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新能源汽车:要规模更要质量
新能源汽车:要规模更要质量
《中国电力报》2017年3月18日第2版
新能源汽车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50.7万辆,保有量突破100万辆,位居全球第一。成就固然喜人,隐忧也不可忽视。在前不久召开的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结构性过剩的苗头。
对此,许多人或许难以理解:新能源汽车刚刚兴起,怎么就“过剩”了呢?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在强政策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短期内上马了大量整车和动力电池相关项目,一旦市场发展不如预期,就可能在一定阶段出现过剩;二是在产业初期,一些企业和地方存在盲目投机现象,重复建设低水平产能,这些产能很难适应未来行业技术快速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所带来的挑战。
显而易见的是,对待新能源汽车,我们要规模,更要质量。那么,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质量?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优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下决心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尽快建立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国统一市场,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行业供给侧结构的自我调整和持续升级。
其次,扩大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政策区别对待力度与覆盖范围。可尽快将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由试点推向全国,在此基础上,由中央部委统一指导,推动各地出台相对规范一致的新能源汽车减免停车与通行费用、允许使用公交车道、免除限号措施、免车船税等与燃油汽车的区别性对待政策,让拥护绿色环保汽车的消费者能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最后,将车辆购置补贴退坡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基于电量基准的充电运营补贴机制。督促各地尽快落实国家去年发布的充电设施“进小区”、“进单位”以及“停车充电一体化“的3个配套文件,并重点优化城市和城际公共充电服务的定价、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机制,解决目前公共充电价格偏高的痛点,释放更多的市场需求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