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四川打造新时代区域协作样板

国网四川电力 2022年8月3日 4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去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达到53850.8亿元,全省经济实力持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四川各地竞相发力,工作安排突出“早”,项目推动突出“快”,1月份至6月份,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65.6%,超时序进度15.6个百分点。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表示,四川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超常举措保运行稳大盘,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壮大主干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进一步壮大主干、做强次级支撑和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下更大气力加快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发展。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在规划建设中一方面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注重生态价值,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天府新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比如,2018年6月13日落户于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商汤科技如今拥有员工近200名,人数增长近10倍。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已集聚新经济企业1.8万余家,汇聚青年人才17万余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450余名。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正在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成都近年来以“链长制”为牵引,以20个重点产业链为主线,在链主企业引育、实施招商引智和项目攻坚等方面实现稳步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形成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6个,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达782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翻番。

绵阳经济总量位列四川“次级支撑”城市之首,目前已集聚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超过200个,科技创新动能奔涌。凭借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实力,2020年,绵阳经济总量在除成都之外的20个市州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宜宾的支柱产业过去主要是“一黑一白”,即煤化工和白酒。如今,宜宾大力发展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2019年至今,宜宾市共引进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70多个,总投资约1800多亿元,已构建起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一座崭新的“动力电池之都”正快速崛起,去年,宜宾经济总量也跨过3000亿元关口。

“重装之都”德阳则走上了“数字经济”的新路。今年6月,全国首个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产业的园区——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在德阳成立,也标志着四川在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域市场化、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作为成都都市圈的成员之一,德阳抢抓机遇,在产业发展、交通布局方面不断发力。

不论是支持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还是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四川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着眼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各梯级城市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喜人局面。

统筹发展缩小差距

“有了动车,大凉山通往外界的路更通畅了,希望以后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回来建设大凉山。”凉山州喜德县瓦尔学校初三学生吉尔伍支说。今年1月10日凉山州正式步入动车时代,也开启了从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自然条件差、发展相对不足,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四川派出57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赴凉山驻村帮扶。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凉山这片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被次第攻破,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人们正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新期盼,共赴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行走在巴蜀大地上,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次第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更优美、产业层次更丰富,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一批在外务工的农村能人相继返回家乡,带头创业。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怡霖农场负责人覃发琼就是众多返乡的创业者之一。2020年,她结束14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小田村建起了养殖场,养殖南江黄羊。“去年我挣了2万多元,今年将扩大规模,收入可以实现翻番。”覃发琼高兴地告诉记者。

四川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机制,出台惠农富农政策,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长9.4%。

蓬勃的发展态势不仅体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更体现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的61.1%;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经济增速持续领跑,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稳步推进,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成效明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

川渝协作融合融通

四川认真落实中央“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等重要要求,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

今年7月1日是成渝铁路开通70周年的日子。“以前仅有一条成渝铁路连通成都与重庆,随着2021年8月成渝中线高铁获批,连接两市的铁路将增至4条,川渝两地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车站党委副书记崔建军介绍。去年,成渝两地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0余对,日均发送旅客约9万人次。从道路更畅到产业相连,川渝两地相融共建的场面越来越多。

两年多来,四川与重庆市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实现发展态势之变。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万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在几大经济圈中后发赶超态势明显。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效应持续增强,实现创新动能之变。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2021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万户,比2019年增加近5000户。

内陆腹地正加快转变为开放前沿,实现开放能级之变。2021年进出川大通道达40条,比2019年增加9条,成渝之间实现一小时通达,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约6000列,占全国的比重近30%。

川渝两地全面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实现融合融通之变。两年多来,两地先后召开4次党政联席会议,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建立,150个合作共建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944亿元。

随着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推进,这一关乎川渝两地协同互动,关乎东西部协作共进,更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擘画正变成美好现实。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经济日报 / 动力电池 / 院士 / 宁德时代 查看更多
资讯

《河北经济日报》:河北电力:超前服务助力企业“加速跑”

