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专访王力军会长:风光火储协同发力,共筑新型电力系统,解锁能源跨界融合新机遇
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举办期间,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风光火储分会王力军会长接受了媒体专访,围绕分会成立意义与规划、风光火储一体化落地难点、光储产业规模与技术关系及光储跨界融合机遇等关键话题,分享了专业见解,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填补领域空白,多维度规划助力能源转型
今年10月,我国首个聚焦“风能、太阳能、火电、储能”多能协同领域的专业组织——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风光火储分会正式揭牌成立。谈及分会成立的意义,王力军会长表示,这是顺应能源革命趋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挑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需求。从核心意义来看,分会首先填补了“风、光、火、储”多能协同细分领域的空白,能打破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电与储能间的壁垒,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及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凝聚合力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其次,针对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可观但波动性、间歇性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分会以推动“风光火储”协同发展为核心使命,借助火电灵活调节与储能充放精准调控,与清洁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破解能源系统难题。此外,分会还致力于成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智库和参谋,为政策、规划、标准制定提供专业支撑,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直面多重难点,多举措突破一体化落地瓶颈
“风光火储一体化”落地作为复杂系统工程,面临诸多核心难点与痛点。从技术和运行层面分析,王力军会长指出,首要挑战是协同优化与控制技术,实现风、光、火、储多种能源的实时精准预测、协同优化调度和智能控制,需要先进功率预测算法、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及构网型技术装备支撑;其次是储能技术与经济性问题,储能虽为关键支撑,但成本、寿命、安全性、效率仍是关注焦点,长时储能、高安全储能(如液流电池)等技术需突破与降本,以满足不同时间尺度调节需求;此外,规模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全生命周期安全预警与防护技术,以及多能耦合系统整体安全稳定运行,也是项目落地的重要基石。 在机制和市场层面,当前电力市场机制无法完全体现灵活性资源(如火电调峰、储能)和可靠容量的全部价值,缺乏清晰价格信号引导各类资源主动参与协同,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调度运行和容量补偿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一体化项目中不同投资主体(如新能源企业、火电企业、储能运营商等)的利益分配、风险共担机制需创新,可持续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针对这些难点,分会后续将采取多方面举措推动突破。一是组织技术攻关,依托会员中的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设立专项工作组,针对协同控制、智慧调控、新型储能等难点开展联合研发与技术交流;二是推动标准与规范建立,联合各方力量制定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在规划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维护、性能评估等方面的团体标准或技术规范,为行业提供指引;三是促进政策与市场衔接,深入开展行业研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诉求,为完善市场机制、出台支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同时组织会员学习研讨国家最新政策,如《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新能〔2025〕93号),引导企业顺应政策导向;四是打造示范与推广平台,通过评选优秀案例、组织项目观摩等方式,推广成功商业模式和运营经验,促进最佳实践共享。
辩证看待规模与技术关系,多方向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我国光伏与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对于“规模领先”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关系,王力军会长有着清晰认知。他表示,“规模领先”是我国光储产业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全球产业地位和市场影响力,但“规模领先”并不完全等同于“技术领先”和“产业链强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规模领先”持续、健康、有价值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规模效应能摊薄研发成本,为技术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反馈,加速技术迭代;技术自主可控可避免“卡脖子”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确保规模优势不被颠覆,同时核心技术带来的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是维持和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 当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材料、核心工艺装备、尖端技术(如某些新型电池技术、精密传感器、高端芯片等)上仍存在对外依存或待突破环节。未来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需重点在五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前沿与颠覆性技术研发布局,巩固成熟技术路线优势,瞄准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新一代高效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智能光伏、长时储能等前沿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聚焦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等薄弱环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符合《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相关要求;三是提升智能制造与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实现降本增效和品质提升,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四是构建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响应国家“反内卷”、治理无序竞争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加强行业自律,防止低价劣质产品扰乱市场;五是深化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跨界融合催生新机遇,企业需多维发力抓趋势
当前,光储技术正与绿色工厂、电动汽车、氢能等场景深度融合,王力军会长认为,这是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的生动体现,必将催生丰富的新产业模式和市场机遇。 在新产业模式方面,一是“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智慧能源站,结合电动汽车普及,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停车场等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换电、电池检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实现清洁能源就地生产、存储和消纳,并参与车网互动(V2G);二是“零碳”或“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工厂,通过部署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结合能效管理平台、绿色电力交易、余热利用等,构建园区级微电网,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或高比例绿电消费,降低用电成本,促进低碳发展,这与国家能源局93号文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多领域融合开发、打造低碳零碳园区的要求相契合;三是“风光氢储”耦合系统,利用富余或专设的风光电力电解水制氢,氢能可用于交通、化工、冶金等领域或长期储存,实现能量跨季节、跨地域转移,为风光消纳提供新路径,催生绿色氢氨醇等新业态,93号文也专门强调提升风光氢储协同发展水平;四是虚拟电厂与分布式资源聚合,将广泛分布的屋顶光伏、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可调节负荷等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聚合,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调度,提供调峰、调频等服务,创造新收益来源;五是能源数据服务与碳管理服务,伴随融合场景产生的海量数据,衍生出能源数据分析、系统优化运营、碳核算、碳资产管理等新兴服务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