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竞价时代风电整机厂、投资商如何应对压力

能见App 2018年11月23日 405

“2020年设备要实现平价,压力还是蛮大的。”

“我们现在的价格,低价配置是很短期的行为,不是长期的行为,风险全部转嫁到业主上。”

“各个省都在搞交易,测算的时候是按标准电价执行的,最后执行的时候,现在内蒙的标准电价已经降到5分钱的水平了,这对投资商是毁灭性的。”

“整个风电产业链包括库存、物流、环保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隐性的成本浪费问题。”

自今年5月份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后,风电竞价和平价上网问题的讨论热度一直在行业内不减。

在今天开幕的以“创新驱动 智赢未来”为主题的“2018全国大型风能设备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参与“陆上风电的创新与发展”对话环节嘉宾就风电竞价、平价上网的机遇及挑战包括主机制造商希望如何与投资商合作进行了探讨。另外涉及的话题包括风机智能化、风场智慧化,以及分散式风电的发展挑战。

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副秘书长余春平、中国电力科学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秦世耀、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晓朝、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马锁明、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 郑海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 吴凯、浙江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琪、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昕、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邱顺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主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能见APP全程直播。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余春平):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安排,我主持路上风电的创新与发展主题对话,今天有幸邀请了八位嘉宾,我们一起讨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把脉问诊。

今天上午的五个专家报告非常全面,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下一步的趋势做了很好的分析。今天下午的主题“陆上风电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是针对上面的报告和陆上风电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为行业的发展进一步献计献策。今年风电行业最热的词是什么?大家说是什么?竞价、平价。第一个主题主要是竞价和平价,5月份国家发改委出台了47号文件,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平价即将来临。大家觉得是机遇和挑战,但这需要个行业的协同合作,全面创新,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今天我们请的八位嘉宾,基本上涵盖了行业的产业,每个专家根据你们的定位和你们的经验,给我们讲讲如何迎接平价的机遇和挑战?

秦世耀:我有一个视角,通过电网公司看竞价的时代,我们国家新能源发展确实很凶猛,每年的装机量,全世界30-40%都在中国。中国的新能源发展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变化,我们国家风电的发展,很多方面引领了世界的潮流,包括陆上和海上的。

首先以竞价开始,大家不要直接把所有的责任承担在自己身上,我们以一个竞价做企业。第二竞价不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价,这是整个产业和整个行业的竞价,一定要区分清楚。今天上午讲的很多风电装备的技术创新,我受启发很大,这几年感觉到国家和地方做的风电还是很有成效,技术进步,引领国家发展。还有其他的方面,分散式风电的技术问题。包括电网的问题。当年电科院在吉林和辽宁做两个方案,都考虑到全环节,从开始资源到底怎么评估?这些技术在其他行业有很多应用。今天上午提的未来发展的愿景,2030年达到国家的目标。分散式和海上的压力会很大,陆上的大规模开发也是很大的方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来做?包括电网规划,2030年电网规划,国家电网提出打造西部电网,西部电网和新能源结合,比如我们如何利用青海的水电,这是整个行业的讨论。2020年设备要实现平价,压力还是蛮大的。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感受。我相信,设备制造企业做很多功夫带来的效果很明显,整个行业调动其他的力量,可能成本也会降,包括电网的工作。我的理解就是这些,把机会留给业主代表和制造企业,他们比我更有发言权。

张晓朝:竞价和平价的事,新能源公司2013年的时候对整个行业的判断,当时说电价保不住,应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几个方面的考虑,行业技术的发展,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行业发展的认知。出47号文之后,我们更关心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更关注的是设备长期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在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在新能源领域发展历史中,我们从来没有承诺最低价。尤其是2015年以前,我们没有。我们通过发电和整个产品的技术,配置技术等等质量,在全生命周期中考量。我们现在考量的指标,现在的价格,低价配置是很短期的行为,不是长期的行为,风险全部转嫁到业主上。新能源公司主要更侧重于考虑在高质量发展下,实现在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的发展。我们也不希望把上游企业压得很死,我们不太喜欢。我个人一直搞是制造的,我是学制造出身的,从我对制造业的理解,所谓的基业常青和百年老店贯穿到生产工艺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上,如果要应对平价和竞价,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个问题。谢谢!

