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从降价空间看海上风电的红海与蓝海

能见App 2018年11月27日 369

在今天开幕的以“创新驱动 智赢未来”为主题的“2018全国大型风能设备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参与“海上风电的机遇与挑战”对话环节嘉宾就海上风电降价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左到右依次为: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副秘书长侯玉菡、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生校、江苏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飙、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陆忠民、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利志、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琦、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白建明、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袁炜

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主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能见APP全程直播。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侯玉菡):这是迄今为止我在年会上站得最高的舞台,每每站到上面的时候倍感压力,因为上面很烤,要经受背后大屏幕温度的烤着,作为一个主持人有压力,是不是能够用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跟嘉宾谈出来或者沟通出来大家所希望、所想了解的内容。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大多数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很清楚的了解到。大家想听什么?我们的这些嘉宾们能够告诉大家什么?其实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情。我用下午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尽可能问我的朋友们感兴趣的或者我个人感兴趣的,用一颗八卦的心问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大家的要求。如果一个半小时论坛的时间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也希望你们写一个小纸条传给工作人员,让大家帮助大家了解到在台上几位嘉宾能够为大家更详细描述和交代的事情。下面有请参加下半场会议的嘉宾就坐,跟我一块在这个高高的台上烤一个八小时。

我今天可能会问比较八卦的事,希望各位专家理解。

今天上午在谢总的报告中已经看到了,现在已经建成的风电项目有360万(千瓦)海上风电,还有170万得到批复了,在建的还有600万,我们的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000万。我们原来的规划500万并网,能够保证1000万在建,在2020年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完成的。想问问两位来自设计院的赵总和陆院长,你们几位从事规划和前期的,您觉得这1000万背后所涵盖的对产业能力提升几个核心点是什么?

赵生校:首先跟大家报告一下我所了解的海上风电并网数据,10月份底已经正式完成并网容量是320万千瓦,其中江苏有231万千瓦,江苏整个里面占75%。2017年以前,大家都说海上风电看江苏。从去年到今年,福建跟广东推进速度非常之快,业内也有人说江苏、福建、广东三架马车。撒开腿步跑其他省加快推进。

关于对产业带动作用。东海大桥风电场真正打基础,到现在就是十周年的时间,对我们产业的带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一些近岸码头的机械逐步发展到专用的打桩到运输、安装,包括运维整个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非常同意今天上午谢总的观点,现在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我们的风机也是各种容量的。我们今年年底会实现(单桩基础直径)8米的最大改造,我们福建最大的项目已经达到8米4,还不到10米。10米之间的单桩不是设计不出来,要跟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步,我们略超前一点拉动整个产业往前面推进。一句话,我们海上风电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尽可能规模化的往前推进,后面还有一些保障措施。

主持人:陆院长,刚刚赵总比较多的谈到了重工、基础设计方面的促进,除此以外,在整个产业链条里面还有哪些是可以通过近几年海上风电的发展得到?

陆忠民:中国海上风电储量还是非常丰富,因为东部的沿海有1.8万公里,场区的资源和海域比较大,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到现在十年发展比较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一通过东安大桥海上风电场以后,我们中国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建设海上风电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地方承担的海上风电规划,有了规划以后,能够指导各个区域有序的进行规划。二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对产业支持的政策,包括海上风电标杆电场,这对行业也是促进的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整个产业链都发展了。从中国南方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些区域全开始动员起来了。通过这些风电场的规划设计、运行,把整个产业链带动起来,很可喜能够取得这个进展。当然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内容和工作。

主持人:你觉得海上风电贵吗?有意思吗?当中有一些教训,在前期的过程中没有想到的?

高宏飙:海上风电成本相对高了,现在有一个平价,参照什么样的平价?有一个环境成本,新能源成本把环境这块撇除掉,如果把清洁能源加上长期的输送,海上风电的电价要高一点,量也不大。海上风电分会的蔡会长分析的,把西部水电项目的度电成本再加上送托,是7毛5的量,两个电的量差不多,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是这个量。另外建设中有没有碰到困难,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早期参与海上风电开发的人员应该有一个心理预期和心理承受。大家知道,最早的一个品牌开发商因出现批量的故障,造成一年的大维护费达到8000亿欧元的量,差点把这个企业拖垮了。我们有这个承受能力,我们实际开发下来,有的比我们想象严重。我们作为最早开展海上风机试验项目的单位,发现有的风机修不了,修下来的费用可能比后期赚的钱还不足以抵消。这种量还好,不多,如果多把项目拖垮掉,也会拖垮主机制造商。

主持人:将来谁说海上风电贵就有充分理由说海上风电不贵,其实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海上风电在设备故障上有点吃不消。陆总左边三位都是整机制造企业。您三位面对开发商提出结论的时候,您三位心里面有没有一点着急?你们怎么想?

