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创新成果荣获国网职工创新优秀成果第一名
本网讯 12月23日,国家电网公司下发2022年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名单,发展事业部“王仕俊创新工作室”代表成果《智能混凝土在输变电工程结构监测及接地中“感-知-融-智”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22年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这是该成果荣获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特等奖后,又一次登顶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本次比赛由全国各个直属单位、区域分部、省电力公司及各产业机构参加,竞争极其激烈,《智能混凝土在输变电工程结构监测及接地中“感-知-融-智”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也是西北五省中唯一入选一等奖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据悉,自2011年起,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每2年评选一次,国网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评选工作旨在落实“双创”工作部署,发挥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的导向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推动“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共计表彰80项优秀成果,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50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双创”平台、“鲁班双创网”平台分专业、分类别进行多维度宣传展示,对于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领先、知识产权权属清晰的优秀职工创新成果,纳入成果转化储备库。
“王仕俊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智能混凝土在输变电工程结构监测及接地中“感-知-融-智”技术研究与应用》着眼于全面提升西北不良地质区域高压输变电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通过改善基础接地电阻、受力损伤健康诊断和远程实时数字监测,开发出技术先进、适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智能混凝土技术体系。该成果通过研制出一种能够具备感知能力的混凝土,通过检测其力学特性和导电性,对实现运行状况进行判断,巧妙解决了隐蔽工程中运行状况不可控的问题,可有效延长铁塔基础的使用寿命,保障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智能混凝土可代替普通混凝土作为输变电工程设施基础材料使用,提高雷击或短路下的电网安全运行水平,降低接地电阻至1.91Ω,降低综合成本约20%-30%;借助层析成像技术监测工程结构局部关键点位的受力状态和损伤演化,实现以新基建为基础的电力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设施的基础健康监测;后期开发数字化平台,配备本地无线模块实现远程实时监测,为电力工程设施智能运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使用智能混凝土还能大幅减少土地开挖,降低水土流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实现大地和地下水“零污染”。
下一步,发展事业部将策划此项目冲刺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及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的准备,持续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坚持把创新工作放在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大局中统筹考虑,积极完善创新体系和攻关平台,切实将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激励广大员工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将专业品质、敬业态度和创新精神传承下去,在永无止境的创新之路上,干出精彩,创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