马锁明:我来自协和新能源的代表,也是一个新能源的投资商,2006年投资风电和太阳能,现在12年的时间。站在新能源投资商的角度,这几年国家一直在退补贴。为什么现在提出竞价和平价上网?这个跟两个背景有大的关系。

这两年以来,原来限电比较严重的地区,现在限电有明显的缓解,企业的效益有好转。这是第一个。第二这些年拜托制造业技术和水平的提高,质量的提升,发电的效益近几年有明显的提高。随着高塔筒新的技术推向市场,业主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主机制造商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在这两个大的背景下, 现在国家提出逐步的迈向平价上网。

我们如何应对平价上网?对新能源投资商来说首先还是练好自己的内功。协和新能源从几年前开始,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就在追求度电成本最低,这是各个环节综合的考量。一个是项目开发的时候选一个好的场所。二个是从设计上做。三个是选一个合适的风机,我们算的是度电成本最划算的风机。后面是工程建设阶段上,如何好建设成本。投产以后就是如何把运营的成本降下来。面对平价上网的压力,从新能源投资商一步一步传递到主机制造商,这是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要共同承担的一个事情。如果把这个事情全部压在主机制造商降价也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

郑海明:中广核作为国内风电的投资商,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之后,我们一直在研究竞价和平价。目前竞价已经来临,平价也不远。从竞价和平价来看,我们的策略就是积极参与但是谨慎决策。

竞价是处于过去固定价和平价的缓冲期,要通过竞价的方式让缓冲期,让整个产业链有一个良性的发展,不至于断崖式的跌落,最后造成整个行业的崩溃。从平价角度来看,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从资源和成本的角度看,目前在三北区有些区域具备平价的基础。现在造价控制在6000以下,这个是都能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具备了平价的条件。为什么平价现在又谨慎决策呢?就是因为平价一旦转入运营期以后,我们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一个是政策的保障,一个是交易。国家平价的量究竟能保多少?测算的时候测算是3100、2900,最后国家让你发不发到3100、2900水平。各个省都在搞交易,每个省都有交易中心,测算的时候是按标准电价执行的,最后执行的时候,现在内蒙的标准电价已经降到5分钱的水平了,这对投资商是毁灭性的。在交易机制和政策保障保驾上,平价一定要谨慎,国家政策部门,电网公司和交易中心都应该有一些保障的措施。比如是保全额收购,是不是保证所有平价的项目,2500以下不参加交易,2500以上适当参加交易。这样对行业的良性发展才有一个促进。一旦决策投资以后,我们很多平价项目都运行不下去,也不是国家和这个行业希望看到的。

吴凯:从宏观上说,根据各个行业的发展经验,风电要想成为主流能源,光靠补贴是无法实现的。当下从上网电价和全生命周期维度考量,有几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很多时候,一谈到平价上网和竞价上网,很多人就直接联想到风机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毋庸置疑,主机厂商在提升风机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领域做了很多工作,这也是核心价值的体现。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很多风机之外的成本,比如风电场的规划设计等等,第二,从长远来看,可引入项目后评估机制。这样,主机厂商在参与投标和开展合作的时候,也可以降低业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三,整个风电产业链成本也不可忽视。这其中包括库存、物流、环保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隐性的成本浪费问题。可见,未来我们应该看到在风机之外的技术因素,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在现有风电场实施标准下,如何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提供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的经济背景下,风电要想降低成本,除了从行业技术自身出发,如何降低融资成本,这也需要进行重点考量。

