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第一城”,为什么是盐城?
8月14日,美国最大电网运营商PJM互联公司的独立监管机构发出警告,称PJM“在可预见的未来内”的供电能力,无法满足大型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
为什么美国会缺电?
高盛最新报告称,2025至2030年间,全球企业为满足AI需求的投资总额预计将达6.7万亿美元,这种扩张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电力需求为此,不少科技巨头们都在寻求解决方案。
今年6月,亚马逊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宾夕法尼亚州建设两个数据中心园区,其中部分设施将直接接入核电站电力系统。
到了7月,美国更是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不惜以扩大污染的方式,要求发电厂多发电。
不久前,美国副总统还在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电量大约是美国的3倍,而美国在过去20年里一直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这番话是不是在捧杀中国呢?
Statista全球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发电能力约为3349吉瓦,确实是美国发电能力的3倍。
而且不仅是发电量多,增量也比美国多。
国家能源局7月2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量,已经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
不要小看这个转变,因为在过去很多人眼里,中国都是依赖煤电,而煤电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发电越多,意味着资源消耗越大。
但在今天,中国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越来越高,“零碳发电”已经成为了潮流。
为何是盐城?
中国的清洁能源看哪里?
不久前的苏超大战就引出了一个零碳巨头——盐城。
赛场之外,盐城以足球为媒,开启了一场产业发展的招商盛会——来自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和全国异地商会的130余位企业家,集聚盐城的绿色低碳科创园。
为什么要去盐城去挖掘低碳产业的机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盐城是江苏省发电量第一的地级市,中国11大电力央企,都在盐城有布局。
中国第一个中法合资海上风电项目、第一个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都在盐城,可以说,盐城就是“海上风电第一城”。
那么为什么这个“第一城”会是盐城呢?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关键。
风力发电,核心在于风资源。
相比陆地,海上风能更丰富、不占土地、远离居民区,优势显著。
而盐城就坐拥长达582公里的海岸线,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最广阔海域面积、最优质风力资源:
近海年平均风速超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且相较于东南沿海(如广州、深圳),少有台风等恶劣天气。
得天独厚的禀赋,使盐城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当然,光有“地利”不够,“人和”才是关键。
能不能形成产业,还要头部企业和先进技术的引入,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光有“地利”不够,“人和”才是关键。
2009年之后,盐城先后筹建成立射阳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园、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在风电装备领域,汇集了远景能源、上海电气、金风科技、中车等风电整机全国前五的头部链主企业。
链主企业产生了强大的磁吸效应,很快就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例如,远景科技集团在盐城牵头规划开发的“盐城绿色合成能源岛”项目,就构建了“一岛两园区”格局,形成集高端绿色原料与燃料生产、储存、贸易、加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预计项目完全建成后,将吸引超七百亿元投资,年产值超400亿元,年消纳绿色电力超200亿度。
200亿度绿电是什么概念呢?
被誉为“风车王国”的荷兰,去年一整年的绿色发电量也就是322.5亿度。
光是远景牵头的一个产业园,就抵上大半个荷兰的绿色发电量。
这不仅在江苏,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海上能源合作的标杆项目。
别说是江苏了,放眼整个地球,这都是海上能源合作的标杆级项目。
标杆背后的“科技含量”
标杆级项目,不仅要大,还要科技含量高。
远景在盐城的投资,不是轻仓试水,而是给到最好。
2023年10月,首台100%国产化大风机——远景能源最新海上低风速样机在盐城下线。
该系列机型以最大风轮直径252米,领跑低风速海上产品。
一台“大风机”由机舱、叶轮、塔筒等组成,共需上万个零部件、300多家一级供应商,能造风电组企业,国内没有几家。
2024年1月,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机组——远景16-18MW海上大兆瓦机组也在盐城下线。
这是中国的首批沿海碳中和风机,可以实现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全流程零排放。
风力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这对储能技术也有要求。
作为中国风电装备、储能行业的龙头企业,远景也带头在盐城建立了庞大的储能基地。
2024年3月,远景在盐城的射阳储能电站开工,短短4个月就实现了全容量并网运行。这是江苏省单体规模最大的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装机功率250MW(兆瓦)、储能容量500MWh(兆瓦时)。项目采用远景智慧交易型储能系统,从电芯、PCS、EMS、BMS到SCADA系统均全栈自研,保证部件可靠性及设计一致性。其电力直接接入江苏电网调度系统,可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峰服务。
今年上半年,盐城新能源发电1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占市内全社会用电量的69.9%,远高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不仅支撑着国家经济稳健发展、保障民生用电需求,也在向未来产业提供子弹。
尤其在AI和芯片产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电力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据《纽约时报》报道,2023年,装有服务器的大型建筑消耗了美国4%以上的电力,分析人士估计,三年后,这一比例将增加到12%。
原因在于就在于:训练人工智能的芯片耗电量巨大。
可以说,电力,就是人工智能的粮食,是大国科技竞争的关键。
不止于发电
当前,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很多经济体、大型企业,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含绿量”越来越高。
比如国际绿色电力消费倡议组织(RE100)倡议,在2050年前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
包括苹果、谷歌、可口可乐、微软、台积电等全球知名公司,均对其供应链企业提出使用绿电的要求。
专家预测,未来将有超2万亿元中国出口商品直面碳关税或隐性碳成本挑战。
绿电,已成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选项”。
作为零碳产业园的开创者,远景曾携手鄂尔多斯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连续多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转型示范案例,业务不仅遍及国内,在法国、西班牙等海外国家,也备受好评。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外贸大国,对绿电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2024年,全国绿电交易总量突破2300亿千瓦时,达到23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7.9%。
2025年1—5月,中国绿电交易电量达到2209.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2%。
从这个角度看,能否提供可靠、充足且成本足够低的绿电,将直接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所以说低碳发展,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中国真切需要的变革。
7月8日,由远景打造的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在内蒙古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建成投产,这是全球首个也是最大的商业化运营的绿色氢氨工程。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在致辞中表示:
“公司在赤峰建设全球最大的“新石油”产业基地,主要就是为了捕捉戈壁滩生生不竭的风和光,并转化成绿色燃料。”
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
远景在深耕盐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电力巨头向低碳园区靠拢。
今天的盐城已聚集41家风电规上企业,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整机产能约占全国的40%,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成为全国首批、江苏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
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风电巨无霸。
先秦时期,盐城因海盐得名;东晋年间,更因“环城皆盐场”而获今名。
盐,是生命之必需品;而能源,则是现代工业的“粮食”。
某种意义上,能源就是“工业之盐”。
千年流转,昔日的“制盐之城”,今日正华丽转身为“绿能之都”。
从盐城海岸线上旋转的风机叶片,到中国绿色能源企业的不断进化。
这场绿色革命,正在改变中国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