贺小兵:其实高总说的问题,我们早期进行海上风电试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个时候是从陆上到海上的试验阶段,我们最早下海还是1.5兆瓦,所以,出现了很多运行的故障。候总问我着不着急,应该说我非常有信心,海上的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会带动海上装备业的快速发展。虽然说现在明阳的大机组也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但是海上设备可靠性的研究做了快十年的工作。我们基本上2008年就开始了大兆瓦的研究。

我们现在下海的设备,从设计的可靠性上,从制造的可靠性上,供应链的可靠性,包括后期的运维可靠性,整个产业链已经打造得相对比较完善了。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在这个方面没有经历欧美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发展,中国的各个行业已经通过借鉴欧美的一些先进经验,把这种过程已经压缩过去了,我们该交的学费,欧美已经交过了,我们不可能在他们基础上再出现很多问题。我对我们主机商今后在海上设备可靠性达到要求(有信心),可以满足现在大规模的发展要求。

何利志:对塔筒底部防护就有专门的研究,机参也有专门的设计研究,看海洋气候条件。从可靠性来看,可靠性的分布,以及可靠性的提升,在设计过程中就做了。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从可利用来看,从发电来看,因为设计本身就没有这个问题,不存在这个问题。最早2兆瓦风电设计的时候,就调研了中国电网的情况,我们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不需要。

主持人:上午谢总报告也说到了上海电气跟西门子谈成了6兆瓦、7兆瓦的合作,上海电气在海上风电腰杆很硬,有很强的自豪感,表现比同业有很大的优势。刘总,现在向4、6、7不断转移的过程中,上海电气对未来中国海上的市场做了哪些准备?

刘琦:我的信心没有这么足,中国海上风电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到现在,陆上风电的表现跟欧美最发达、表现最好的设备制造商、开发商相比还有差距,何况是海上。海上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学费肯定还要交。对海上风电的发展还是要谨慎,要审慎一点,不要盲目乐观。清华湾16台的试验机组经过一段时间两年三年就可以感受到海上风电的风险就会显现出来,我们面对的问题比目前所能想象到的、所能考虑到的会有更多。也就是说,高总他们还得准备再交学费,不会一帆风顺的。你们投资的项目在海上风电一定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我相信我们设备制造商也在竭尽自己的全力服务好,提供最优质的设备。

上海电气进入风电是很早的,我们2012年就下海了,东海大桥自己设计了3、6兆瓦,我们有很多自主研发的。我们感觉完全靠自主研发要很长时间,为什么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发展海上风电,能够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对开发商提供最优质、最好的社会,我们跟全球的风电老大进行合作,我们全面导入了4兆瓦的海上风电平台技术,我们导入他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后来提供了4兆瓦平台的设备,在国内海上表现得跟欧洲相当。我们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迎接西门子6兆瓦、7兆瓦比较成熟的技术。

主持人:我再问您一个问题,你的6和7会比高总和贺总他们的贵吗?

刘琦:我们的产品是优质优价的,肯定会更贵,我们对给投资商创造的价值有信心,会更高。

主持人:刘总,您同意吴总的价格会比贺总和高总的价格贵吗?

赵生校:假设有机会的话,我们选择的时候,肯定要分析度电成本。

主持人:前一段,我也看到有一些专业的人员在研究未来面对竞价、平价趋势的时候,我们如何对产业链条里面做价格分解?到底每一部分承担什么样的价格下降责任?其中涉及到产业链条里面的一些基础,包括部件等等,正好白总和袁总在这里,面对未来的竞价和平价,你们有没有一个感觉说还没有壮大,现在又开始降价了,有这样的压力吗?面对这样的压力,你们打算怎么办?

白建明:压力是有的,虽然现在没有走到平价的时代,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产业竞争的激烈。刚才几位是主机厂的,我们从事基础塔筒施工方面,这几年价格竞争程度非常激烈,价格持续下降。虽然这个行业在发展,但是进入的门槛也是很高。在我们国家启动这个行业之初,开始都是以海装施工平台为基础的一个企业来做,慢慢慢慢的有很多人看到了海上风电发展的前景和蓝图,很多人就开始投入到这个蓝海里面去。华电重工7、8年前就看到了这个蓝海,没有做这个业务的时候就已经进来,我们进入这个平台以后真的闲前三年,等到了竞争的时刻。现在竞争已经是非常激烈,价格持续下降。反过来说,我们认为这样有好处。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竞争激烈,倒逼我们进行技术的不断创新,工艺的不断改进。我们应对这种基础和塔筒制造、安装技术,已经在跟国际上很多公司进行合作,包括设计院有深度的合作。现在随着福建、广东海域的地质情况,安装施工设备竞争也已经开始了,谁有这样的平台,谁有这样的设备,谁会占领先机,尽管我们的价格是持续的下降,通过我们的下降会给产业带来促进作用。

主持人:那您还觉得现在是蓝海吗?