陈棋:这几年从整机制造商来讲,对于提高机组的处理性已经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从成本的角度来讲,从整机的制造成本来讲都是增加不少的成本。今年以来,整机制造行业,特别是投标市场上降价幅度非常大。对于平价和竞价来讲,我们预言,也是接下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针对平价和竞价。我先讲讲竞价的问题,对于整机制造商和投资商来说,今后的捆绑会更加密切。我看了一下,广东省前一段时间出具了关于竞价的讨论稿,讨论稿里面有一条讲得很明白,对于我们参与的竞价项目必须具备一整年的数据。竞价对整机和投资商来讲,面对的是把项目做精,肯定要做到位。首先从测风数据,到后期项目建设成本分析,包括机组的选择,以及后期的运行等等。我们现在都是通过工程师来测算,这些误差都是很大的。目前主流市场的风电机组处理性,如果场均的风速差0.01秒,对应过来的速度差50-80%,我们现在建设风场精确性的设计还有很大的空间。接下来面对竞价,投资商和制造商密切的捆绑,把每个项目做精了,达到一个平衡点。还有技术上怎么捆绑。对于竞价时代的来临,技术方面,包括风场成本分析方面,我们必须跟投资商密切合作。

关于平价上网的问题,我的看法,比如三北地区,风场建设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建设成本这一部分现在比较可控,也是比较容易算的准的。设备这块,各大主机厂对三北地区大容量机组的开发基本成型。我们的测算是机组单机容量往上走300-500,往上走单千瓦的制造成本可以往下调。这对平价上网的实施是有利的。针对一些平价上网的规划,制造商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李昕:在新能源工程领域里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跟设计院差不多,叫信息咨询公司,在竞价和平价来临的时候,在座的各位除了秦总将来都是我们的甲方,就像陈总说的,竞价时代来临以后,我们也会面临更多不光是跟电力投资商结合打捆,还有跟主机厂的打捆和结合。竞价是为了更好过渡到平价,让大家接受平价。竞争时代,不是单纯的主机应该怎么做,而是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拿出可以应对竞价和平价市场的策略和方案来。设计院和咨询单位也会责无旁贷。

站在设计院的角度,第一我们应该拿出精细化的服务,精细化的服务不光是大家已经有一些认知的选址怎么更清晰,点位更好的优化,发电量更好精细的测算。包括疏堵的方案,包括经济比选。各家的机型推出来很快,各种适应性很强,方案很多。面对各种多方案的比选,这种精细化的设计工作要做得更深入、更扎实,而且真的要更细致。第二推出定制化的服务,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投标,一种是带着项目投标,一种是政府去招业主的投标,为了应对未来的竞价,能够成功的投标,要拿出定制化的。不光是前面包括的精细化的工作要有,还要熟悉每一个投标企业,电力投资商和整机厂家一些习惯性、熟悉的融资策略和方案。我们还熟悉可融资伙伴、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使得他们之间结合,更好发挥资本的效益。以前咨询机构不太研究后续的运维市场情况,为了让这个项目能够在全过程、全周期达到最好的收益和效益,能够具有更好的竞争性,也应该研究后运维市场里面的可压缩的空间,可提升的效力。由此引发的,作为设计单位,我们不是前期。尽管我们出来的报告或者成果是前期的东西,但是其实更多是后期的东西,加强学习和研究。包括人员的储备,人员的挖掘,都会涉足到金融领域和运维领域,都要有深入和了解。我们从咨询角度,从设计单位的角度,跟投资商包括厂家打捆投标的时候,才能更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拿出有竞争性的价格。

邱顺流:风电行业,我是一个新兵,不能站在风电的高度谈问题,我今天简单把我们公司的一些情况,以及我们公司在应对平价或者竞价时代来临的一些做法,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公司是专业化生产重载、高精度、硬尺面的齿轮箱。能源板块主要是风电,主要是增速箱和边角两个板块,一个是设计生产,二个是后市场。关于我们应对平价上网或者竞争时代来临时公司的做法。这个时代来临,机遇大于挑战,尤其是作为一个制造商来讲。研发高精度的技术,掌握话语权。

我们降本主要做几个工作,一是精益降本,开展精益化的生产,我们用8米8的组织单元全面降低生产成本。二设计降本,成本70%是设计出来的。通过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我们从材料各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通过设计降成本。平台化的设计,小批量能够大批量产。三质量降本,我们把原来在服务商的成本提前投入,我们做一些质量的全程图,生产的过程质量管控。我们最近投资2个亿在风电的可靠性、实验台和检测上做了一些。我们集团抽调两名技术专家和我们一道对生产过程一起,把质量提上去。最后服务降本,靠前服务,快速响应,减少配置。经常进行体检,小病早医,不要最后出了问题损失大了。

主持人:刚刚提到以后投资商和主机商之间,包括设计捆绑之外,就这个题目,请投资商讲一讲,你们下一步怎么考虑?主机制造商希望投资商怎么跟你们合作?

