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罗布人后裔的新生活
罗布人后裔的新生活
——新疆尉犁县喀尔曲尕乡通电六年大变化
作者:王磊、徐晓山来源:中国电力报字数:1498
2019年12月29日,新疆尉犁县供电公司古勒巴格乡供电所员工驱车110多公里,来到喀尔曲尕乡对10千伏尕瓦线及供电设施进行巡检,保障村民冬季正常稳定用电。
喀尔曲尕,维吾尔语义是“雄鹰落地的地方”。
尉犁县喀尔曲尕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距离尉犁县110多公里,是该县西南方向最远最偏僻的一个乡村。
2013年11月19日,随着国家电网35千伏喀尔曲尕变电站建成投运,祖祖辈辈生活在喀尔曲尕的罗布人后裔,彻底结束了没有“长明灯”的历史。
如今6年过去了,在强大电力地推动下,喀尔曲尕这只矫健雄鹰正展翅翱翔,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后裔,他们的生活在四季轮回中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零下16摄氏度的喀尔曲尕乡,笔直整洁的街道上人来车往,农贸市场吆喝不断,蔬菜、牛羊肉和副食品琳琅满目。人们大包小包地采购着年货,大街上烤包子、烤羊肉串香气诱人,抓饭、拉条子餐厅生意兴隆。街道两旁整齐排列的供电线路,错落有致富民安居房门前的供电表箱,都在这冬日的阳光里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简笔画。
羊肉是张金名片
喀尔曲尕乡是一个牧业乡。通电这些年来,乡党委、政府结合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天下羊肉尉犁香,尉犁羊肉数塔羊。”在喀尔曲尕胡杨林深处,牧人挥动鞭子放牧着羊群。这里羊肉鲜嫩没有膻味,它可是喀尔曲尕乡一张金名片,深受疆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一阵阵机器轰鸣声从喀尔曲尕村一户农家传来,原来是村民阿西木?吐尔逊和家人,开动饲料粉碎机正在为家里的牛羊粉碎麦秸秆。
40岁的阿西木是土生土长喀尔曲尕人,从小跟着父亲过着放羊游牧生活。2018年,头脑灵活的他看到了庭院畜牧养殖的前景,结束了游牧生活和妻子定居在喀尔曲尕村,开始了庭院养牛养羊,还买回来一台大功率拖拉机在春秋季繁忙时期,为村民耕地挣钱。
2019年9月,阿西木又投入2万多元买回来饲料打包机,上门去为村民打包饲料,每包收取打包费10元,收入超过了5万元。再加上庭院育肥牛羊和拖拉机为村民耕地挣的钱,2019年收入接近20万元。
熨烫衣服不再用炭
正在喀尔曲尕故乡兴旺扶贫合作社制衣间踩着电动缝纫机忙碌的姐妹们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当社长吐泥沙?肉孜说热孜玩?古丽妹妹2019年12月份工资2400多元,刷新了合作社月薪纪录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坐在电动缝纫机前的热孜玩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好好工作,来回报社长吐泥沙姐姐。
40岁的吐泥沙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是林业管理局的干部。心灵手巧的她在20岁那年来到尉犁县学习服装裁剪制作,学成后回到生她养她的喀尔曲尕,开了一家时装成衣铺。
“那时没有电,做好衣物要熨烫就把烧红的煤炭放在熨斗里,来加工制作衣裤的村民也不多。”吐泥沙说。通电后,村民生活逐渐开始好转,这些年来时装成衣铺做衣服的人也多了起来,高档面料也多了起来,月收入超过了5000元。
挣了钱的吐泥沙有了新的想法,把村里的姐妹吸收进来教她们裁剪缝纫技术,靠双手发家致富,走共同富裕路,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丈夫和乡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2015年,吐泥沙投入15万元,买回了8台电动缝纫机,招收了16个姐妹,3月1日成立了喀尔曲尕故乡兴旺扶贫合作社,她手把手给姐妹们传授制衣技术。随后,又投入资金购买了50台电动缝纫机来扩大产能,现在合作社有姐妹37人,在社长吐泥沙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起来,从而也打开了市场。
喀尔曲尕乡政协主席努如木江?牙合甫说:“通电6年来,全乡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乡398户,1166个贫困户也实现了全面脱贫。通电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2019年达到了123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