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黄虎:机组大型化不是复制粘贴 ,技术路线更应“百花齐放”
近日,第十七届中国(江苏)风电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来自政府部门、风电产业链上下游、研究机构的300余名参会代表,围绕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深远海综合能源开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江苏拥有954公里黄金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风能资源优越。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施新春表示,江苏风电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技术创新亮点不断:远景能源成功量产全球首款搭载自研自制全集成传动链的海上大兆瓦风电机组,为深远海风电开发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江苏作为海洋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技术积累,完全有条件在这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面对新形势,海上风电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对话环节的嘉宾一致认为,当前海上风电产业面临收益率不确定、开发难度大、技术研发成本高、可靠性难保障等挑战。远景能源风机产品与装备平台副总裁黄虎指出:机组大型化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地设计、测试、制造并交付高质量机组,不能跳跃式冒进。可靠性的提升需要时间,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收敛问题。目前江苏海上存量机组最大8.5MW、叶轮直径220-230米,尚未大规模并网运行验证,10MW以上批量的风场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更大兆瓦机组的成熟性有待验证。机组大型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重构标准和质量要求。碳纤维叶片、全集成传动链等前沿技术既是创新也是挑战。他特别强调:不建议招标要求指定技术路线,技术路线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实践充分检验后方见真章:“当年国内陆上小兆瓦机组采用直驱,半直驱,集成,双馈等各种不同的结构拓扑路线,大浪淘沙之后,陆上整机厂家基本都选择了双馈,最大功率已做到15MW,所以技术路线没有好坏,关键看谁能帮客户获得更高收益。”
针对虚报功率曲线、裸保电量等行业乱象,黄虎特别指出,海上风电经济性测算同样要求真务实,遵循基本物理规律。首先可利用率要求真务实,不同功率和风轮直径的机组不能一刀切,不同成熟度、不同阶段机组的可靠性、利用率、故障维修影响必然不同;其次功率曲线要求真务实、去伪存真,这样才能鼓励创新,鼓励行业不断精进叶片性能、增加叶片推力和叶片重量提高发电性能,建议开发商评标时要求有真实样机并经过完整功率曲线型式认证才能投标,并按照认证功率曲线评标;最后电量保证要求真务实,与风速无关的裸保电量脱离实际。电量要根据真实功率曲线、真实测风数据、真实可利用率测算而来,靠拍胸脯保证的电量最后往往无法落地。
远景能源海上产品总经理邓恒同样认为,中国风电在产品、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已不存在卡脖子环节,当下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过快大型化带来的可靠性考验。自2013年在江苏海域树立起中国第一台4MW智能风机以来,远景海上智能风机累计装机已超5GW,远景也是首个在江苏海域实现批量交付的整机商,截至目前在江苏海域批量运行海上风机超过500台、规模超2GW,可利用率等运行指标在行业遥遥领先。采用远景海上智能风机的国电投江苏中电智慧风场自2018年并网以来,已连续高效运行7年,今年获评“AAAA级海上风电场”,并在本届大会获评十佳优秀风电场。邓恒建议:当下行业应更关注LCOE、提升发电量,通过测试验证和供应链协同提升可靠性,同时结合塔基一体化、智能运维、电价交易模型等“组合拳”降本增效,直面后“136号文”时代海上风电成本及运维挑战,助力中国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行稳致远。
十余年来,远景能源在江苏持续深耕,打造集高端制造、大规模储能、全产业链协同和零碳技术示范于一体的“零碳母港”和“高端产业集群”,深度发挥风电产业龙头效应,打造了远景首个海上大兆瓦智能风机制造基地、自建海上风电试验场、江苏单体规模最大新型储能电站、集成传动链研发制造测试基地、叶片制造基地等,吸引了包括海缆、塔筒、叶片在内的多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入驻,形成了覆盖研发制造、开发建设、运维服务的规模化产业体系。为了表彰远景在江苏海上风电研发、建设、运营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组委会为远景能源颁发十佳优质风电产品——远景能源自研自制传动链(齿轮箱+主轴承),十佳风电示范应用案例——远景能源EN-252/11风力发电机组模块化开发应用等重要奖项。
面对海上风电消纳与电力交易的多重挑战,与会嘉宾还共同探讨了风电与数字技术、储能技术、氢能产业的深度融合。从“单一发电”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过程中,远景同样走在前面。远景能源零碳开发和新电网战略发展负责人顾理旻指出,推动深远海能源从“孤岛”走向“智慧枢纽”,需构建以AI驱动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远景通过AI气象大模型提升风光预测精度,构建了“规划-运营-优化”三态协同体系,实现绿电高效消纳与工业低碳转型。目前,已在乌兰察布、赤峰、包头等地打造了多个标杆案例,并携手江苏盐城政府,积极推动远景盐城绿色合成能源岛的落地,不仅拉动地方GDP与就业,更推动传统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