张晓朝:47号文出台之前,我们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行业比较健康的在往前走。不管是平价也好,竞价也好,开发商跟主机厂商、设计院的合作更密切,我们也在研究更往上游走。我曾经在很多场合上跟主机厂商的老总沟通过,他们最终也要往上走,紧密联合。我作为投资商,我可能采购的这些产品或者主机,各种技术流派,包括技术细节都是不太一样的。我作为投资商研究了,以后的主机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技术流应该往哪个方向走,适应的地形地貌可能比特定的厂商有发言权。刚才几位嘉宾说过,分工协作中越来越密切,而且大家的战略合作越来越紧密。新能源公司也正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合作的伙伴,包括技术上共同开发一些新技术,确实也在这方面做。

马锁明:竞价和平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多叫命运共同体或者利益共同体,协和新能源招标已经有好几年一直是这么来做的,我们找了度电成本比较低的,主机厂家提供的投标方案,机型要跟工厂的测峰数据,每个点位要非常好的匹配。关于主机制造商投标的时候是多个方案,有的时候是2.0,2.0混排的组合方案,也有的是3.0单一的方案等等。从实际操作中看,很多主机厂商下了很多功夫,对测峰数据反复推敲,跟业主来来回回很多交流。通过多次迭代,多次调整,最终我们选择主机厂商的时候,选择一个主机厂家里面三个投标方案选一个,度电成本最低的。针对这个工厂的测峰,不一定见得用最新的技术和很长的叶片。可能这个地方的风就用传统2.0的风机,很成熟的,价格很好的就合适的。在新的大背景下,投资商和主机制造商紧密合作,每个工厂都能找到合适他的风机。

郑海明:投资商,过去招投标过程中,对主机制造商要求高可靠性,利用率达到多少,平均时间达到多少。从平价和竞价开始,更多关注高发电能力。更希望主机厂家在某一个特定项目上保持小时数多少,未来预期发电量是多少算得很清楚,才能把未来的指标算得更精准。实际上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招标策略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对过去的可靠性关注,是一个指标,但不是最核心的指标。我们跟设计院合作,我们过去设计院和我们,为了保证后期设计安全,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塔筒的重量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空间。未来,设备厂家,投资商,咨询单位把这些可以挖掘的空间挖得到位,才能让平价产生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吴凯:目前行业也始终在思考如何形成协同机制。关于协同机制,核心是精细化和快速协同设计,这需要的不是仅仅是快速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20年全生命周期内的可预期确定性。这就要求非常细化的规则。比如首先要确认准入门槛和资格,之后就需要确认合作领域,保证机制灵活。未来,可再生能源市场上存在电价交易动态的可能,并网调度也需要精细考量。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机制。当业主提出需求的同时,未来是否能实现一种可量化和确定性强的合作?项目分析是否能及时到位?数据分析能否体现相关能力?最终实现电价和发电量的稳定。作为整机厂商,有没有相关能力去进行担保(决策、认知、资金)?这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对很多整机厂商来说都需要抓紧实现,并进行相关能力提升。