白建明:我们还是有信心,价格竞争到一定程度,谁技术先进谁可以得到,我们认为还是有利可图。

主持人:在座的同意海上风电是蓝海的举手?只有一位,大家都可以感觉到竞争的压力,整个行业被社会环境推动着往前走的时候,必须符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只有二位说是蓝海,六位说红海。袁总,谈谈叶片企业在红海里面的感受。

袁炜:我在整个产业链体会到不同阶段的经历,特别是发电企业,可能发电企业是最好过的,现在最不好过的可能是下游的部件厂家。特别是海上风电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压力。刚刚各位领导说了,海上风电整机的技术,现在对海上供电要有一个心态去认识。我跟国内的整机厂商,国内国外,陆上都做过交流,我们陆上很多认识与国外有差距。海上从事的时间更短,运行环境有些东西没有认识到位的。同时我们在整个产品的制造控制过程还欠缺。

说到供应链,现在国内国外很多整机厂商发布了很多大部件的基础,国内10兆瓦,12兆瓦,国外也有10兆瓦,12兆瓦,样机基本上是明年后年出来,我们有这么大直径,7、10米以上,到8兆瓦以上。国内很多基础没有打好,从一个台阶跳上另外一个台阶也很难说。行业需求,我们的产能和投入是不相匹配的,我们做海上一套模具的时候接近3000万,我们的产能15套。

主持人: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你还能满足他们什么价格下降的比例?因为到年底了,各个整机厂企业谈这个谈那个。给我一个直接的区间。

袁炜:从我们公司来说基本上没有空间。

主持人:三位听见了没有,部件已经没有降价的空间,明年部件的采购怎么办?其实有一个问题,我想问赵总,海洋局归为自然资源部了,这样体制性的变化会对未来海建的开发有没有什么变化?是更便于我们用海的申请呢还是会减低我们的难度?

赵生校:原来海洋局里面管用海的部门主要的领导都平移到了自然资源部,今后管海上风电场,用海的领导,还是海洋局原班的领导。从政策到对海上风电的认识是一致的,中间调整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点停顿也很正常。海上风电海洋环评,按照国家制度调整,把海洋环评的内容统一拿到了环保部去了。我相信机构改革也把海洋局管环评的领导平移到环保局了。这块跟省里面的情况是一样的,因为海上风电已经全部下放给省一级,甚至有些下放给地区一级的海洋主管部门。这次机构改革对海上风电的政策延续没有影响。

主持人:陆院长不仅在做前期的规划,也在做后评估,对已建成的项目做回看,你对我们现在做海上开发的开发商们,通过你们前期工作的经验,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我们面对未来竞价和平价时代,我们更加关注的核心点是什么?

陆忠民:目前一些海上风电场陆陆续续建成,长期运行还不太多。从目前总的运行来看,没有达到原来预期的指标要求。我们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一些基础,我们当时也缺乏长期的测试和验证的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故障和问题,运行中我们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对下一步新推出的机器进行提升。海上风电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整个场内的测试和现场海试的试验还是偏多,相对来讲,这个工作国内做得比较多,新的技术出来,来不及更多验证的工作就要推向市场。海上风电场后续在开发的时候,这方面要学习欧洲的方法。出现的毛病本身制造、试验中解决掉,为后期的长期运行提供可靠性。

主持人:高总,今天上午,时总讲的,未来三年电价(补贴需求)降低5分到7分,再保守一些,下一个三年度电补贴需求降低一毛钱。这样价格的下降,又提出了对风电机组的测试认证培训整个链条要加强,很多配套的成本要增,你想想,如果真的到了那天,你觉得哪三个方面是最需要快速的降低成本?比如设备,基础,给我举三个,排前面的。

高宏飙:风机那块,投入和产出要结合起来,采购的价格要降低。我们同时会分析产出那块,利用小时或者捕捉风能力结合起来的。还有一块,运维的费用,现在运维用比较昂贵,大部件如果出现了更换,一次维护费用相当相当高,都是几百万的量级,这个也要关注。另外造价这块,度电成本,对工程配套的价格也要降低,包括风机机组和安装。有几块比较乐观的地方,风机机组。很多厂家,我接触的几家,每家都在考虑一体化设计,应该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风机机组的讲价。还有风机机组结构优化。

前三除外,包括海上升压的投资,有关单价的控制。

主持人:在座来自整机企业的举手?来自于运维企业的请举手?刚才高总说的第一条就是整机企业要降价,第二运维企业要降价。今天上午两位专家对海上投资有一个分析比例,海上机组所占的比例连50%都没有到,高总提的第一条是40%要降价。高总刚刚提到了整个基础优化排到了第三位、第四位,我就理解了为什么海上风电对他来说是蓝海。高总说了,要降价你们三位先降,你们响应一下降还是不降,怎么降?

