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新型电网助力“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
本网讯 9月25日,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武夷山)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访星村镇首席岩茶厂,义务检修炒茶设备,对相关制茶配电线路进行巡检,并宣传安全用电知识。
据首席茶厂负责人杨文斌介绍,他家的茶山在燕子窠生态茶园,是武夷岩茶主产区之一。“茶叶制作过程如果出现用电问题,造成的损失不敢想象。供电公司定期上门服务,保障我们安全用电,处处为我们企业着想,给我们吃了‘定心丸’,非常感谢你们。”杨文斌对供电人员的到访已经“习以为常”。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是世界红茶祖地,中国著名的茶乡。据统计,武夷山市共有茶园面积14.8万亩,有注册茶企业4560家,年毛茶产量近1.98万吨,总产值约20.58亿元,全市涉茶人数已达10万余人,占全市人口40%以上。茶产业在武夷山经济结构中已然属核心支柱型产业。
近年来,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全面履行“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三大责任,积极探索发展茶科技,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促进新型电网嬗变,让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更加智慧。
武夷山星村镇是乡村振兴的示范区,也是“三茶”统筹的基地。往年,镇区内台坪、洋头山、大布岭台区在1-3月、4-6月、6-9月等季节,由于大米加工、制茶、民宿存在季节性负荷峰值,同时,制茶用电负荷正以每年7%的增长率增长,发展茶产业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传统“网随荷动”的建设模式,每年都要根据负荷峰值对配电变压器进行增容或新建变压器分割负荷,投资成本大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植被破坏。
2020年3月,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柔直项目,运用低压柔直技术改变了传统“网随荷动”的建设模式,开辟网荷友好互补的新局面,有效提升配电设备利用率,缓解季节性负荷峰值下的配变重载问题。该项目的正式投运,切实改善了星村镇区茶厂、民宿和大米加工厂等客户的供电质量,有效提高旅游、生产、生活的供电可靠性。
低压柔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示范点是武夷山公司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茶、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武夷山电网建设变革的又一新兴点。
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紧扣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紧密围绕“推动星桐生态旅游公路工程”“建设燕子窠‘三茶’统筹示范基地项目”“近零碳旅游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任务,深化新时代电力“双满意”工程,以电网升级为导向,按“3+5”模式分批次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场景。
在“3+5”模式中,“3”即新型电力系统融入在建工程先行先试,推动低压柔直技术在燕子窠、止止庵、仙风岭3个场景落地;“5”即10千伏前兰线大布岭、洋头山、台坪等配变低压柔直互联,武夷山绿能生态示范走廊网源荷储数字赋能,武夷山制茶应急移动储能项目,星村供电所“光储柔直充”项目,星村镇配电网自愈能力提升等5个示范项目。
随着低压柔直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推广,新型电网的嬗变,能更加优质地服务当地客户。截至目前,燕子窠供电半径1.2公里,投资6万元,相较传统新建台区架线2公里线路投资20万元,低压柔直技术实现节约电网建设成本14万元。
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在助力“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深化政企合作,探索发展茶科技。针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旧式电焙茶工艺无法达到商业化品质要求问题,促成政府、茶企、供电公司三方合作生态,合作开发新设备——“类炭焙”制茶机。该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通过程序控制自动控温、翻茶,相比传统焙茶工艺减少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焙茶产量,通过测算对比可实现节省4/5的能耗费用。“类炭焙”制茶机的研发,实现了制茶全流程电能替代,彻底解决了制茶产业非绿色能源消耗日益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同上级单位共同研发推广“茶企用能管家”APP应用,将茶产业数据云端化。通过该APP在线预测茶叶产量、分布情况及反映市场变化态势,可为供电企业、政府及茶企等利益相关方的发展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下一阶段,国网武夷山市供电公司将投资建设武夷山制茶共享储能设施、星村镇配电网自愈能力提升、武夷山绿色生态数字赋能等项目。电网的完美嬗变,让武夷山“三茶统筹”得以高质量发展,在相互促进的同时,共同打开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新格局。(李城晓杨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