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勇攀高峰 为甘肃电力科技发展添翼赋能
本网讯今年的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成长、科技队伍建设,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明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各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漫漫长河,巍巍祁连,科创团队,电靓陇原。近年来,公司在核心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科技平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抢占技术、人才制高点,科研蓄势、技术赋能甘肃电网,以科技创新实效助力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公司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批先进个人、先进事例,也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广泛赞誉,激励着广大电力人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向前。
赵金雄:把科技融入基层工作
“真正的科研,就是做实事,为大众。”“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说这话的是国网甘肃电科院二级研究员赵金雄,5月30日,他作为唯一一名甘肃电网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荣获2022年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国网甘肃电科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他一手打造的团队,已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力量。新冠疫情期间,团队展开了《大数据视角下的中小微企业用电情况分析研究》,着力为电力生产调度提供辅助决策,并聚焦最具发展潜力的优质用电客户,同时协助政府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出激励型或救助型措施。这项研究得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统计局等部门的认可并推广。
在基层工作调研中,赵金雄发现无人区线路人工巡检效率低、反馈不及时,一线员工检修极其辛苦。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输电线路缺陷实时诊断装置”,并这套装置能够实时检测线路缺陷,对常见一般缺陷识别率达到90%左右,对输电线路缺陷的综合识别率达到75%左右,识别率已接近云端计算水平。巡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缺陷,制定处理方案,无需事后分析,再返回现场复核,为一线工作人员减轻作业负担,提高作业效率。该装置已在金昌、白银、兰供等多个地市公司进行推广应用。
“能干实事”“他是真的为我们基层着想”。这是一线人员对他和团队成员的评价。
梁琛:勇于“试错”的科技工作者
“科研就是要一遍遍和自己‘斗争’,不断拓展认知范围,不断拆掉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谈到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国家电网公司电网降损节能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梁琛如是说。
梁琛(右一)
2014年,为解决高载能负荷不能调节的难题,国网甘肃电力牵头成立科技攻关团队,梁琛作为技术骨干主动参与。团队历经3年多的科技攻关,创造性提出通过给定实时电价曲线和电力曲线引导高载能负荷发挥新能源调峰能力,在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高载能企业用能成本。团队还同步建成了荷-网-源协调控制系统示范工程,实现了甘肃境内1084万千瓦新能源与459万千瓦高载能企业的协调控制,新能源消纳能力同比提升了8.67%,实现了“随风而动”,有效挖掘了甘肃占比超过50%的高载能负荷的调节潜力,成功缓解了当时新能源消纳的困境。
2021年3月,梁琛开始担任国家电网公司电网降损节能技术实验室负责人,他深知实验室只有融入到线损专业管理体系里面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对于线损专业来说,他们是一群“新兵”,但是他们又是一群勇敢的“试错者”,他们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是他们敢于去向一个又一个问题冲锋。为了能够更加体系化解决线损问题,他牵头成立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电力能效技术工作组,建立了电力能效标准体系,体系化梳理了102项电力能效相关标准,为后续典型降损技术的标准化提供了平台。
他常说,降损是一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实验室、一个团队就能完成的,需要处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中的所有人共同努力。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中,为了让供电更清洁、更高效、更节能、更低碳,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秉承科学的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成龙:把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
“青年人作为时代发展的生力军,在自身的岗位上要发挥出青年人的力量,创新要不怕困难,要敢想敢干,把创新思维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各个方面。主动创造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李成龙经常同创新团队的成员们这样说道。
作为国网陇南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电气试验班班长,李成龙自入职以来,在电气设备试验这个岗位上,从班员到班长,从门外汉到电气试验能手,他在平凡的电气试验岗位上与设备为伍、与仪器为伴,保障了辖区33座变电站9022台高压一次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他勇于探索,矢志创新,带领团队实现多项技术革新,把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秉承着“在检修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的理念,李成龙致力于积极开展设备主人制机制的建立和试验设备、工具、方法的改进改良。
2018年,他发现在10千伏避雷器直流泄露试验过程中,10千伏避雷器没有固定的试验支架,在试验过程中避雷器经常性的发生侧翻,导致试验效率低下,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带头成立QC小组,自主设计制作出“避雷器试验支架”,有效弥补了10千伏避雷器停电试验缺少专用支架的空缺,大大提高了直流泄露试验的效率和安全性,该项成果不仅获得了甘肃省优秀QC成果,也获得了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银奖,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外观专利证书。
作为一名基层电力工作者,李成龙以坚实的担当、精湛的技术、务实的作风,在“人民电业为人民”这条光荣之路上,步伐坚定、步履沉稳。就像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只有将理想深潜于心,将初心附之于身,将信念着力于行,做人求真,做事求实,学问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郭锐:深钻细研干事业照亮职工“奋进路”
“我们要开展一项、孵化一项、成熟一项、应用一项,持续推动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中广泛应用,源源不断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党总支书记郭锐在创新成果应用推进会上说。