贺小兵:目前风电和风电的造价成本达不到50%,还是40%左右。我看了一下,还是海上主机的成本跟陆上占的成本比已经很低,现在陆上机组已经40-50%了,内部风场可以达到这样的比例,这样看,我的主机价格已经足够低了。我同意高总降价的最大空间,除了海空成本,还有施工成本这块,这个空间非常大的。有很大一块,其他行业产能没有释放到海上风电里面来,尤其是海洋装备、石油装备等等大型装备,把它过剩产能释放到海上风电施工里面来,成本下降空间比主机成本下降更大。

主持人:何总,你怎么说?

何利志:我看还是有降价的空间,但是要理智,为什么蓝海不举手?因为这几个月从市场了解的情况来看,海上风电的人很疯狂,疯狂的人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降价有空间?我们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空间,技术创新是可以降成本的。现在的陆地风电不管什么情况就是降,海上风电为了拿订单为了什么目的像陆地风电整,海上风电就非常非常弱。

主持人:吴总呢?你的价格比他们两个高。

刘琦: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说海上风电是蓝海?陆上还有二十多个家,海上需要技术实力非常雄厚,资本实力非常雄厚的厂家才能参与,目前就五六家参与竞争,这不是蓝海吗?从现阶段来说,海上风电还是蓝海的。第二关于能不能降价,刚刚高总也分析绝大部分同意,少部分有另外的想法,贺总和何总提了观点,我也部分认同。海上风电一定有降价空间,而且一定要降价。等下肯定会竞价上网的问题,平价上网的问题,海上风电有降价的空间。现在上海电气的价格比国内其他主机厂的价格略高一些,因为度电成本能够做得更低,能够给业主创造价值。我们现在着力培育国内本土化的供应链。现在海上风电空间还小,一年赚几十万一百多万,我们现在才320的装机,明年的量就上来了,地方肯定是200-300万的,以后会增加每年400-500万。我们现在1700万,大概4-5年全部建,这一笔不需要上门的,业主已经定了的。算一下400万左右的量,当我有这么大的量,我明年一个订单,一个机型给你200套,600个叶片能降价吗?未来在主机这块,除了大家协同创新以外,就是规模化,海上风电的规模上来了一定有降价空间。海上风电,开发商大大去开发,但是速度要有所控制。第三整个风机不到40%,欧洲大概33-35%,主机这块一定有降价空间,但降价空间在30%几的基础上,降10%几,造价只有3%点几,不解渴,一定要整个产业链。华电老总也说,海上工程在蓝海里面,未来海上风电跟陆上一样变成红海,蓝海变红海对他们压力也大,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这些都要跟着一起来创新降价。

主持人:大家可能都想降,但是不降不可能,风机只占了38-42%,就降10%,对全部风电场的投资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一部分。你二位也要跟着降,你们怎么响应他们?降还是不降?

白建明:我们占风电链条中做塔筒、施工,这是风电的关键环节,我们的上游是钢材,我们的产业资本密集、产业集群、规模化,这三个优势决定了我们不降价。从去产能来看,价格一路飙升。华电产业非常大,我们通过钢材的规模化效益跟钢材厂进行竞价,如果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规模上来了,我拿到订单更多,我的议价能力更强,成本就下降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资本,我是7-8年造了一台海上安装船,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造很多艘船来装风电,这需要资本。三产业集群,规模化的集群效应,比如塔筒的生产线可以上到产业集中的,整个产业链降价就下来了。

主持人:给你600台套,降还是不降?

袁炜:在这个基础上肯定是降了,降价是有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不降是新产品开发出来的时候需求量比较少,投入和产出不能支撑我正常发展。当规模达到边界条件的时候可以降价。如果有多种的融资渠道,有股权合作,有技术产业联盟,给我300-400套,这个价格就下来了,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议价能力就上来了。

主持人: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了,今天上午金风科技吴总在这里讲,他觉得风电行业跟光伏行业相比,我们有一种未来会被光伏行业所颠覆的风险。当国家每出台一个政策或者整个行业发生每个变化的时候,不管这个变化的大小,多数企业都是非常团结的,一定会集整个行业之力把市场做大,做稳定,让大家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空间。通过在座几位的讨论,未来降还是不降,有的人坚持说降,有的说不降,虽然这是一个市场行为,其实也看到了,当面对风电行业这么大变化的时候,整个产业链条的思想都统一,技术都协调合作,其实还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说万事之初,一定起于始端的努力。风电场的第一步就是规划、设计、咨询等等,我现在其实非常想知道,不管是赵总,还是陆院长,从前期设计、可研这个阶段还有哪些努力可以协调联动整个链条,形成一个良性的、稳定的态势。先请赵总说说,你给整个产业链条的建议是什么?

