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和太阳“牵手”|沙漠深处生新绿
【新华社】和太阳“牵手”|沙漠深处生新绿
前不久,我国首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电入湘”工程正式获得核准批复,并将很快开工建设。到2025年投运时,从宁夏腾格里沙漠深处架设的一块块光伏板发出的绿电,将沿着输电线路,输送到用电大省湖南。
在沙漠深处生产绿电,是我国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不仅沙漠地区富集的太阳能资源被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草光互补”放大防沙固沙、植被恢复等生态效益。
宁夏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正在大力挖掘绿色能源潜力,在光伏资源聚集的腾格里沙漠里探寻一片用沙的“蓝海”。
“据研究,每平方米沙漠每年能接受太阳能2000千瓦时到3000千瓦时。如果按照常规的家庭用电量计算,只要2平方米的沙漠,就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国网中卫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殷学农说。
走进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6万余亩的沙海上方,鱼鳞片般的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下。十多年来,这里的人们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努力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目前,这里已进驻十多家企业,建成光伏电站容量超千兆瓦,年可新增绿电发电量17亿度。
“在光伏场站外围20米内的区域,我们都开展了植绿增绿工作,站内环境就更好了。”国家电投五凌电力余丁光伏电站站长徐文超说,光伏支架和组件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照射的作用,从而减缓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再加上冲洗光伏板的水的浇灌,光伏电站周围的植被长势越来越好,可以有效防沙固沙。
有时候,工作人员还会邀请周边农户把羊群赶进来吃草,确保草的高度不超过30厘米,以避免对光伏板的遮挡。
茫茫沙海不再是寸草难生、了无生机,一幅崭新的画卷徐徐展开。“光伏+生态治理”的融合发展模式正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阳光、沙漠和植被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2022年5月成立的国家能源集团宁夏腾格里能源开发公司,负责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的整体开发,通过高标准做好项目顶层设计,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规划,推进新能源基地、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三位一体’建设。”国家能源集团宁夏腾格里能源开发公司发展部主任任献民说。
黄色的沙子,绿色的草木,蓝色的光伏板,银色的铁塔……如今,沙漠变得五颜六色起来。大规模绿电从这里送往千家万户,沙漠从此拥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华社》6月4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宁夏中卫新能源占当地发电86%
近日,随着宁夏中卫第一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中卫地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978.5万千瓦,新能源占当地发电86%,近10年来,中卫电网内新能源装机容量年平均增长27.3%。
近几年,中卫市持续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紧盯“宁电入湘”等重点工程项目,大力引进一批质量高、效益优的产业落地,奋力推进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该市共建成新能源发电项目116个,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该市积极推动“绿电助绿产”的“双绿”示范区,中卫市人民政府与国网宁夏电力提出共同创建“绿电园区”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积极探索清洁能源产业与应用融合发展模式。
同时,该市加快推进储能项目发展,5月30日,华润第一储能变电站进行验收,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后,中卫电网储能容量将达550兆瓦/1100兆瓦时,年充放电量2.7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9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8.8吨,有效减轻大气污染。同时可以满足20余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用电量,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了解,自2007年中卫首座风电场长山头第一风电场并网运行以来,当地扛起清洁能源消纳重任,高效协同调度、计划、新能源等各专业,多措并举优化风光储能等各种电源的调节能力,持续提升电网新能源消纳水平,持续推动新能源高效、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人民日报客户端》6月4日
【学习强国】和太阳“牵手”沙漠深处生新绿
新华社银川6月4日电前不久,我国首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电入湘”工程正式获得核准批复,并将很快开工建设。到2025年投运时,从宁夏腾格里沙漠深处架设的一块块光伏板发出的绿电,将沿着输电线路,输送到用电大省湖南。
在沙漠深处生产绿电,是我国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不仅沙漠地区富集的太阳能资源被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草光互补”放大防沙固沙、植被恢复等生态效益。
宁夏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正在大力挖掘绿色能源潜力,在光伏资源聚集的腾格里沙漠里探寻一片用沙的“蓝海”。
“据研究,每平方米沙漠每年能接受太阳能2000至3000千瓦时。如果按照常规的家庭用电量计算,只要2平方米的沙漠,就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国网中卫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殷学农说。
走进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宁夏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6万余亩的沙海上方,鱼鳞片般的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下。十多年来,这里的人们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努力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目前,这里已进驻十多家企业,建成光伏电站容量超千兆瓦,年可新增绿电发电量17亿度。
“在光伏场站外围20米内的区域,我们都开展了植绿增绿工作,站内环境就更好了。”国家电投五凌电力余丁光伏电站站长徐文超说,光伏支架和组件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照射的作用,从而减缓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生长。再加上冲洗光伏板的水的浇灌,光伏电站周围的植被长势越来越好,可以有效防沙固沙。
有时候,工作人员还会邀请周边农户把羊群赶进来吃草,确保草的高度不超过30厘米,以避免对光伏板的遮挡。
《学习强国》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