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 苏电风华】循恩来足迹 护运河长明
——单位名片——————
国网淮安供电公司成立于1991年,目前下辖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个县区供电公司和淮阴、淮安2个区供电营业部,累计服务用电客户277万户。该公司拥有全民员工2000余人、三新供服公司员工3200余人,其中党员2372人、党支部225个。
截至2020年底,淮安电网以“一交一直”特高压站为支撑,形成3座500千伏变电站北、中、南独立分区运行,220千伏电网“四环相通、内外互济”,110(35)千伏电网辐射互联,10(20)千伏电网可靠联络的格局。
一直以来,淮安供电公司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把传承周恩来精神作为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该公司于2010年7月成立淮安大鸾共产党员服务队(以周恩来总理乳名“大鸾”命名),由210名党员组成,多年来持续为群众办实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素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是一方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热土,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每一个红色地标都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淮安城灯火辉煌。电能,让淮安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牢记总书记“将总理的家乡建设好”的殷切嘱托,淮安电力始终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以澎湃电能为“运河之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黯淡到璀璨,电力工业阔步向前
淮安(原淮阴)的电力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16年前。1905年,时属淮阴地区的宿迁耀徐玻璃公司自英国购进一台发电机组,自发自用,拉开了淮阴地区电力工业的序幕。
1905年,耀徐玻璃公司自备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开创淮阴境内有电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淮安电业揭开新篇章。次年5月,淮阴光华化学厂动力车间安装一台100千瓦发电机组供本厂用电,首次将电力用于生产。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电力工业开始规模发展。1959年,淮阴专员公署电业局成立,第一条35千伏线路投运。1967年,110千伏淮(阴)建(湖)线建成投运,这是淮安境内第一条110千伏线路。1959年至1977年期间,淮安(原淮阴)35千伏供电网络不断发展,110千伏网络初步形成,并实现与相邻地区联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同年年底,220千伏淮泰线工程建设竣工。已显露雏形的淮安220千伏电网经此线路联入省网,淮安电网结束了孤立运行的历史。
借力改革东风,淮安电网发展提速,供电覆盖面也迅速扩大,先后实现乡乡通电、村村通电。1996年5月27日,盱眙县古桑乡季安村成功通电,江苏无电村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电网朝着“打造区域枢纽电网”的目标迈进。2000年底,自山西阳城至江苏淮安的输变电工程——500千伏“阳淮工程”全面建成投运,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大区、远距离超高压交流发输电工程,也是“晋电第一次下江南”。2016年4月,淮上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特高压盱眙变电站投运,淮安步入特高压、大电网时代。
淮上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特高压盱眙变电站
到2020年底,淮安电网以“一交一直”特高压站为支撑,形成3座500千伏变电站北、中、南独立分区运行,220千伏电网“四环相通、内外互济”,110(35)千伏电网辐射互联,10(20)千伏电网可靠联络的格局,为淮安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从单一到多元,供电服务渐入佳境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多年来,淮安供电公司始终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连续18年开展优质服务主题活动,全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
“以客户为中心,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行动上。”淮安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杨飞表示。2017年,淮安供电公司在全市开展以“人员一专多能、业务协同运行、服务一次到位”的全能型供电所创建工作。2018年,淮安供电公司大力开展“优质服务提质转型年”活动,由“业务视角”向“客户视角”转变,以此审视和改进服务工作,促进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最优一公里”。
服务的转型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家住淮阴区丁集镇宗楼村六组的水稻种植户王秀良对此深有体会。今年3月,王秀良想将自家的一亩多旱地改为水稻地,申请一块电表打井灌溉。丁集镇供电所员工李广得知后,主动上门教王秀良网上申请用电。“从申请到用上电,3天时间不到,一趟都没跑,供电公司想得真周到,处处站在咱的角度。”王秀良说。
淮安大鸾共产党员服务队发布“为群众办实事”十项行动
服务视角转变了,服务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着。没有了柜台,也没有了收费窗口,更没有防爆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智能自助设备。想缴电费、打发票、办业务,一切都可自行操作。除了办业务,还能体验现代家居,逛逛国网商城,购置一些电动产品……全新的“三型一化”无人营业厅、综合能源服务中心,正在淮安大地上布点先行。在广袤的乡村田野,金湖电力飞虎队、洪泽铁牛服务队、涟水红日服务队等一批共产党员服务队扎根泥土,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今年5月18日,淮安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在周恩来纪念馆举行“为群众办实事”十项行动发布会,推出包括绿色出行、农房改造、用能服务等在内的一些列务实举措。
“十项行动聚焦于‘政府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致力于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国网江苏电力(淮安大鸾)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赵念民表示。
从煤电到“风光”,绿色高地谱写新篇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双碳”目标下,淮安正在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淮安地区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电为主,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始终是淮安“绿色高地”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淮安供电公司大力推广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谱写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环保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2013年5月21日,淮安市民蔡佩建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方案项目业主确认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其自行光伏发电所发电量将全部并入国家电网,成为了淮安“卖电”第一人,享受到了清洁能源带来的丰厚红利。
淮安金湖桃花岛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综合能源项目
无垠的田野中,风力发电机耸立于天地间,巨大的风叶每一次转动,都意味着清洁能源源源不断汇入电网。2018年5月,亚洲新能源金湖县100兆瓦风电场项目开建,安装风机40台,施工线路总长近40公里。并网发电后,40台风机全年发电总量可达52560万度,年总发电产值达3.3亿元。
风电场项目开工的同一年,淮安市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成为苏北唯一国家生态市。清洁风电,为绿色淮安建设增添了一抹绿。仅2020年,淮安供电公司助力18家风电企业累计933兆瓦风机并网,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18.6亿千瓦时,为企业带来年收益10.6亿元,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45.8万吨。
绿色不仅是发展路径的选择,还是价值导向的塑造。在推广绿色发电、绿色用能的同时,淮安供电公司挖掘重点企业、用电大户用能需求,主动上门为客户量身订制“一揽子”用能服务,在工业、交通、农业等多领域实施“供电+能效服务”,在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构建综合能源服务共享共赢生态圈。
淮安综合能源服务中心体验展厅
2019年,淮安供电公司为“淮河化工”实施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改造服务项目,年节约标准煤508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218.4吨。此后,该项目入选国家电网公司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典型案例。
从过去的煤电为主到如今的“风光无限”,淮安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5月底,淮安地区新能源装机总量达312.9万千瓦,占地区能源装机总量的45.2%。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运河之都”淮安最耀眼的底色,发展之路“绿意盎然”。淮安供电公司将继续建设好以质量效率为要的地市级能源互联网企业,为淮安的绿色发展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