赵生校:某种意义上说,江苏的规划做了四轮规划,2008年的时候就开始做,2010年国家下了一个文,说要停止,各个省要做规划,我们2010年开始做规划,到2012年12月份江苏的第一个规划得到国家批准的规划才真正得以实现。我们很多政策不断变化,我们的海上风电2010年实实在在行业关注度增加以后,我们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微调。后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了一个文,要求规划作为重要的前置条件,规划的严肃性要求就更高。去年我们对江苏的规划进行了修编,10月30号国家能源局给规划修编做了正式批复。每个项目都反复征求了从地方到省级主管部门,到国家部门,甚至征求了南部战区的意见,这个意见有操作性,按照陆海边境的限制,严格按照最新颁布的生态红线,航口航道等等规划,反复进行梳理。这样的规划使得我们做前期工作的时候少出现一些颠覆性的错误,使得我们投入尽可能减少。我们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全社会跟海上风电相关联的整个产业链的共识加深了。

关于降低成本这个事情,两个方面,一风电场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关心的是怎么提高产出,怎么把价值提高,国内已经进行认证的机型,满足最大风速的条件和其他方面的限制,都不会增加整个产业链最大的成本,这是要考虑的。二刚刚降到风机降不降,我们第一轮的价格肯定是往上涨,可以这么想象,我们都是前期回收研发成本,比较高的成本,到风机成熟之后,销售量增加之后逐步下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4兆瓦的风机7000多,后来说6000多,很可能就要8000、9000的价。5兆瓦、6兆瓦也碰到过,第一个小批量进行成本结算的时候,告诉我5兆瓦四年前2000多块钱。最近招标的一个价格,基本上6000多块钱。风机产品的成熟,降价是必然的。

还有前面谈到的关于海上风电风机的比例,我们通常说的风机的成本包括机舱,包括塔筒,包括每年的质保等等费用在内。按照江苏造价1.6万的水平,应该是40%,再高一点。福建和广东这些地方,地质条件不同,成本也会高一些。总的成本高的时候,风机比重下来以后,就是40%,不到40%。这个没有什么不好,摆在那里。刚才大家在讲度电成本,度电成本不是我们的项目成本,不含融资成本,不含利税。有可比性的事情,我们才可以放在一个桌子上进行比较。

主持人:陆院长,赵总提了一个核心,要让我们产出最大化,不要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失误,背后涵盖设备的高可靠性,涵盖精细化设计,涵盖每个产业链条紧密的配合,你在赵总的基础上还需要给我们提示的吗?

陆忠民:海上风电场目前进一步有竞争力离不开整个产业链整体,光一个厂家成本降不下来,整个产业链进行创新,进行规模化,生命周期的成本降下来,这才是努力的方向。设计单位,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我们这方面也有创新,离不开厂家,离不开施工单位,他们能力提升以后,我们几家一起,大家联动形成一个整体的组合体,共同对产业链未来的发展往平价上努力,大家可以做很多工作。

主持人:高总,刚才几位谈到了,如果想让未来整体成本持续的走低,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要规模化,规模化以后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你担不担心重新有朝一日会像陆上风电当年狂热的状态,带来很多集中式的风险?你担心这些方面?

高宏飙:我个人考虑过,如果出现不当,确实存在这个风险。我刚刚提到风机大构建如果出现批量的故障,这个后果比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制造商甚至开发商的某一个项目真正就出现投资风险。国内开发的自然条件跟国外比还是差异比较大的,比如欧洲、北海、波罗的海两个方面跟我们有大的差异,一气候,我们的环境温度,夏天的环境温度远高于欧洲北海、波罗的海,会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钢结构防腐蚀。如果查阅文献资料可以查到墨西哥湾在海洋的速度远远大于北美其他的海域。同样环境对比中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风险,这块风险在广东、福建、江苏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块一定要避免掉。二辐射疲劳,辐射疲劳产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批量风机倒塌,完全是可能的。江苏龙源公司也有比较深的分析。今年我们在电力检测中出现一台风机欠保护,我们还是很紧张,如果时间长,就在关键点出现损伤,会倒塌。我们做了一个检测,我们发现有几台是有的,我叫检测的人把风机的厂家、制造商、设计单位对比,对比下来出现一个情况,制造商中间没有规律性。如果我们大量开发中间的自然环境里面的,欧洲的比较长,我们比较陡,有可能出现滑坡。还有地质条件中,江苏、上海、浙江有一个总体冲砂的问题,逐步冲砂不怕,如果整体冲砂,要采取冲砂防控的措施来解决,很难处理。

主持人:刚才从你的话中,你对华勘院的信任和态度的表扬,中国的规划设计能力还是足以支撑我们在海上风电技术的需求。刚才高总说到了,无论是防护来说,还是海创来说,跟四位的相关度低一些,更多是提到了设备的风险控制。你们怎么做风险控制的,三位整机厂领导会从工艺设计到部件采购会给我们非常详细的解读。我想问的是面对海上风电的特殊性,除了保留在传统陆上风电的风险控制的能力和系统体制之外,还有哪些专门针对海上风电的一些特殊的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技术?