陈棋:主机厂商提供的是产品,开发1.0,2.0,3.0,4.0,我们每年都在给客户提交每个项目的产品。项目本身也是一个纬度,包括整机的经营模式。我们跟客户在具体的项目合作中,可能由于风场方方面面的原因,集团内部投资过不去,达不到所要求的指标,主机供应商都在提我们是整体方案的服务商,这个时候体现方案的水平和能力了。这是投资商和设备商的深度合作,我们站在投资商的角度,把它处于平衡点,内部投资的项目怎么救活?不管是设备的选择,我们用我们的方案,用不同的塔筒方案也好,还是机位的选择,道路的开挖量的设计等等,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方面有这样的意识,跟投资商一起把这些项目一个一个做成,这就是一种深度合作。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国内现在5米多的风全部纳入了2000小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现在出现了一种方式和模式,投资商跟主机供应商,由主机供应商牵头做整个项目的总包。投资商可以来投资这个项目,主机设备商可以总包整个项目。这个模式在国外也是很常见的的。我去看了英国北部有16个投资商,一个投资商一个都看不到,可能是基金公司,都是有钱人管的事情。工厂的设备、运行维护是谁来管?可能就是设备商,包括一些国外主流的设备供应商,也有可能是全球很大的咨询公司。我们作为主机供应商,20-25年全生命周期提供维护、运行、服务,这些都是很有可能出现的,而且已经有了,可能一些中小型投资商、民营企业的投资商更需要主机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主持人:我听出来是这样,投资商和主机商之间的线在拉近,关键还是要创新,主要是在模式上创新,机制上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合作,大家的利益才能一致。第三个问题,也是比较热的词风机智能化,风场智慧化,大家简单谈谈自己的观点。

秦世耀:提到风机智能化,风场智慧化,国网现在也在提打造国网数字化,也是需求的驱动和技术的驱动,使得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风机越来越多,风机是单个容量比较小,但是数量非常庞大的发电设备。如何管理这些设备?利用现在比较好的大数据和平台化的工具可能会发挥更大的效益。国网也在做数字国网,打造设备资产的管理平台,这方面可以大量的释放人力,降低成本。技术驱动,随着IT技术的全面提升,对传统工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做跟电网公司在做的几件事情,比如车联网平台,汽车公司做车联网平台,管理所有的充电桩,也有一些是自己控制的,也有一些是民营资本的,带来的附加效益比本身充放电的效益可以类比。大家屋顶的光伏可以下载APP,参与电网交易,实时电费能够打到手机的账户里面。我感觉技术确实是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这方面,确实有很多技术可以融合。我们自己也在做一个课题,风电设备的运维和管理,会紧密的和整个运营融到整个环节。现在到平价时代,最近央企人事变动可以看得出来,明年有一些市场就要启动,并不是能生产就一定能获得收益。如何把电以合理的价格售出来,进行资源、效益计算。未来的IT先进技术一定会这个行业有很大的触动和改革。我们现在也提了一些东西,目前来看,大家觉得比较远。全社会的用电量在3%左右,9月份到5%,年底可能到6%,未来的十年可能到20%,那么用电高压的地区一定到50%。如何和电网互动,如何和环境互动?这方面制造企业也需要考虑这些事情。

张晓朝:就是点到面的关系,一个是从单一的,一个是从协同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通过每一个单体的风机变成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是必然的,也必须做的。数字化也好,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确实有很多大家都做了。给我一个感受,如果数字化风场或者智慧风场,数字化的智能风机,现在处在1.0的初级阶段。某种意义上评估数据,然后加上一点指令,最后就变成可以做预判或者大数据的分析。今后更多是互动,包括整个和气象的互动也会产生。也就是说,碰到某一个条件的时候,你的反应应该更迅速。下一步的风场和风机更应该往这些方面考量。

马锁明:智慧风电谈三个层面,一智慧风机,从运营商来说,我们希望风机有大的小的异常能够提前预警出来,现在风机没有预兆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故。我们希望在现有的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二风电机组层面,很多业主有智能运维管理的系统,通过一些大数据分析,运维中间低效的方面通过技改来提高整个风场的效率。三电网这么多年在提智能电网,这两年很多地方的限电有所调整。一个好的智能电网肯定能给风电的发电提供足够的发电空间的电网,里面有很多措施,原来很多地方限电,就是一条联络线的极限过不去,后面可能有几十个工厂过不去。我们通过一些技术,就能把极限提高到30千瓦或者50千瓦,很多工厂里面就改善了。我们在制定发电计划的时候,费用等等方面能够做一些好的优化,把空间尽量留出来给新能源发电,这是更高层面的风电。这两年电网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希望有很大的改善。

