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存辉委员:建议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有序扩大交易覆盖范围

能见App 2022年3月6日 5177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节能减排、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机制的保障。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了重点关注。

碳排放权交易“倒逼”能源结构转型

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指将碳排放的权利作为一种资产标的来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通常情况下,政府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至企业。如果未来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最终碳排放低于其获得的配额,则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配额。双方一般通过碳排放交易所进行交易。

“这个是非常积极正面,因为碳汇市场交易机制的形成,将来跟绿电、低碳结合起来,将引领整个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南存辉认为,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等引导,将加快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实际上,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对推动企业尤其是电力能源企业的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碳排放权交易势必将促进技术和资金转向低碳发展领域,而发电行业也是被率先纳入碳配额管理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交易市场运行后,碳价会与发电成本耦合,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待完善

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1月的首场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

但是,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目前也仅过半年多时间,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还要很多路要走。南存辉也认为,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目前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供应相对充足,影响了碳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流动性,造成碳排放权价格整体偏低且具波动性以及交易活跃程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对企业减排形成有效激励。”南存辉说,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参与主体限于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同行业间的约束相同、操作方式相近,所受政策影响大体一致,在相同政策条件下交易相对集中,存在潮汐现象。此外,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MRV体系)是碳市场扩围的先决条件。但我国MRV体系并不完善,报告与核查制度建立时间短,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南存辉还谈到,当前,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决议,加快了碳关税的进程。在海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加征碳关税的背景下,势必会导致我国对外出口的高碳产品成本的上升。

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

“我们在市场第一线的要创新,要去做出优先的解决方案来,做出模式来。”南存辉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形成,在国际范围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以更好地助力“双碳”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发挥作用。

今年两会,南存辉结合企业实践和一线调研,在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方面,他认为,应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加强碳市场配额制度研究,合理评估现有配额发放制度的松紧尺度,在考虑企业履约、减排成本的前提下,适时收紧免费额度,引入配额拍卖制度。并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将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纳入交易主体以改善市场活跃度。同时建议建立绿电与碳排放权联动体系、碳税与碳交易联动的碳定价政策机制以及国际碳关税互认机制等。南存辉说,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至关重要,建议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并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可持续性第三方核查制度,推进核查市场化,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