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四川打造新时代区域协作样板

国网四川电力 2022年8月3日 393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去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达到53850.8亿元,全省经济实力持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四川各地竞相发力,工作安排突出“早”,项目推动突出“快”,1月份至6月份,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65.6%,超时序进度15.6个百分点。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表示,四川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超常举措保运行稳大盘,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壮大主干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进一步壮大主干、做强次级支撑和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下更大气力加快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发展。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在规划建设中一方面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注重生态价值,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天府新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比如,2018年6月13日落户于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商汤科技如今拥有员工近200名,人数增长近10倍。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已集聚新经济企业1.8万余家,汇聚青年人才17万余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450余名。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正在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成都近年来以“链长制”为牵引,以20个重点产业链为主线,在链主企业引育、实施招商引智和项目攻坚等方面实现稳步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形成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6个,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3倍、达782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翻番。

绵阳经济总量位列四川“次级支撑”城市之首,目前已集聚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超过200个,科技创新动能奔涌。凭借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实力,2020年,绵阳经济总量在除成都之外的20个市州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宜宾的支柱产业过去主要是“一黑一白”,即煤化工和白酒。如今,宜宾大力发展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2019年至今,宜宾市共引进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70多个,总投资约1800多亿元,已构建起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一座崭新的“动力电池之都”正快速崛起,去年,宜宾经济总量也跨过3000亿元关口。

“重装之都”德阳则走上了“数字经济”的新路。今年6月,全国首个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产业的园区——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在德阳成立,也标志着四川在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域市场化、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作为成都都市圈的成员之一,德阳抢抓机遇,在产业发展、交通布局方面不断发力。

不论是支持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还是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四川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着眼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各梯级城市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喜人局面。

统筹发展缩小差距

“有了动车,大凉山通往外界的路更通畅了,希望以后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回来建设大凉山。”凉山州喜德县瓦尔学校初三学生吉尔伍支说。今年1月10日凉山州正式步入动车时代,也开启了从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自然条件差、发展相对不足,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四川派出57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赴凉山驻村帮扶。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凉山这片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被次第攻破,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人们正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新期盼,共赴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行走在巴蜀大地上,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次第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更优美、产业层次更丰富,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一批在外务工的农村能人相继返回家乡,带头创业。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怡霖农场负责人覃发琼就是众多返乡的创业者之一。2020年,她结束14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小田村建起了养殖场,养殖南江黄羊。“去年我挣了2万多元,今年将扩大规模,收入可以实现翻番。”覃发琼高兴地告诉记者。

四川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机制,出台惠农富农政策,全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75元,比2016年增加6372元,平均增长9.4%。

蓬勃的发展态势不仅体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更体现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的61.1%;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经济增速持续领跑,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稳步推进,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成效明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

川渝协作融合融通

四川认真落实中央“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等重要要求,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

今年7月1日是成渝铁路开通70周年的日子。“以前仅有一条成渝铁路连通成都与重庆,随着2021年8月成渝中线高铁获批,连接两市的铁路将增至4条,川渝两地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车站党委副书记崔建军介绍。去年,成渝两地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0余对,日均发送旅客约9万人次。从道路更畅到产业相连,川渝两地相融共建的场面越来越多。

两年多来,四川与重庆市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实现发展态势之变。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万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在几大经济圈中后发赶超态势明显。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效应持续增强,实现创新动能之变。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2021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万户,比2019年增加近5000户。

内陆腹地正加快转变为开放前沿,实现开放能级之变。2021年进出川大通道达40条,比2019年增加9条,成渝之间实现一小时通达,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约6000列,占全国的比重近30%。

川渝两地全面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实现融合融通之变。两年多来,两地先后召开4次党政联席会议,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建立,150个合作共建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944亿元。

随着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推进,这一关乎川渝两地协同互动,关乎东西部协作共进,更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擘画正变成美好现实。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经济日报 / 动力电池 / 院士 / 宁德时代 查看更多
资讯

《河北经济日报》:河北电力:春节保供电 服务“不打烊”