郑海明:智慧风场,应该是一个前端的设备性智能,智能的终端,中间的工厂才能达到智慧。智能的终端,智慧的平台,再加上智能的电网,三者协同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智能的终端,具有自我感知能力,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设备有什么问题可以判断得出来,有了这些问题,一些小的故障,自己进行保护,防止酿成更大的事故。智慧平台方面,首先具有自我预测的功能,自我调节的功能,自我适应的功能。不光要看到自己风电场的设备是什么状况,还要适应网上其他对你的需求,电网接入站是什么状况,要感受到这些信息。这个智慧平台才是真正的智慧平台。网侧的需求,自主设备的运行状况,周边电场对电量指标的影响,能够做得到。十年前,我们进行了好多风电方面的研究和策划,后来有很多事情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把很多好的想法放下来。5G的技术,未来从有线走向无线的趋势,我们过去好的想法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这一条路一定能够走得通。谢谢大家!

吴凯:实现智能风机的重要基础,是数据的结构和治理,以及相关系统部件的可靠性模型。这些都是实现智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仍需要提升和补足。在风电场里,不同机组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研究。但如果智慧风场只研究尾流,那也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以外,风机的绝对风向和风机的时钟等,也是决定风机能否实现智能的重要基础。在未来的电力交易机制下,业主需要将经济模型、机组和风场技术模型、电网调度模型(含风场无功补偿支撑电网调度的奖励模型)等多参数多目标综合考虑,从而在风机智能化风场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度电成本最优。

仅就上述几点,就可以看出“智能风机,任重道远”

陈棋:我们现在讲智能化,智能风场,我10月份到北京参展的时候,只要是参展的主机供应商都推出了比较花哨的所谓大数据系统等等,我每个去看了一下,每个交流了一下,里面的内容到底有多少?我问了以后,我自己一清而出,我为什么先讲这个,我不希望整个行业都提智能,包括整个社会都提智慧化,搞得风电行业没有智慧化就没有办法生存。我们运达一直在做自己理解的思考,我们在写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化,一台风机从叶片开始到基础为止每个大部件,特别是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因为机组处理性能的硬件,我们自我反思有没有做到全方位的监控?我们调查了全球所有的机组没有说是的。我们叶片运行以后开裂或者出问题了,我们有什么方法让它马上报出来?我们通过振动式报,但是在一定频段可以报。我们想能不能通过电流报出来,是不是可以发类似的信号。我也去调研了一下,叶片开以后有什么变化?有没有类似的传感器?后来了解到也有,但是成本非常贵。从叶片开始到基础每个大部件,每个大里面的关键部位有没有都做到所谓的数字化?我觉得还没有,这个基础还没有,我们提所谓的智能风电,就是大家讲的偏航校正,这对整个机组来讲是千分之几,还没有到这个水平。我讲的数字化是对风电机组安全考量来讲的,做到更细更实。特别是整机研究和创新来说,如果不能对开发出来大容量的机组做到全方位的监控,离智能太远了,要引起共识。

对于搞整机研究的人来讲,机组在现场运行的情况跟五年前、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定一个产品,定一个部件按量定,现在按项目定,因为项目的实际运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机组开发出来,装在风场运行之间,跟设备验证之间有没有进行比较?验证怎么做?机组装了以后哪些位置哪些关键部位、哪些坐标需要实时提取,实时反馈这个机组这个部件跟原来实现的使用寿命多少年?这个需要研究和创新的地方。数据验证这些有了,才能验证实际软件,实际方法,才能保证我们推出比人家性价比高的产品。这是所谓的智能化数字化需要做的工作,这些工作真的任重道远。