近日,国网河北电力发布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二十项举措,围绕提升办电便捷度、降低用电成本、提升接电效率、保障可靠供电、开展特色服务等推出差异化服务措施,全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全国一流的电力营商环境,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电需求 本报讯(通讯员石静张莉翟志华)3月18日,在位于河北石家庄正定县的中国邮政集团石家庄邮件处理中心项目现场,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开展施工作业。该项目是河北省重点项目。早在招商选资阶段

资讯

金价为何再创新高

国际金价攀高势头仍在延续。4月5日,COMEX 6月黄金期货收涨1.76%,收于每盎司2349.1美元,再创历史收盘新高。3月以来,国际金价上涨幅度超过14%,在此带动下,目前国内多个零售品牌金饰每克售价已突破700元。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在美联储货币政策确定转向的背景下,叠加近期地缘政治冲突激化,以及全球多国央行对黄金的持续需求,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金价的强劲上涨。 “本轮黄金快速上涨

资讯

重点电网工程持续上新

陕北好“风光”,千里送江淮。近日,国家电网陕北至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该工程将为我国“西电东送”再添一条大动脉,建成后每年可从陕西向安徽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一半以上是新能源电量。 陕北—安徽特高压工程是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也是安徽第一条全额消纳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部换流站处处长宋胜利介绍,陕北至安

资讯

【能源广角】千乡万村来驭风

我国农村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因地制宜推动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将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风电“下乡”不仅是能源生产活动,更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风电投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上下联动、分工协作。 “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为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

资讯

湖南娄底钢铁业迈向中高端 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

经济日报长沙3月26日讯(记者谢瑶)湖南省娄底市94个重大项目近日集中开工投产,总投资553.32亿元。其中,“材料谷”产业项目68个,总投资428.73亿元。 2022年,湖南出台政策支持娄底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近年来,娄底聚焦硅钢、汽车用钢、高强钢等钢铁新材,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 在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大型行车按作业流程将成品钢卷放置指定点,再经过数控操作进入

资讯

中印尼可再生能源合作空间广阔

4月1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与印度尼西亚登嘉拉战略咨询智库,以及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举办2024年中国—印度尼西亚可再生能源投资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印尼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政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商业和投资机遇,以及中国与印尼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等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华大使周浩黎表示,印尼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资源

资讯

《河北经济日报》:春耕春灌 电力满格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3月22日,春分节气刚过,在石家庄深泽县西南留村,青青麦田正畅快喝着“返青水”。麦田不远处,当地供电公司员工张韩和同事正利用无人机对春灌线路开展精细巡检,保障春灌用电安全可靠。“无人机巡检可以有效提升线路巡检效率,发现隐患可以快速解决。”张韩介绍。 随着气温回升,我省冬小麦正自南向北陆续返青灌溉,河北电力部门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用电需求,主动对接农业、水利等政府部门,掌握春

资讯

经济日报:应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适度布局调峰气电,规模化推动光热发电

近日,经济日报发表了题为《煤炭和新能源双增长引发的思考》的文章,其中指出:我国煤炭产销量同步增长,仍反映出新能源尚存挑战待解。一方面,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特征明显,必须建设数倍于煤电的装机,才能提供同等电量;另一方面,新能源依然“靠天吃饭”,系统主动支撑能力较弱。加快支撑性调节电源建设,是新能源大规模融合利用的关键。应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适度布局调峰气电,规模化推动光热发电;大力推进流域

资讯

前2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1%

经济日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王轶辰)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2个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5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电力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14870亿千瓦时。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第二产业用电量9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用电量28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7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

资讯

我国尾矿库数量比2020年下降32.4%

4月8日,国家矿山安监局召开尾矿库安全治理工作情况媒体通气会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安全监管监察的尾矿库共有4919座,与2020年相比下降32.4%,三等及以上的大中型尾矿库比率由2020年的8.5%上升到19.5%,“头顶库”数量同2020年相比下降40.1%。 2020年以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各地安全监管等部门倒逼尾矿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力提升了全国尾矿库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我国连续7年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