贺小兵:最重要的是要对风险识别,不管是资源条件,还是环境条件,还是海创、水温条件等等。我们设备跟陆上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把它找出来,在设计、制造、安装和今后的运维管理过程中,要把这些关键点做到。大家明阳在广东,大家对海上风电非常关注,我们对台风安全风险点的控制就有相对详细的识别、把控和控制手段。我们不光是明阳,还有其他兄弟厂商也一样,这个设备下海以后,一定要针对海域情况搞。我们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可靠的运行。

何利志:海装风电设计过程中已经考虑了很多,我们设计陆域就不一样,我那天找到了一家供应商谈,一个主轴供应商,你润滑脂能给我一个比较准确的东西吗?他说不行,只能试着来,先多浪费一点钱,过几年赚回来。另外一家供应商给我说,按照某某公司的设计,你这个部件可以省20%或者10%。海装的考虑不一样,海上风电别走路上风电的道路,疯狂的上。这是第一。第二不要不顾一切降成本,为什么600千瓦的,中国人做出来不快,老外做出来快,因为我们规划不一样。我们做过调查,欧洲9年之内陆上风电出问题很多。如果我们还从陆上风电设计海上风电,寿命就在6年10年。

主持人:上海电气在整个风险控制肯定从西门子得到了很多经验,你们如何把西门子的经验跟企业的实际情况,又结合现在的成本等等考虑,把风险控制变得合理。

刘琦:说几个方面,一刚刚明阳贺总讲了风险识别的问题,海上风险的识别,那是数倍于陆上。设计阶段完全不可能把海上风电全过程风险点考虑晋剧,然后在设计上通过设计和其他的技术要求,质量保障来防范这些东西,做不到的。更多是数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刚刚何总也说了,我们跟西门子合作恰恰在这方面得到大量的加强。我们非常愿意跟大家分享,这是对个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我们的主机厂家在风险控制方面愿意过来一起交流,我们非常乐意。二这么多风险点识别以后,要形成一个全新的针对海上的风控体系,这是非常详细的。三参与海上风电全过程的相关技术人员、工程人员、运维人员加强培训。大家到海上去从事作业的,不管设计人员、工程人员还是运维人员,我们要做的培训,拿到的证书大概7-8本,陆上3本证书就够了,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四要控制风险就要舍得投入,不知道其他主机厂怎么做的。金风在这方面搞了海上风电培训中心,非常好,为海上风电产业健康发展所做的投入,所做的贡献。上海电气这方面投入非常大,各种针对海上面对的问题,专门做了海上的培训中心。上海电气还不具备条件的,目前投入还没有到位的,派员工到西门子培训,到欧洲去培训。我相信业主也会考虑到这点,基于对项目未来风险控制,以及项目可靠性、经济性。

主持人:吴总提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和系统文件的完整性很重要,我先问袁总,海上风电,高总也提到了基础的防腐整个风险控制来说,叶片同样重要,叶片要考虑载荷、结构,还要考虑海上风电叶片的防腐。叶片跟整机企业联动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他们风险点的控制,你那里会有适当的技术、成本跟陆上的不一样,你们怎么满足他们对风险控制所提出的要求?

袁炜:两个方面,一请国外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帮助我们识别海上风电叶片存在的潜在风险点,针对这些潜在风险点来采取相关的措施。二叶片就是一些金属片的腐蚀,我们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与一些单位做深入研究。整机结合整机的需求来提出一些风险点,从我们的角度和整机的角度,做一些综合方案,验证方案。

主持人:协同非常重要,双方技术开放也很重要。

袁炜:真诚的沟通,把所面临的问题谈透谈深入,就有解决方案,落实到位。

主持人:白总,我特别好奇,除了你刚刚说的规模化以外,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段来进行保证?