李昕:谈智慧化风场,我只是做前期咨询工作,并不影响我的想象。想象一下,未来数字化风场是什么样?这个风电场从最开始的构思、想象,从政府规划阶段就开始是一个类似于数字化的规划,给政府提交的数字化的设计,给企业提交的可研,最后是以数字化的报告提交,当然配套的是要有一套行业标准和规范,转移交给业主的并不是所谓的孤立的一个报告,而是动态的、可追溯、可跟踪的数字化的信息传递给生产单位、设备采购单位、施工建设单位,包括监理单位。整个风电场的建设,从开始的可研设计,包括评估,我们都可以通过VR或者AR直观的看到,采购也是数字化的管理,一直到运行运维阶段,后续的培训阶段,也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直观的通过手机、电脑、移动终端来实现管理、零部件配备及时的发现检测检控到设备的变化,及时的更新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调整。智慧化是一个宏观的大的体系,站在设计单位前端,我们现在也正在研究,先把沉积下来的大量数据变成一个可数字化的东西,进行数字化,最后模拟,最后智能化的一套可自动生成的前期工作。以前可研单位,设计单位沉积下来的数据,其实就是沉下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大数据衍生了以后,我们数据量并不大,但是我们方向是朝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沉积一段时间提炼出来一些智慧化的东西。作为一个设计单位,在前端能做的也就这些。

邱顺流:我非常认同前面嘉宾讲的观点,不管是风场的智慧化,还是风机的智慧化,确实是一个方面,有的方面需求很大。我们也在关注很多风场有很多风机运行,不同风场怎么组合?才能让投资者和每个风场的管理者,让风场、风机最大化的呈现出价值。我非常认同,这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难度非常大,我们讲智慧智能的概念,除掉数据的采集,后端有庞大的知识系统。从风场运行到装备制造等等全过程的知识综合起来,还包括多目标的、多因素的优化方案,我们还要去反馈、学习、改变这些装备。确确实实难度非常大。我认为要真正做到我们所设想的目标,可能单靠一个投资者,单靠一个疯长,单靠一个主机设备商,单靠一个配套企业很难做成。我建议行业在协会的带领引领下,组建一个团队,研究整个行业怎么样推进风产业,智慧化协同。

主持人:总结就是一句话,美好目标任重道远,要脚踏实地做。最后一个问题,分散式,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国从集中式往分散式,欧洲从分散式到了集中式,发展方向不一样。今天上午张总的报告非常全面。我们今天把这个题目提出来,觉得不赞同的说一说。谁先来?如果赞同就不说了,主机厂有什么想法?

吴凯:关于分散式风电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未来几年都不会出现大的起伏。主要出于两方面考量:第一,地方政府决定电价。在当前去杠杆、抓环保等经济大环境下,各地财政预算紧张。同时,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如何和碳排放实现对接,这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第二,从技术层面上看,虽然分散式风电发展需要依托现有的技术,但如何把这些已有的技术结合分散式的特点重新优化组合,形成具有分散式特色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对于行业来说,仍需要继续探索。这在技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上,都需要对现有标准和指标进行重新考量。从长远来看,分散式风电前景可期,但仍需要几年的政策和技术的沉淀期。

主持人:我们看分散式,就看光伏的分布式发展这几年怎么也发展不起来,这两年分布式超过集中式,发展非常快。技术问题倒不是主要问题,主要的问题还是模式的问题。开发模式,合作模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这四个模式要解决好,分散式发展很快,可能跟环保生态有关。我们当年在江苏有一个分厂,几个风场离农民400米,农民老是不干,怎么竖都竖不起来。生态环保是一个大问题。

提问环节:

Q1:今天的主要是风电的创新与发展,各位老总主要是谈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创新,因为风机分为上部风电的设备和下部的塔筒,我想问一下下面塔筒方面的,常见的塔筒可以分为钢塔筒和混合塔筒这种结构方式,各位老总对塔筒形式的偏好和特点对比一下,甚至谈一下,现在用的是最多的是钢塔筒,现在对塔筒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位老总对塔筒的偏好和其他类型推广的瓶颈。

陈棋:大家作为风电从业者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新闻,有好的有不好的,国内现在对高塔的开发也是热门和趋势,特别是中原地区。从我个人来讲,120以上或者140以上,从安全性各方面考量,我会选择混合塔筒的方式,因为到了140以上用柔性全方塔,从二级共振来说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可以用人为的方式干扰掉,消除掉,但是不敢保证二十年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不管是电网的问题,还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知识,仅供参考。

Q1:浙江运达公司采用过一种夹层的塔架形式,现场从安装到主机样机做成,这个结构形式有没有相关的缺点?

