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今年又是好年景
立春过后,豫北平原的冬小麦陆续返青。2月17日,在河南滑县白道口镇白马坡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黄国兴在农田机井配电房外轻刷电卡,清水汩汩涌出。饱饮返青水的麦苗在春风中舒展茎叶。
“你看这苗分蘖分得多好,按这长势,只要浇地能跟上,没有大的灾害,今年亩产估计在700公斤以上,又是一个好年景。”黄国兴站在田埂上,和来浇地的邻居聊起今年的收成。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常年稳居全国首位。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提出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产粮第一大县,但这里的土壤属于沙质土壤,蓄水能力差、易盐碱化,粮食生产条件并不突出。
“水是庄稼的命根子。”62岁的黄国兴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说起了过去的情况,“以前井没通电,浇地得靠柴油拖拉机上的发电机带动水泵抽井水,费钱费事,出水还慢。大伙儿能少浇一遍就少浇一遍,一亩地最多打三四百公斤粮食。”
2019年,滑县供电公司在白马坡地区架设3条总长23.75千米的10千伏农业排灌线路,新建农田机井通电台区123个,总容量1.35万千伏安。黄国兴回忆,那年水浇得足、浇得及时,当季粮食亩产就普遍达到600公斤。
2020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理顺农田机井通电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认真履行建设管理各项责任,加快建设农田机井通电设施。
2021年年底,滑县62088眼机井全部通了电。“按一亩地一年灌溉7次计算,和用柴油发电机抽水灌溉相比,电灌一年降低全县灌溉用能成本约2.23亿元。”滑县供电公司负责人付冬介绍。
走进白马坡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地埋喷灌杆、自走式喷灌机映入眼帘,浇地越来越省时省力;农业气象监测站、灌溉设备智能电闸建到了田间地头,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白马坡的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比普通耕地的粮食亩产提高了75公斤左右。
截至2022年年底,国网河南电力累计建成机井通电台区2.06万个、供电线路6500千米,同步满足了全省756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灌溉用电需求。
灌溉供电到位了,服务也要跟得上。锦和社区长虹坡蓄滞洪区的种粮大户王付强对此深有体会:“2021年7月底,咱长虹坡洪水一退,供电员工就来重建电网,之后电压更稳、机井抽水劲儿更大了,抢种小麦一点没耽误。我怎么也想不到,那一季我家小麦亩产量还能有500多公斤。”2月17日,滑县供电公司员工李洋、王景延特巡春灌保电线路设备时路过王付强家的农田,王付强对他俩说:“你们经常来查看线路,我们看见就很放心。从去年秋天抗旱到现在,用电一点问题都没有。”
以农田机井及其配套高低压电力设施为代表的农田水利设施充分发挥作用,近两年,滑县粮食持续稳产增产。
去年12月中旬以来,国网河南电力组织3万余人在全省排查农田机井台区20.9万个,完成由该公司管护的线路设备的全部4186个安全隐患的整改,为春灌用电安全可靠、保障夏粮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今年,该公司动态跟进全省5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做好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灌溉用电安全可靠。(本报记者霍鑫通讯员罗丹王亚方)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2023年02月2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