白建明:是有的,因为我们是多产业的公司,四个板块融在一块,而且其余的板块用钢量比较大,我们背后是华电集团的协同效应,支撑作用非常大,我们对钢材的议价能力比较高,这是第一个。第二资金池,因为我们是上市公司,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我们拿到的资本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华电集团也在做投资,有内部,有市场。集团也在金融化服务上给予很大支持。我们还是在上下游讨价还价协同能力上比较强的。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能够保证成本还是靠金融的能力,融资的能力,议价的能力,整体协调能力,如果我们不像你们有这么大企业的话,想达到这样的成果还是比较难的,也给我们做一种启示,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多重能力的培养和协同。

提问环节:

时间差不多了,不知道在座哪位还需要跟台上几位嘉宾进行交流的?有吗?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Q1:目前海上风电几种技术路线,直驱、双馈、直驱永磁。我贺总和刘总、何总从你们发展的经验和眼光来看,将来大型风电技术应用上,哪种技术路线是最优的技术路线?

贺小兵:从陆上风机就有人问了,技术路线到底谁一统天下,我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任何技术路线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这三种路线几个关键点的区别,首先是低速永磁直驱,早期解决了很多大部件出现的质量问题,金风在这块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摸索。双馈机组虽然目前在国内不在第一把交椅,但是全球的装机量是最多的。第三种路线是半直驱路线,随着机组容量的大型化之后,我们可能就要走中间路线,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之道。直驱永磁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尺度和重量上会有一定制造上的极限。双馈也是同样的道理,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高速齿轮箱,随着机组容量的大型化,相应带来材料、制造工艺和今后运维成本也会相应的增高。明阳走的就是中间路线。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种技术路线都会存在,不能判断哪个技术路线好。

主持人:何总说说双馈?

何利志:也不叫双馈,叫高速永磁,我认为很多人产生一个误区,不管零部件多少,或者用不用齿轮箱,直接把每个部件都做得很可靠,如果只有三个部件,三个部件的可靠性只有98%,跟十个部件都是100%,十个部件更可靠,关键一个问题部件要可靠。在关键齿轮箱上,为什么有些人做得不好不坏,这是设计问题,过程控制问题,而不是齿轮箱一定会坏。从海上风电来看,永磁半永磁的也好,直驱的还是双馈的也好,个人兴趣而已,都有相应的长处,每个企业根据长处采取一种方式。我个人在海上风电用双馈机组的,因为维修成本的问题,就是高速永磁还是半直驱的问题。

吴改:说三个,一永磁还是双馈,现在市场上都在并存,都有合理性和先进性。明阳半直驱在陆上这两年刚刚开始批量,没法定义,海上是非常好的技术路线。二我们有三种技术路线,这三种技术路线,加上明阳的半直驱和高速永磁变流的,实际没有哪个最优的问题,每个技术路线只能是更优,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不断进行创新的空间,一年比一年更进一步都有市场。三我不同意贺总讲的,海上这个中直是最好的,大容量,永直直驱的很难,制造很难不存在,对10兆瓦甚至20兆瓦容量等级的,目前已经达到这个高度,没有任何问题。运输方面更不是问题,因为在海上,恰恰是大部件在海上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使吊装和未来的运维更简单。我认为永磁直驱在未来海上是很好的技术路线,很好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在重庆学了两字“耿直”,这个词在重庆和四川用得比较高,这个词送给他们都可以,他们回答都挺耿直的。今天刘总说金风在大丰做了一个海上培训中心,前一段时间我去培训中心看了一下,模仿电闪雷鸣等等很多东西,我去的时候,那个培训中心正好在培训,黑漆漆的,我们有三个伙子在水里面泡着,我跟他们说,你们上来待会,他们说还是在水下泡着,因为水下比较暖和。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老实说希望有人说面向大海春暖花海,实际上看到了电闪雷鸣、冰等等。我想想,海洋和海上风电其实是有温度的,只要我们做好了,就是非常好的事业。我刚才赵总说了,前期的规划和设计未来都是产能最大。高总也说了风险控制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最重要的,希望所有的部件企业、制造企业都有更好技术储备。陆院长说全产业链的协同。后面的三位整机企业说,不管我们哪个技术路线是好或者不好,只要我们做好了就是好。白总提到了我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价格体系支撑,但是不仅仅来自于采购供应链的体系,来自于全产业链的协同,来自于金融的服务,来自于议价的能力,来自于我们跟银行之间的协同。最后袁总说让我降价不能降,但是给我600套还是能降,就是规模优势。在座的八位每个人都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协同起来,只要大家能够把所有的能力都拿出来,未来的中国海上风电一定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局面。我们的伙伴从原来的陆上风电场的牛羊变成现在经常看到的螃蟹,原来运维考驾照,现在的同事考游艇的驾照了,将来不是考量到底跑得多远,爬得多高,现在考量是在水里面泡多久。从陆上风电到海上风电的转变,不管怎么样,有八位在,有八位身后的企业在,我们一定的海上风电一定会做得更好。八位专家给了非常细致客观,对全产业链非常好的解读。大家用热烈掌声感谢他们!我们热烈掌声感谢一下自己,谢谢大家今天的配合,今天会议内容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