陈棋:这是我自己申请的一个发明专利,比较前期的研究阶段。

Q2:我的问题比较简单一点,刚才运达的陈总提到,如果对风机做不到全方位的监控,谈智能风机为时过早。运达对风机的监控做到百分之多少?

陈棋:对风电机组的监控反映到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系统的运用,来体现机组的实际运行。目前对风电控制系统的技术运用仅仅停留在关键、大的部件的检测上。很遗憾不能做到全覆盖,比如叶片,我们还没有做到,大的轮毂、机架都没有做到,甚至连螺拴都没有做到。现在的风机为什么要半年维护?我们以前都是这样干的,半年怎么检,一年怎么检,如果我们把这些关键点都进行维护,可能一年维护就行了。如果风机运行特别好,发电小时数特别高,要提前到三个月。我刚才讲了这么多,我认为,风机所有的关键部件,影响风机安全可靠大部件监控没有全方位监控。

Q2:是不是30%?

陈棋:最多15%。

Q2:吴总,你刚刚说智能是9岁的智商,我们一般认为30岁以上是一个成年人,9岁是30%?

吴凯:我们谈两个纬度,一个覆盖度,一个深入度,覆盖度15-20%也就是这样。我儿子没有上奥数,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扣除重叠部分剩余面积是多少?我想是初中的题。我们回答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过去的风机怎么控制的?风向标在后面,我们的执行机构系统在前面,如果回到大学本科学自动控制的时候,如果考试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不会及格的。执行机构系统在前面,我们差得太远了。屋子里面的各位行业同仁,问几个问题,这里有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搞传感器?

Q2:我们做激光雷达的。

吴凯:风电是做激光雷达最弱的一个地方。别的有搞传感器没有?第一绝对没有其他搞传感器的,你那个还不能算。第二我们都谈智能,90%不是搞人工智能出身,甚至搞人工智能的专家都没有,我们行业的水平比别的行业强。别的行业可能连自省的能力都没有。

Q3:我想问一下,未来风电在风场规划有没有考虑到低空安全?

主持人:技术标准还没有?有吗?现在没有具体的规定多少是安全的要求,这也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因为分散式今天才正式提出来做分散式,前几年没有真正的。我们国家发展四十年,他们已经发展到70-80年。我们的分散式刚刚起步,这个事可以逐步完善的。今天就不讨论这个事了。

张小朝:再补充一下,我们下一步有工作内容就是关于分散式的标准体系,我们大力发展之后还涉及到很多标准要去完善,这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分享!

(根据速记整理)

风电 / 太阳能 / 充电桩 / 发改委 查看更多
资讯

山东能源局局长胡薄到滨州市调研新能源项目建设

4月25日,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胡薄带队到滨州市调研风电光伏项目建设。 胡薄一行实地察看了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华能滨州沾化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华能沾化清风湖风光同场项目,与项目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询问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工程时序等,全面了解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胡薄指出,紧抓快干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对助

资讯

生态环境部:正在开展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 成熟后将发布

4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华夏时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生态环境部正在开展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成熟后将公开发布。   此前,4月12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本次发布的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分为三种口径:第一种是2021年全国、区域及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单位发电量

资讯

海南首台!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首台10MW机组完成安装

4月28日,华能临高海上风电场项目首台10兆瓦风电机组完成安装,标志着海南省首个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进入批量化、大规模安装阶段。 此次安装的1号风机为国产自主研发的10兆瓦风电机组,风轮直径达242米,叶片长达118米,轮毂高度136.7米,总重量1227吨,扫风面积近4.6万平方米。在额定风速工况下,单台风机叶片每转动一周可生产电量约21度,每转动1小时最大生产电量约10000度,可满足约1400

资讯

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誓师大会举行

4月28日,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誓师大会在位于沾化区的项目建设现场举行。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山东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朱辉;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亮出席誓师大会。周亮主持活动。 李春田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滨州市情和今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滨州是工业大市、民营经济大市,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