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天水电力扶贫富农家
12月15日,国网天水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奔赴清水县,就光伏扶贫项目业扩报装资料收集、勘查验收、接入并网等问题开展服务,致力于在业务技能督导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让更多的贫困客户拥有“阳光存折”。截至目前,天水供电公司累计并网光伏项目1256个,并网率、采集覆盖率及成功率均为100%。
“十三五”以来,天水供电公司发挥行业优势,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并网,用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脱贫,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充足动力。
电力供应足 乡村产业兴
甘谷县六峰村村民黄来是个花椒种植户,去年因为雨量过大导致花椒没有晒足太阳,影响了花椒的成色,没卖上好价钱。他寻思着买个烤椒机,可又担心动力不够带不起来。今年年初,他们村进行了农网改造,新增了变压器,换了粗导线,他立即买了个烤椒机。用他自己的话说,“转起来力大的很,可带劲儿了!”
甘谷县的“花椒电”是天水供电公司服务当地特色农村种植业的一个缩影。四季分明的天水有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广阔前景,天水市委、市政府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电能的强力支持。“十三五”期间,天水供电公司累计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751.88公里,0.4千伏线路1728.35公里,配电变压器5404台。至2020年6月30日,天水市“十三五”配农网工程建设“百日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天水全市农村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台区户均容量达到2.14千伏安,实现了由“用上电”向“用好电”质的转变。
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与供电服务升级分不开,周全的服务保障,让村民们获得电力的成本大大降低。包括线上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模式的完善升级,使天水城乡供电服务的差距正逐渐缩小。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用上光伏电 “阳光收益”稳
不久前,武山县四门镇松树村张榜公布了今年贫困户入股光伏扶贫分红入股名单,此次分红共涉及入股武山榆盘河程村光伏矩阵并网发电工程的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
甘肃省发展光伏扶贫有两个天然优势:阳光和土地。天水供电公司大力推进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实现了光伏扶贫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效益的最大化。光伏扶贫项目,不仅让光明照亮的深山,而且还鼓起了困难群众的“钱袋子”。
“十三五”期间,天水三峡绵诸60兆瓦风电11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全线贯通;清水县华博智源20兆瓦光伏、清水绿动30兆瓦光伏项目于6月30日成功并网;二批清水县48.842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并网。这些光伏扶贫项目的顺利投运,对节能减排、优化当地能源结构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将扶贫由“输血”变成“造血”,让贫困户有了增收途径,脱贫有了新希望。截止2020年12月,天水20个村级电站涉及240户用户项目累计上网电量171万千瓦时,户均累计收益过万元。
天水供电公司在推进光伏发电项目落地时,开辟光伏发电并网项目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压缩时限,采取“一对一”跟踪管控的方式统筹协调业扩报装工程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等各业务环节,确保业扩报装受理快、勘查快、审核快、验收快、通电快,促使项目早建成、早投运、早收益。
紧抓产业扶贫 提升造血功能
“一个脱贫攻坚、一个配农网攻坚,这两个攻坚战都清零了,那就太吉祥啦!”甘谷县董家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舒章平一说起他们村的扶贫工作,笑声总是那么爽朗。
董家坪村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4户183人,贫困发生率15.73%,人均年纯收入仅3600元。经过这几年产业扶贫,到2020年6月,该村每户至少培育了1到2个增收项目,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9%。
“十三五”期间,天水供电公司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全方位提升贫困户扶贫造血功能,为贫困户持续脱贫增收奠定基础。
在张家川县李沟村,该公司发展养羊产业,带动贫困户45户、220人参与养殖,在家门口就能打上工,挣钱、务农两不误。试点引种成功5亩金银花,2020年捐赠扩种100亩金银花,三年后进入丰产期;在甘谷县董家坪村,该公司建设扶贫车间,大力发展架豆和苹果产业,年产值可达143万元,是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
在开展产业扶贫的同时,该公司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和捐赠扶贫,2018年以来共实施消费扶贫金额206.6万元,自筹50万元帮助解决李沟村饮水问题,解决了扶贫产业路、村组供水、太阳能路灯、肉羊养殖、花椒种植等惠民项目。
截止2020年3月,天水供电公司市县两级定点帮扶的14个贫困村已实现全部脱贫。路修了、电畅了,村子面貌改变了,很多在外创业、打工的“金凤凰”也纷纷“回巢”了,天水农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信息来源:新甘肃 202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