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屏新闻: 王小兵:初心不变 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5月23日讯他在海拔三千米的阿吼村探索出一条“山上兴产业、山下修新房;群众搬出去,新村建起来;土地转出去,产业活起来;企业带出去,收入稳起来”的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发展新路子,他总结的“334"精准帮扶模式,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全国企业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今年,他光荣当选为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他就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喜德县供电分公司员工,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
过去的阿吼村是一个高海拔高寒彝族聚居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全村94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10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2017年1月,王小兵主动请缨担任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待就是6年。在他的带领下,在各方的支援下,2017年阿吼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21年的11965元。“这几年的驻村经历让我收获很多,外表确实沧桑了不少,但内心对‘党的事业必将成功’这一认知的信心更坚定了。”王小兵说。
阿吼村的脱贫攻坚硕果累累,但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一开始困难很多,特别是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这一块,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漫天要价的情况很严重。”于是王小兵坚持每天入户走访,带领村两委和工作队员,一趟一趟、挨家挨户地宣传讲解,动员村民到基地务工并学习劳务技能,发放务工费,让村民感受到发展产业带来的实惠。同时争取政府和帮扶单位支持解决土地流转费用,让村民领到“放心钱”。就这样,流转土地难题迎刃而解,产业项目也按期落地。
如今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王小兵又带领村民开始了新征程,他向记者介绍到,从去年开始,阿吼村结合脱贫攻坚成效实际,扩种百合项目,同时引进“乌金猪”“乌洋芋”,形成“两白两黑”产业。“今年我们还要扩建“乌金猪”圈舍和养殖规模,落地“种养一体化”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可持续增收。”说起阿吼村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王小兵信心满满。
自王小兵驻村以来,他先后荣获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精准扶贫带头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度感动四川十大人物,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然而面对荣誉,王小兵却看得很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凉山摆脱贫困走上致富发展的道路还有很长,作为一名党代表,我有义务和责任,传递基层的声音,忧民所忧、解民所困。”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