作为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党员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郭锐凭借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和专注,自主研发出“金属铠装柜一体化验电接地手车装置”,并推动关键技术成功纳入“国网12千伏开关柜设计定制标准”,成为了创新路上的领头雁。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我和师傅加完班刚从工作室出来,突然,一辆警车疾驰而过,师傅定定地站在原地,看着已经走远的车入了神。我问师傅怎么了,他突然激动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咱们赶紧回去。回到工作室,师傅利用警车报警器带来的灵感设计了报警回路,解决了防止误入带电间隔这一技术难题。后来,看到其他同事轻松熟练地使用着他亲手设计的手车,那一刻,平时不苟言笑的师傅笑了,笑得那样灿烂。”作为亲历者的徒弟王彦东回忆道。
2019年1月18日,作为主创人,郭锐携《金属铠装柜一体化验电接地手车装置》获得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优秀奖,在人民大会堂登上了象征着至高荣誉的领奖台。此项成果已经在甘肃省13个地市公司大规模应用,对促进我国开关柜生产行业的发展,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刁国锋:25年,由“工”磨砺成“匠”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投入,我们水电机组的运行方式有了大的变化,水电机组调峰调频快的优势决定了要时刻跟随风、光的变化而随时开停机,我们要维护好所有机组,确保随时能够开机保供。”说这话的是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电气分场卷线班班长刁国峰。当一名合格的检修员工,不仅要熟练的完成设备检修,更要在检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检修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才能胜任更复杂、更规范的检修工作。
刁国峰,在刘家峡水电厂电气分场卷线班25年,一顶安全帽、一身汗渍斑斑的工作服、一套电工5件套陪伴着他从发电机内到水泵房、送风机、排风机、天车小机的检修现场,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甘肃省“劳动模范”和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大国工匠”的全过程。
2007年,刁国峰主创提出的厂房400吨桥式起重机电气部分整体改造设计方案技术水平先进,有三项成果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项成果取得了发明专利,成为刘家峡水电厂建厂以来职工首次获得的专利项目,填补了企业发明空白。随后的日子里,刁国峰的创新工作进入高产期,仅2021年他主持完成多项创新工作,其中3项申报发明专利。
“技术创新实实在在解决了检修实施时人员缺少的难题,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可以用少量的人完成以往要成倍的人完成的工作量。创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提升了班组人员的检修技术素质。”这是刁国峰对创新工作最朴实的看法。
翟宗亮:推动电建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少言寡语、憨厚好学,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饭可以不吃,但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是大家对翟宗亮的一致评价。
作为国网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在翟宗亮看来,一个个从未接触过的技术难题,很有可能成为创新的机遇。他23年来扎根研发一线,把创新工作和服务施工一线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自主研发的牵张设备实现了从机械式到智能集控的转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设备曾获2016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第二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暨第二届世界发明创新论坛“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
2017年9月,以翟宗亮同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面对新时代电力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翟宗亮带领团队以创新为引领,发扬两代人34年坚韧不拔、青蓝相继、励志笃行的精神,将人本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植于电网建设的第一线,把创新的眼光放在更多的生产实践领域,将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电建装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加速跨越。
对于未来,翟宗亮一方面在项目功能和细节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通过新技术和新元件的使用,开展超远程集中控制牵张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拓展系统应用范围,在新研制的牵张两用机等设备上移植和应用该系统,进一步实现输电线路相关施工设备的智能化,集成化,有效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服务用户和特高压电网建设。
王仕俊:拥有260余项专利的科技创新达人
“踏踏实实学东西”是王仕俊父亲影响他最深的一句话,他的父亲是国网系统内唯一的冻土学博士。王仕俊参加工作12年,从河西750千伏变电站首次检修,到甘肃省第一个33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开工建设,从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到330千伏变电站智能改造工程……这些跨越着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建设项目都留有他的足迹。
王仕俊是公司发展事业部项目可研与前期部专责,也是大家眼中的“科技创新达人”。
从开始申请第一个国家专利,再到撰写第一篇核心论文,王仕俊打破旧的思维定式,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开拓思路。工作12年间,他连续申报了《变压器铁芯》、《一种变压器绝缘子》等260余项专利,截至目前已有135项专利取得授权。发表科研论文29篇。这位“85后”的小伙子,凭借着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逐步从一个科技创新“小白”,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我们的创新从工程中来,能够回到实用中去,服务于电网施工工程,我觉得是对我们最大的一个肯定,也是我们做科研创新最大的一个收获和成果。”
2020年,公司成立了“王仕俊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年轻团队,在智能化输变电工程技术领域不断前进,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投入到他所爱的电力事业中,他用行动带动和影响着身边的人,诠释着新时代电力人的风采。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当前,服务“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保障电力供应等任务艰巨,新一代电力科技工作者将立足岗位,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勇闯技术“无人区”,啃下关键领域“硬骨头”,着力解决各类“卡脖子”瓶颈技术难题,他们将以创新精神加快公司科技跨越发展,以创新成果赋能甘肃电网高质量发展。
素材来源:发展事业部、刘电厂、兰州公司、陇南公司、电科院、送变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