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报】大漠开出致富花
新疆和田供电公司推进乡村电气化,助力乡村振兴
大漠开出致富花
文新丽、董鑫鑫、贾荣荣
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杏”福产业园帮助工作人员对鲜杏进行分拣。肖文慧摄
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帮助村民采摘万寿菊。甄立民摄
供电员工协助村民检查机井灌溉设备,了解村民用电需求。甄立民摄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依昆仑山,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山地、沙漠戈壁占69.3%,绿洲仅占3.7%。
近年来,新疆和田供电公司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及“煤改电”配套工程,支持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力做好农村供电“三好”服务,为建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贡献国网力量。
企业名片
新疆和田供电公司成立于1980年,下辖县级供电单位8家,供电所54个,服务用电客户112余万户。该公司现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2座,容量4592.9万千伏安;运维输电线路145条、长度4521.2千米,配电线路309条,长度9201.2千米。2020年,该公司售电量40.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5%,增速居新疆首位。
该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
皮山县巴什兰干乡供电所“杏”福来敲门
5月,是皮山县各地林果浇水施肥的好时节。巴什兰干乡托喀依村村民阿布拉·尼亚孜和他的家人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阿布拉·尼亚孜曾是村里建档立卡的低保户,全家5口人主要的收入来源只有6亩林果园。2019年,阿布拉·尼亚孜借着村里“杏”福产业园快速发展的东风,将自己种植的黑叶杏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也因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巴什兰干乡平均海拔2000米,常年干旱,风沙较大,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为杏子、核桃。其中,尤其以“黑叶杏”最为出名。
“以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农民缺乏商品意识,我们县的黑叶杏大部分只在当地出售,卖不出好价钱。现在好了,我们把采摘回来的黑叶杏交付园区,经过园区加工处理后的杏子1公斤就可以卖到5~7元,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啊!”谈起现在的生活,阿布拉·尼亚孜感慨地说。
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巴什兰干乡紧紧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杏产品种植加工。2018年5月,巴什兰干乡政府在托喀依村投资近千万元的“杏”福产业园启动建设。目前,“杏”福产业园建成了10座储藏鲜果的保鲜库,4条用于清洗、分拣、烘干的生产线也已投入使用。
“村里原来的电力设备太老旧了,产业园里大功率设备和冷库用电得不到充足的保障。供电所得知情况后,对巴什兰干乡附近的35千伏斯木斯拉变电站进行了增容扩建,并针对园区夏季用电高峰负荷分布不均的问题,协助我们迁移了变压器,合理规划了园区低压线路。今年3月,供电所又结合园区生产经营情况为我们制订了合理的用电方案,指导我们使用峰谷电价。”“杏”福产业园负责人阿力木江·麦麦提敏对巴什兰干乡供电所的服务赞不绝口。
谈起电网改造升级为托喀依村带来的变化,托喀依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敏·米热吾提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现代化的种植园、加工厂都建到了家门口,‘黑叶杏’‘克里阳雪菊’等特色产品借助现代化营销手段销往全国各地。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发展林果业的同时,加大养殖业发展力度,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方便客户用电、提升服务质量,供电所将片区经理的值班电话、报修电话以及“网上国网”APP二维码等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至村委会、居民小区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针对客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用电难题,供电所组织员工第一时间上门解决,并充分利用电力大数据,及时监测客户用电信息,通过短信推送降价降费政策。
今年以来,皮山县供电公司积极开辟园区用电服务绿色通道,在助力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同时,主动为民服务解难题,走访大客户238余户,为种植园区提供上门服务78余次。
策勒县固拉哈玛供电所电助棉田喝足水
5月10日,策勒县固拉哈玛供电所员工凯尤木·麦提托合提来到托格拉克艾格勒村棉花种植大户侯龙飞的棉田,再次为他检查抽水设备。侯龙飞拉着凯尤木·麦提托合提的手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们,我的棉花就在半个月前的那场大风沙尘天气中被毁了!”
原来,4月24日,恶劣的沙尘天气将棉田刚铺好的地膜刮飞了大半。沙尘天气过后,新长出的棉花幼苗根本承受不了阳光的强烈照射,必须进行全天的浇灌。可就在这时,棉田的机井却无法启动了。眼看着400多亩地的棉花,成活率可能要降低一半,情急之下侯龙飞打通了供电所员工凯尤木·麦提托合提的电话。
凯尤木·麦提托合提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棉田,仔细检查后,发现是大风将地膜吹到了变压器上,导致机井空气开关烧坏。经过供电员工的快速抢修,故障被顺利排除。
“棉花种植有严格的灌溉期限,现在灌溉设备都是电控,没有电是万万不行的。如果不是供电所员工定期协助我们检查设备,有些故障我们还真是无法解决呢!”侯龙飞说。
2005年,23岁的侯龙飞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来到新疆策勒县策勒乡托格拉克艾格勒村。当地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产出的棉花色泽好、纤维长、品质高。侯龙飞经过周密的考虑,决定在当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
“刚开始的时候,棉花种植基本靠人力,收成也一般,大家都劝我改种小麦和玉米。过去的几年间,棉花的收成时好时坏,主要原因是渠水浇灌效率太低,时常不能按时浇水。”回忆起早年的种棉经历,侯龙飞感慨地说。
2016年,侯龙飞来到策勒县供电公司提交机井用电申请。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很快就用上了电,供电员工还经常来棉田走访检查,及时排除用电故障,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当前,策勒县形成了由“农户+合作社+加工厂”组成的,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棉花产业链。固拉哈玛供电所坚持不懈确保棉花种植户井灌用电安全可靠,保障棉花加工企业的稳定生产。
“有了充足的电力,我今年承包种植的400多亩棉花再也不用担心浇水的问题了!”侯龙飞开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