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远景能源:拥抱“不保量不保价”时代

能见 5小时前 1264

随着新能源限电问题日益突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风电的发展逻辑正被彻底颠覆。

过去“保量保价”时代,“多发一度电,多赚一分钱”是新能源行业发展遵循的铁律。然而,在“136号文”等政策推动的“不保量不保价”新规则下,新能源发电量与收益已不能简单划等号。电力作为商品,其价格由供需关系直接决定。当供应过剩时,盲目追求更多发电量不仅拉低市场价格,还可能因加剧系统不平衡而面临偏差考核风险;在限电时段无法上网,资产利用效率下降且收益落空,这两种情形均可能导致“多发电反成负担”的经营困境。 

与此同时,风电行业正处于消化早期快速迭代遗留问题的阶段。功率虚标、承诺电量难以兑现等信用痛点尚未完全解决,“关键时刻发不出合格电”的窘境依然困扰着各方。在多重压力交织下,如何从“靠天吃饭”转向“发靠谱电、智慧电”,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在远景能源看来,当前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新阶段,行业已全面进入比拼“聪明发电”、追求“度电价值”的竞争时代。对风电企业而言,“会发电”只是赢得参赛资格的入场券,融合AI与系统优化的“巧发电”,才是决定未来格局的真正决胜场。

 



从“多发电”到“巧发电”


据风芒能源梳理,截至目前,国内29省(市)已陆续出台承接“136号文”相关细则,山东、新疆、甘肃、江西等地更是率先公布了2025年增量新能源项目机制电价竞价结果。这些政策及结果的实质性落地,虽为投资和运营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初步参考框架,但仍然难以缓解市场化时代企业对于长期收益稳定性的普遍担忧。

众所周知,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长达20-25年,即便现行机制可为部分项目的部分电量提供10-12年“保价保量”窗口,仍有相当比例场站及电量完全“裸奔”于市场环境中,直接承受电价波动的冲击。更关键的是,“136号文”所设立的机制电量和电价,本质上是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性安排。文件已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的趋势势不可挡。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扩张,部分地区的“窝电”现象日益突出,电力消纳承压进一步加剧了项目收益下滑的风险,持续牵动业主的神经。

在此背景下,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接受风芒能源采访时表示,“远景能源坚持以‘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为战略使命,通过‘双轨并行’的策略体系,为客户锚定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一方面,远景能源持续提高设备并网友好性与电网适应性,强化风机、储能等产品的交易属性,提高项目交易收入;另一方面,远景能源积极布局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探索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离网制氢/氨/醇等新兴场景。后者不仅显著提升了绿色能源的自主消纳能力,还有望打破只能上网发电的天花板,为风电乃至新能源开辟更具韧性的增长曲线。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参与大电网交易,还是拓展绿电直连、专线专供等新兴模式,风电作为关键能源供给方,其核心竞争力均体现在对电力需求的深度理解与精准匹配能力上。这正是“巧发电”的精髓——在市场中捕捉高价窗口,发出“黄金电”;在直供场景中紧贴用户负荷曲线,交付“可靠电”。

然而,新能源尤其是风电,发电出力受气象条件强约束,天然具有波动性与不确定性。要实现“巧发电”,企业必须在精准的气象与功率预测、负荷需求的实时感知,以及通道消纳能力的预判等影响电力供需的核心变量上,具备远超从前的预测精度与协同调控能力。这些复杂系统级的任务,已超出传统人工经验的处理边界。

在10月19日以“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为主题的远景闭门科技会上,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指出,人工智能(AI)所具备的毫秒级海量数据处理、混沌中识别规律、做出全局最优决策等能力,正是应对上述挑战的关键。这些“人类难以驾驭”的复杂系统,恰恰为人工智能提供了绝佳的应用场景。

会上,张雷进一步提出“物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理念,并正式推出“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在张雷看来,当人工智能新技术映射到新能源行业,在物理世界的约束下,凭借中国丰富的产业数据、多元场景与实践土壤,AI将逐步具备系统的自我感知、决策与进化能力,从而释放其全部潜力。

据透露,去年开始,远景某平原示范风电场一半风机加装了“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智能控制平台模块,截止到今天,AI风机较同风场未加装AI的风机收益提升了20.9%。“精准预测和高电价交易,AI算法算力提升性能,全域多模态融合提前预警共同完成了这一目标。”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表示。

 


坚持“高可靠、高性能、高质量”第一性原理


无论是参与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还是作为肩负保供履约责任的绿色能源供应商,风电发展的根本都必须回归到“高可靠、高性能、高质量”的第一性原理。毕竟,无论面对何种应用场景,风电“巧发电”的基石,是一个朴素而关键的能力,即在需要发电时,能稳定发出电;在需要特定电力时,能精准输出“所期望的电”。

基于此,在本届北京风能展上,远景能源没有发布更大的风电机组,而是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原有机型的技术打磨与产品沉淀上。娄益民表示,在当前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远景能源正将战略重心聚焦于系统性消化和解决2021年以来行业高速扩张所积累的“虚胖”问题,通过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与发电性能,使现有机型达到甚至超越设计预期的理想状态,从而夯实风电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实际效益。


回顾发展历程,过去几年,中国风电产业经历了显著的“快速生长期”,在成功推动度电成本降至0.1-0.3元/kWh、创造“中国电价奇迹”的同时,也因节奏过快而埋下了一定隐患。如今,行业正逐渐告别追求“更大更高更长”的“青春期”,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率与韧性的“成熟期”过渡。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练出肌肉”的第一步,在于彻底吃透核心技术。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为实现对质量的“端到端把控”,远景能源已展开了深度布局与体系重构。

远景能源系统性地打造了覆盖产业全链条的技术与人才体系,并建成集成化的测试验证中心。“过往,风电产业长期处于‘分割式发展’的模式,大部件归大部件,整机归整机。但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如果任由这种割裂持续存在,将导致‘创新孤岛’,严重制约整体技术进步。”娄益民表示,“远景能源的突破在于,我们将关键部件的研发深度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在策划阶段就做到透明化与融合化,尽可能减少沟通成本,实现‘1+1>2’的系统价值。”

远景能源坚定选择深度自研自制的初衷,也是为了快速定位问题、收敛问题、降低产业链内耗。黄虎坦言,如果不涉足自研自制,很难掌握大部件的具体参数细节——从叶片的涂层厚度、玻纤树脂配比、温度控制,到粘接胶用量,乃至齿轮箱的修型与游隙工艺。过度依赖外购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不仅难以追溯深层原因,更可能因数据不透明导致改进受阻。“供应商通常不会分享完整的设计计算资料,整机商往往也不愿完全开放风场运行数据。这种双向‘黑箱’状态导致许多质量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黄虎告诉风芒能源,通过复盘行业质量案例,远景发现当前许多隐患并非来自设计,实则源于制造、装配、运输、存储、吊装及运维等全流程环节。据黄虎介绍,除持续提升设计质量外,远景正重点加强全流程质量管控与监控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发现,不少问题因未被完整记录,导致回溯分析时难以准确定位根本原因。”黄虎强调,“为向客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追溯与质量管理闭环,已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