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鄂尔多斯到欧洲:中国零碳产业园,正在海外复制绿色生产力
“我们出海不是为了躲避内卷,其实为的是星辰大海。”在近期央视《对话》栏目中,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的这番话,精准勾勒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价值内核,也为中国零碳产业的全球征程写下注脚。
从鄂尔多斯成功突围、走向世界的零碳产业园模式,正是将这份“星辰大海”的宏大愿景,转化为可触摸、可落地的绿色样板——它不仅是中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参考。
复刻“鄂尔多斯样板”:中国零碳模式启动全球布局
在鄂尔多斯,远景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创下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零碳产业解决方案。
如今,这份“中国方案”正加速走向全球——按照远景规划,未来十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每年为地球减少10亿吨碳排放,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注入强劲动力。目前,这一模式已从鄂尔多斯出发,成功扎根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让中国的绿色生产力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零碳产业园是新工业革命的载体。”张雷在《对话》栏目中的强调,道出了零碳产业的战略意义。当下,碳产业园建设已从企业愿景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这一战略转变背后,是中国对“双碳”目标的坚定承诺。据统计,在中国,园区承载了7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碳排放总量,成为减排的关键所在。
从“新三样”到“新五样”:出海格局的质变与扩容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出海正经历一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深刻变革。2020年,“新三样”出口额仅2200亿元,占外贸出口比重不足5%;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2万亿元,占比跃升至15%。
在《对话》节目中,张雷敏锐地指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发展,外贸“新三样”的范畴应当进一步扩容,升级为“新五样”——将风电、储能纳入其中。他阐释道:“能源系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系统”。他的阐释,不仅点明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凸显了中国对全球能源体系的深度思考。
而零碳产业园正是承载“新五样”协同出海的理想平台,通过系统集成,将分散的清洁能源技术整合为高效的能源系统,形成“1+1>2”的聚合效应,让中国新能源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可共享的系统解决方案。
当一个非洲或东南亚的村镇建立起风电、光伏、储能构成的微电网系统后,电力成本大幅下降,这将带动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第二轮出口,为中国制造业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构建起“技术输出-产业联动-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全球布局: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
张雷在《对话》中提出,全球贸易正在助力能源转型,气候转型同样将重塑全球贸易和供应链。
张雷在《对话》中的这一判断,揭示了新能源产业与全球经济的深度关联。中国正从输出产品,升级到输出标准,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让中国在国际新能源体系治理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如今零碳产业园的建设已从顶层设计走向实体化推进,标准化建设成为重要方向。随着《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国家标准的即将出台,中国的零碳园区建设将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
从内蒙古到西班牙,零碳产业园正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