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136号文”时代,海上风电如何算好经济账?

远景 1小时前 724

深远海风电开发元年撞上“136号文”下发,2025年国内海上风电正经历着甜蜜的煎熬。

喜的是,作为相关省区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海上风电高景气发展态势得到强化。根据国家批复的沿海省份规划,海上风电已规划总量超过3亿千瓦。“136号文”更加强了海上风电作为优质资产的价值信号,海上风电有望成为新一轮资源竞争中的“香饽饽”。

忧的是,“十四五”期间,近海风电项目开发殆尽,获批待建/在建的3亿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中,90%位于深远海。深远海风电造价高昂,如何有效提高深远海风电项目收益率,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据业内估算,“136号文”下发后,海上风电电价每降低0.01元/kWh,全投IRR约下降0.3-0.32%。目前多数沿海省份承接“136号文”的细则方案尚未出台,机制电量、电价对项目的收益影响无法具体测算。新政可能带来的电价波动绷紧着行业神经,促使企业下定决心进一步算好精细账。

“136号文”引发海上风电巨震

据风芒能源了解,“136号文”下发后,对海上风电增量市场产生了短期“先抑”、长期“后扬”的深刻影响。

短期影响直接体现在电源装机上。“136号文”要求,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同时,以6月1日为节点新老划段分类施策。为了尽可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确保项目收益,多数业主在今年1-5月集中抢装收益波动较大的光伏和陆上风电项目。

而海上风电项目则因建设周期长、6%-8%的收益率有限,叠加用海管控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发展放缓。5月中下旬,有行业机构下调了装机预期,预计2025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吊装在8GW左右,新增并网在5-6GW左右。

长期来看,“136号文”的出台,再度拉高了海上风电高景气发展的预期,并有望再次推高海上风电资产价值。“136号文”明确将新能源发展责权下放给地方,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细则时,需要综合考虑非水消纳责任权重、招商引资和下游用户用能成本等诸多要素,以求“量体裁衣”。

在本轮改革中,沿海省份凭借经济活跃度高、电力需求旺盛,消纳能力和负荷承受电价能力相对较高的区域特点,跃升为新能源投资热土。其中,地处沿海省份海上区域的风电项目,则凭借全天出力时间更长、出力波动带来的交易风险相对较小等电源优势,在沿海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内,成为市场“硬通货”。根据行业预测,“十五五”及“十六五”期间,国内有望开发1亿千瓦以上海上风电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本市场对“136号文”拉升海上风电价值给予厚望,但因多数沿海省份配套细则尚未出台,其对海上风电项目收益的具体影响,暂时无法量化。

在此背景下,有相关企业认为,“136号文”下发的初衷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产业链各环节都能维持合理收益。在发现价值信号的过程中,沿海省份在制定细则方案、划定机制电量电价时,应根据项目发电量和综合造价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估。

毕竟,中国海上环境和资源差异巨大。不同省份、不同海域、不同离岸距离、不同水深,都会带来项目成本上的千差万别。特别是走向深远海后,复杂的海域环境条件、更大的浪涌、在台风路径遭受更大的极限风速,都加大了风机基础设计和施工等难度,项目成本也随之指数级增加。

有业内人士告诉风芒能源,虽然近海风电与资源较好的陆上风电项目发电量看似相差不多,但海上风电的工程造价至少是陆上风电的2倍以上,深远海场景更为复杂,项目造价或将激增至3万元/kW。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简单“一刀切”,风电开发企业大概率面临巨额亏损。

深远海风电亟需算好经济账

“136号文”的下发,重构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逻辑。业主从追求发电量最高转向寻求项目收益最好,需要产业链企业在风资源评估、风电场选址、风电机组产品设计选型、风电场运维、气象预测、电力交易等不同领域优化解决方案。
在日前于大连举行的2025海上风电大会上,远景能源风机产品线总经理黄虎表示,“136号文”的出台对于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专注练好内功的企业有望更快脱颖而出,摆脱低质同质化竞争。

从本次大会交流情况来看,风电机组大型化作为“降本先锋”,仍是帮助业主获取更高项目收益的最直接手段。大型化降本的逻辑是通过降低机组本身载荷、支撑结构、用地用海等成本,压减度电成本。2020年以来,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在大型化道路上突飞猛进。根据公开新闻,截至2024年底,国内海上18MW、20MW、26MW风电机组已经陆续下线。


然而,在本次海上风电大会上,多家整机企业认为,在需要算精细帐的今天,如果还只是简单粗暴的“一大了之”,无法真正支撑大规模深远海开发。在走向深远海的过程中,企业会越来越强调产品特点,将根据风电场所在地区的风资源条件、场址地质条件等精细化选址选型。

机组大型化在降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层面的新挑战。黄虎认为,深远海风机产品研发不在于“唯快唯大”,而在于“极致可靠”。走向深远海,风机本身的成本占比虽在下降,但是在全生命周期的运营中,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对海上风电成本影响依然十分巨大。

据测算,海上风电项目如出现批量部件更换,投资甚至有可能增加1000元/kW以上。不同于陆上风电和近海风电,深远海项目单程交通时间更长,登机条件更差,工作窗口期仅是近海风电的一半,对运维成本更为敏感。黄虎表示,海上风机需要在设计源头就定下严苛质量标准,不遗余力提升产品可靠性,才能真正走向深远海。

远岸深海风电新时代,项目基础、海缆、运维成本占比只增不减。降本增效压力下,产业链正在加速协同发展、创新突围。据风芒能源观察,为应对“136号文”带来的新变化和深远海新场景,本次海上风电会议上,远景能源还推出了针对电网考核配置的风储融合解决方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介绍了更具性价比的应用于50-150km海上风电的柔性低频交流输电系统。精打细算“死磕”每一分钱,正成为行业发展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