海上风电 / 测试 / 蓝海 / 发改委 / 华电 查看更多
资讯

根据《通货膨胀削减法案》,LS C&S 获得 9,900 万美元的投资税收抵免

LS Cable System(LS CS)子公司LS GreenLink USA根据美国能源部(DOE)颁布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第48C条获得了9900万美元的投资税收抵免。 该公司计划在美国建造一座生产高压海底电力电缆的工厂。 "我们很荣幸能源部选择LS GreenLink获得48C投资税收抵免,"LS CS的Daniel Ko说。"能源部的支持将帮助LS GreenLink满足全球对海底电

资讯

中广核1.4GW海上风电项目启动招标

4月19日,中广核电子商务平台发布《中广核新能源2024年第1批可研集中采购(广东区域)招标公告》。 公告显示,此次招标为中广核新能源广东汕尾红海湾三500MW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广东江门川岛一400MW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广东阳江三山岛五500MW海上风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及专题报告集中采购。 本项目不划分标段,三个项目集中招标、按照项目报价、集中评标、按照项目分别签订合同。授标原则:综

资讯

2023年中国风电整机商吊装容量排名公布,金风、远景、运达占据前三!

今日(4月19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2023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2023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14187台,容量7937万千瓦,同比增长59.3%;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219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容量的91%,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18.3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容量的9%。截至2023年底,累计装机超过19.5万台,共计47460万千瓦,

资讯

成功下线!东方电气大功率海上风电再添新成员

4月20日,由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8兆瓦半直驱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首台样机在福建省福清市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顺利下线并发运。 18兆瓦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是东方风电针对海上平价和竞价需求推出的机组,可减少风场机位数量和运维吊装成本,大幅降低风场建设成本,为业主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 该机组风轮直径260米,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清洁电能,可节约标准煤2.

资讯

25台16MW机组!电气风电中标400MW海上风电项目

近日,中国电建华东院华能玉环2号海上风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400MW(16MW*25)风力发电机组(含塔筒五年整机维护)采购项目成交公示,规模共计400MW,电气风电中标。

资讯

巴斯夫将收购 Vattenfall 德国 Nordlicht 近海农场 49% 的股份

Vattenfall已签署收购协议,将其Nordlicht 1号和2号风电场49%的股权出售给巴斯夫。 该项目区位于德国北海博尔库姆岛以北 85 公里处,由两个独立的场址组成:980 兆瓦的 Nordlicht 1 和 630 兆瓦的 Nordlicht 2。两个场址的建设预计将于 2026 年开始。风电场将于 2028 年投入运营,届时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 6 太瓦时。 Vattenfall公司负

资讯

多米尼克能源公司推出符合《琼斯法案》的海上风力涡轮机安装船

多米尼克能源公司(Dominion Energy)的卡里布迪斯号(Charybdis)是美国第一艘符合《琼斯法案》的海上风力涡轮机安装船,该船已从陆地下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船体的焊接和四条支腿及相关顶升系统的调试工作已经完成。 "Charybdis不仅对CVOW至关重要,而且对美国东海岸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为海上风力涡轮机的安装提供了本土解决方案,是持续发展国内供应链的关键,"多米

资讯

纽约征求物流招标书,宣布为 NY5 征求建议书

纽约州宣布,2 亿美元的支持性制造和物流 RFP 现已开放,以支持该州国内海上风电供应链的基础设施投资。 此外,还将发布一份RFI,为纽约州第五个海上风电项目招标(NY5)的开发提供信息,并设计一个协调的3亿美元RFP,重点关注主要组件海上风电供应链投资。根据2023年RFI收集的行业反馈,NYSERDA的竞争性供应链开发招标正在寻求2级至4级基础设施和制造设施的提案。供应链招标书的投标者将被要求

资讯

芬兰伊尔马塔尔海上项目波的尼亚环评计划启动

伊尔马塔尔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博蒂尼亚(Bothnia)的环境影响评估(EIA)项目已经启动,并进入咨询阶段。 该项目位于芬兰专属经济区(EEZ)内,分为 Bothnia 和 Bothnia West 两个子区域。 在开发过程中,该公司对两个区域进行了优化,从而缩小了面积,其中 Bothnia 面积约为原来的一半,Bothnia West 面积缩小了约 40%。两个区域的总面积接近 1,200 平方

资讯

辽宁庄河海上风电场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一季度,三峡能源辽宁庄河海上风电场聚集能源保供、强化精益运维,全面提升设备可利用率,发电量达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创历史新高。 庄河海上风电运维团队加强系统隐患排查,严格执行岗位有职责、作业有程序、操作有标准、过程有记录的行为管控体系,有效防范和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注重设备维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立了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体系、详细的设备维护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每一次定期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