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国网甘肃电科院大规模新能源集群控制科技攻关团队:追风逐日科技人
本网讯伴随着甘肃风光电拔节生长,国甘肃电科院一批批热血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破解新能源脱网、并网、提升消纳等一系列难题,搭建起支撑电行稳致远的科技基座。
3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甘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骄人成绩:甘肃新能源装机发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60.2%,提升至目前的96.83%。看到这一报道,国甘肃电科院大规模新能源集群控制科技攻关团队的成员欢欣鼓舞:”人民日报报道了我们的风光预测技术!“随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能源报、甘肃新闻等媒体也相继对团队十几年来扎根戈壁开展科研攻关的事迹进行报道。
这是一支胸怀大局,迎难而上的团队
时间拉回到13年前,国内新能源方兴未艾,我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开工建设,大规模风光电集群控制技术处在探索阶段,给电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集群控制科技攻关团队成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拓荒行动悄然开启。国际国内没有可借鉴的成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一切都从零开始,团队成员都深刻认识到他们的工作事关中国新能源事业的未来。
那年,26岁的吕清泉一入职,就随同事们到酒泉投入到建设测风测光网络的繁忙工作中。这个在湖北长大的小伙一想到能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就兴奋不已,但随着车子驶向戈壁深处,吕清泉的心收紧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黑戈壁,寸草不生,也没有路,他们乘坐的车子偏偏又陷入了泥坑,这可吓到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地处无人区,手机没有信号,连找一个垫轮胎的棍子都没有。就在大家下车寻找工具的时候,气候说变就变,天空飘起了雪花,四个小伙子跑到1公里外,才找到几块砖,花了将近4个小时终于把车子推出来。
团队前辈每每给新成员讲起过往,讲起团队专家不懈钻研的故事,很多年轻人都很受触动,团队里的90后小伙张睿骁说:“能有幸加入这样的团队,让我事业伊始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这也让我的青春从此别有意义。”
这是一支勠力同心,中坚引领的团队
2011年,全国发生风电脱事件193起,酒泉风电基地发生4次风电机组大规模脱事故,一度将电网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解决风电机组低/高电压故障穿越问题迫在眉睫,风电中心和电科院组建的团队通过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修订、科研创新、低/高电压穿越改造等多个方面的努,有效引导、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沈渭程作为团队第一代成员,始终冲锋在前、奋战在前,他坚信只有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更好地开展分析研究,大家为一个数据、一个测试方式争论不休的时候,总是他出面拍板拿出大家认可的方案,他就是团队的主心骨。那几年,团队成员每年出差天数基本都在200多天,队员们常常是鼻带血丝、唇带裂纹。有一次,队员们晚上收工返回驻地时,路上遇到了两只狼,野狼绿莹莹的眼睛在夜晚格外瘆人,队员们打开车灯,鸣响喇叭,才摆脱野狼的纠缠绝尘而去。团队成员王定美打趣说:“那时大家一心追逐风,几乎也成了风一样的男子。”
团队依托国家863计划、甘肃省科技专项等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在近六年的时间里,围绕设备端/高穿改造、场站动态无功补偿性能提升、调度集中控制,系统性地在多点、多级、多断面展开持续技术攻关,先后取得国际发明金奖2项,省部级奖23项,授权发明专利122项,出版国内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24篇。
这是一支自强不息,创新报国的团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围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这块“战场”,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探索,新能源团队积累了一手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集群控制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对“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集群控制关键技术”最后的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2014年,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发电集群控制系统率先在甘肃投用。2019年该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在国家层面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
随着“双碳”目标及新型电系统建设的推进,甘肃迎来新一轮能源大规模发展,预计“十四五”末甘肃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65%,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征更加突出,新能源主动支撑,中长期功率预测,全电磁仿真建模技术难题亟待解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军指出,当前,“一体四翼”发展布局全面铺就,公司和电创新发展与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同向聚合,是青年员工施展青春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
使命召唤,当义无反顾。团队立即投入新的科技攻关征程,不断提升对新型电系统的特性认知能、运行控制分析能与故障防御保障能,为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甘肃样板”提供坚技术保障。
目前,团队核心成员沈渭程围绕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开展自适应电压源型风机性能验证。专家周正在开展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甘肃电网运行特性仿真分析及弱惯量支撑下甘肃电网新能源消纳能研究。研究员甄文喜正在将一系列攻关成果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凝练出提高绿电调度运行的甘肃方案。张旭军,致于祁韶直流功率仿真研究,助限额功率提升。吕清泉、王定美等人均在各自的攻关项目上日夜兼程……
电科院大规模新能源集群控制科技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2岁,其中15名党员,10名青年团员,均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团队为什么能?他们的答案是:科技强,则电网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只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他们就冲在最前沿,扛下最艰巨的重担。无奋斗,不青春。追风逐日,科技强国!他们将继续把担当书写在新能源发展的时代答卷里,把热血挥洒在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