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的央企答卷:国家电投海兴储能电站的实践观察

能见 2小时前 1148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与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河北省作为工业大省和能源消费重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作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东方绿色能源(河北)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投资建设的海兴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作为冀南首个大型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高效运营,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支撑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新答卷”。

政策与需求交织,能源转型呼唤 “新解法”
2025 年初出台的 136 号文(《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 “136号文” )明确取消强制配储要求,推动新能源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为储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松绑,更倒逼能源企业以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河北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用电占比长期维持在 65% 以上,每年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保供压力尤为突出。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信息显示,2025 年入夏以来,河北持续经历高温天气,7月14日11时46分,河北南部电网用电负荷达到5230.4万千瓦,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夏季最大负荷增长26.3万千瓦。  面对激增的用电需求,传统煤电调峰能力受限、新能源出力波动等问题凸显,亟需灵活高效的储能系统作为支撑。

储能行业的快速响应为河北的能源保供提供了可能。液冷技术普及、度电成本下降、“风光储 + 工业” 模式落地等行业变革,让储能从 “辅助选项” 成为 “核心方案”。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应用,国家电投海兴储能电站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河北能源转型的重要实践。

储能电站硬核实力,书写 “新答卷” 核心内容


国家电投与远景能源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海兴200兆瓦/400兆瓦规模的储能电站,围绕 “新能源 + 储能” 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多项突破性实践,构成了 “新答卷” 的核心内容,展现出安全、高效、优质的硬核实力。

——筑牢安全基石,智慧安全管控与多维度消防防护的双重保障筑起铜墙铁壁。场站搭建的智慧安全管控平台,通过全域监控与智能预警,实时捕捉设备、人员、环境的异常信号,推动安全管理从 “人为监督” 转向 “AI 监控”、“事后处理” 向 “事前预防”转变,全方位夯实安全基石。同时,场站搭载的多维度智能消防体系,实现从热失控预警到灭火处置的闭环管理,为储能系统穿上 “安全防护甲”,为电站安全运行兜底。 其中,主变压器单独配备全自动水喷淋系统,雨淋阀采用电磁驱动控制,全方位提升消防安全性。

——打造高效典范,从建设到智能交易高效运行成行业标杆。项目打通设计、采购、施工全流程,与各交付协同体系相配合,从主体施工到全容量并网仅用 70 天,较行业平均工期缩短 50%。同时,依托全域液冷与智能温控” 技术让电池工作温度波动控制在 ±2℃内,充放电效率稳定在 90% 以上,设备综合效率稳定维持在 87% ~89%的高水平 。此外,在智能电力交易软件的协助下,基于 AI 大模型, 可以实现冀南电力市场自动化申报及控制闭环,较传统人工交易模式有效降低了人员配置,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无论是场站建设效率,还是设备综合效率,以及交易运营效率,国家电投海兴储能电站的这份 “效率答卷” 都彰显了项目应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坚持质量为本,“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构筑起牢不可破的品质防线。从材料进场验收的严格筛查,到设备调试阶段的精细校准,每一道工序均纳入严密的质量管控网络。凭借对 一系列质控节点的精准把关,关键工序实现 100% 合格交付,海兴储能电站为打造河北省储能标杆项目、电力行业优质工程不懈奋斗,为实现国家电投在冀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成效落地生根,“新答卷” 赋能河北发展


作为河北公司首个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国家电投海兴储能电站不仅是一座绿色能源工程,更是一枚撬动区域能源体系跃迁的“支点”。项目以实际运行成果,强力回应政策号召,为河北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交出了一份可信、可行、可复制的“新答卷”。

首先,在保供支撑与能源消纳方面,项目精准匹配《河北省2025年电力负荷管理工作方案》关于“优化充放电策略、提升顶峰放电能力”的政策要求。2025年4月至6月期间,海兴电站累计实现充电132次、放电132次,其中4月21日至5月31日按“双充双放”节奏运行,日均响应两轮调度指令,构建起高频次、高精度的负荷调节机制。在夏季连续高温叠加、区域负荷飙升的背景下,电站稳态运行、按需放电,为局部电网“削峰填谷”提供关键支撑,成为河北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

其次,海兴项目作为国家电投在河北布局的首个独立储能工程,其成熟经验为区域内更多项目提供了复制样本和技术路径。从 “70 天极速并网” 的建设模式,到 “AI + ”的智能化交易运营机制,再到多维度智能消防体系,项目在全链条展现的创新实践,不仅推动储能资产 “从技术边缘走向系统核心”,更助力河北构建 “以新能源为主体、以储能为支撑” 的新型电力系统。其示范带动效应正逐步辐射至冀东沿海、环京津冀重点地区,为区域产业链协同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项目还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的社会责任与生态使命。在项目选址、设计与运营中充分考量生态保护与土地集约化利用,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能耗最小化、损耗最优化,在实现能源系统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友好与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技术可行、商业可控、绿色可持续”的储能发展路径。

从筑牢安全基石到实现高效保供,从坚持质量为本到驱动产业升级,国家电投海兴储能电站以扎实的实践成效,有效应对了河北能源发展的迫切需求,清晰勾勒出储能技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作为中央企业在冀能源转型的创新实践,该项目不仅为河北能源保供与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成功经验更为区域内类似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这份“新答卷”的价值,正随着时间推移在燕赵大地上持续彰显,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着积极的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