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了线路改造计划,为景区提供最适用、最便捷、最优惠的安装接电方案,全面满足景区内各种形式的用电需求,实现了景区绿色用能全覆盖。同时成立了景区改造共产党员服务队,专项对接景区改造供电服务,提供负荷规划、线路检查、装表接电、24小时供电抢修等服务。
该景区为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将原有的燃油观光汽车全部更换为电动车,有了电动车的加持,景区接待能力持续翻倍,仅农历“六月六”焉支山民俗旅游文化节这一天游览量便破万。景区还引入了更多生态旅游项目,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体现绿色低碳的理念,发展和生态在此得到了最佳平衡。
“除了做好线路整改外,我们对景区内的2台燃煤锅炉、15家农家乐柴灶等用能设备进行电能替代,同时,游客接待中心和宾馆内全部实现电采暖覆盖。这样以来,景区‘吃、住、行、乐’能源消费全程电气化,降低景区用电成本,方便旅客游玩,满足景区多元化的用能需求。”山丹县公司李桥供电所负责人说道。
不论是入住民宿,在凉爽的空调房观看日出;还是在农家乐的全电厨房,亲手烹饪几道佳肴;亦或是乘坐电动观光车漫游,吹着凉爽的山风。在这里,电能赋予了景区全新用能状态。
对于电能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还属那些一辈子都留在这的人。
“以前电线在空中像蜘蛛网,纵横交错,现在好了,电线梳理的整整齐齐,电线杆子都在一条线上,看起来美观舒服,也不会经常停电了。环境好了,很多人依靠办农家乐也渐渐富裕起来,这还得感谢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啊。”今年68岁的周者瑜老人说道。
全电民宿点亮长城质朴风光
迎着和煦的微风一路走进横沟村一组,放眼望去,灰砖墙体与木材结合的农庄民宿整齐排列,道路两旁错落有致的桃树延伸出无边翠绿,这便是五月的乡村最古朴的原色。5月18日,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来到新城镇横沟村,对供电设备和线路进行全面“体检”。
“现在电力足了,电压稳了,在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支持下,横沟村古朴的‘农村特色’民宿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在民宿的年收入达到了10万,真的是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啊!”横沟村村委会主任任玉祯和供电员工交谈,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不断被探索。横沟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10余户闲置农宅流转改建成特色民宿,不少农户也从中找到了致富的良方。
对此,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在推进电能替代和服务“双碳”能源发展方面主动作为,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动乡村电气化项目建设,服务嘉峪关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和旅游明星城市战略。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热水器、空调、电采暖成了每家每户的“标配”。“我们这些都是‘全电民宿’,烹饪、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等所有设备都是依靠电力进行能源供应,既绿色低碳,又经济环保。”任玉祯说。
在完成了巡视检修工作后,党员服务队又来到了民宿内,对供电设备、线路、插座等运行情况一一进行检查,确保民宿用电安全稳定,并向民宿负责人普及了节能用电、安全用电、电费结算方式等知识,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全方位为民宿营业“添底气”。
如今,景区内候鸟在游客身边悠然踱步,梅花鹿在林中自由奔跑,一副美丽生态的画卷正在向社会公众展示绿色发展的“零碳之美”。国网甘肃电力也将继续推进旅游景区区域电力设施建设,深入优化景区能源布局及节能规划,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通过打造多元化“全电场景”,以清洁电力赋能“新文旅”,描绘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素材提供:营销事业部、天水公司、甘南公司、张掖公司、嘉峪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