2月4日,在涿州西仙坡村村民刘建红家,国网涿州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陈刚和同事正在仔细排查用电安全隐患。在空气源热泵开关处,发现接线出现松动,他们赶忙对接线进行紧固。“西仙坡村是‘煤改电’村,有400多户村民,这几天降温明显,我们到村民家中进行走访,确保群众暖暖和和、亮亮堂堂过年。”陈刚说。 春节来临,河北电力部门已经提前做好市场商超、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隐患检查,特别是对“煤改电”用户加

资讯

《经济日报》客户端:河北做好电力服务 护航百姓欢度春节

春节来临,河北电力部门提前做好市场商超、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隐患检查,特别是对“煤改电”用户加强用电监测,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今年春节期间河北电网最大负荷预计将达到3700万千瓦,同比增长13.2%,可调电力4100万千瓦,电力供应充足。”河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计划处田浩表示。 河北各地供电公司员工坚守岗位,服务“不打烊”,全力护航百姓欢度春节。 2月5日一早,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

资讯

数字智慧电网建成 虚拟电网更要落到实处

  近日,我国首个省级数字智慧电网在江苏建成,首次实现万亿量级电力大数据融合贯通,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促进新能源消纳,优化民生保障服务,为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所谓数字智慧电网,是运用工业互联网、电力北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构建一比一的虚拟电网。这次建成的数字智慧电网,首次联通了电源、电网、用户等各环节超过1万亿数量的电力数据信息,还能实时反映电

资讯

《河北经济日报》:河北电力:“满格电”助力企业“开门红”

为满足企业节后用电需求,河北电力部门开展企业走访,及时为企业解决用电问题,消除用电缺陷隐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帮助企业优化用电方案,节约用电成本。同时,为企业提供“电力+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2月28日,在河北头等舱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快递分拣车间内,自动流水线正开足马力分拣来自全国各地的快递。国网保定市徐水区供电公司员工高轩、郝佳伟正认真检查用电线路和设备,为企业提供可

资讯

前2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1%

经济日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王轶辰)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2个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5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电力生产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14870亿千瓦时。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第二产业用电量95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用电量28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7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

资讯

筑梦莺歌海——海南东方1-1气田采访记

气出东方隈,筑梦莺歌海。 2003年8月1日,我国海洋石油事业传来喜讯:随着一声气嘴阀门的开启声,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流从近1500米的地层深处喷涌而出。至此,我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全面建成投产。 多年来,东方1-1气田在莺歌海深深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这条串联海路的能源大动脉,成为我国南海西部最大的自营气田群,也是海南省民生和工业领域的主要用气来源。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东方1-1气

资讯

《经济日报》客户端:石家庄新能源发电出力突破400万千瓦

近日,从国家电网石家庄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传出好消息,截至3月1日当天11点25分,石家庄新能源发电出力突破40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发电出力197.09万千瓦,低压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力达到208.89万千瓦,合计占全网用电负荷的46.47%,该时刻近5成的电力客户使用了清洁、绿色电力。 据国家电网石家庄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康伟介绍,近年来,石家庄地区能源结构不断转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能源快速发展,开

资讯

山东滨州提升铝业创新能级

经济日报济南3月17日讯(记者王金虎)山东滨州邹平市的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近期发布了6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铝合金新材料,在全球首次实现铝合金材料中强度、韧性和服役性的同步提高。这些铝合金新材料应用到汽车可以“瘦身减重”,比现有铝制车身减重20%,油车百公里油耗降低1升左右,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增加20%。 滨州因铝而兴、因铝而盛、因铝而强,是国家轻量化铝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

资讯

全额收购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难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对2007年出台的《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的修订完善,对促进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双碳”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是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增加能

资讯

渤海再获亿吨级油田 秦皇岛27-3油田探明储量1.04亿吨

经济日报讯(记者黄晓芳)中国海油近日宣布,我国渤海中北部海域再获亿吨级大发现——秦皇岛27-3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1.04亿吨,这是该海域时隔10年再次获得重大油气发现。 秦皇岛27-3油田位于渤海中北部海域,西距天津市约200公里,平均水深约25米,发现井秦皇岛27-3-3井钻遇油48.9米,完钻井深1570米。经测试,该油田单井日产原油约110吨,展现出较好勘探前景。 “按正常开采,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