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到40%!中国跟踪支架市场的“破局”之战 ——技术、标准与创新的三重突围

能见 2小时前 984

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总装机容量(33.5亿千瓦)的​​43.3%​​,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版图中,中国不论是装机量还是先进技术的应用都领先于全球水平,唯独支架技术还处于落后的局面。数据显示,中国跟踪支架的渗透率仅为3-5%,远不及全球40%的平均水平。这种差距背后,既隐含着技术认知与市场机制的深层矛盾,也预示着跟踪支架提质增效的巨大潜力。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跟踪支架正向更高安全、更高增效、更高价值方向升级。

一、全球跟踪支架应用现两极分化:技术短板叠加低价陷阱掣肘中国产业升级  

跟踪支架的全球应用呈现显著分化。欧美、中东等高价值市场渗透率普遍超80%,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却长期受困于低渗透率的“魔咒”。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技术、质量、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  

  • 技术认知亟待突破:国内跟踪支架产业起步较晚,对风工程研究、核心零部件可靠性验证等关键技术积累不足。跟踪支架的设计需融合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与智能控制等多学科体系,部分企业简单套用固定支架设计规范,导致抗风性能不足。2022年新疆某光伏项目遭遇13级强风,近百兆瓦跟踪支架被整体掀翻,直接损失超2亿元的事故,暴露出风荷载计算不科学、结构强度不足等系统性风险。 
  • 低价竞争暴露隐忧:近年频发的质量事故也揭示出行业顽疾。2021年内蒙古风灾导致60%斜单轴系统损毁,事故分析显示,低价中标策略下,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激进设计方案,紧急避险机制或缺失、主梁焊接工艺缺陷等问题集中爆发,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以牺牲质量换低价,最终付出更高代价。
  • 消纳渠道限制发展:在固定电价机制下,跟踪支架的超发电量受制于消纳渠道限制。随着电力市场化建设的推进,其动态调节特性正转化为市场化收益优势,将与海外高价值市场看齐,开启电站收益跃升的开关。

二、设计革新与标准体系重构:跟踪支架产业链安全升级路径​ 

频发极端天气和风灾事故正倒逼跟踪支架产业链重构技术逻辑,推动全行业从设计规范到工程实践的体系化升级。

当前行业存在两大技术流派,"规范派"沿用建筑结构标准中的静态系数,未充分考虑阵列干扰效应与360°全风向影响,导致部件安全性能不均,形成系统设计"短板效应"。以天合跟踪为代表的"风洞派",则通过动态风洞试验模拟真实工况,精确捕捉多排遮挡、扭转模态等复杂变量,其荷载系数计算更贴合实际项目需求,可大幅度降低结构失效风险。

另一方面,去年《光伏跟踪支架智能跟踪性能测试方法》的制定,对高散射辐照天气优化功能及测试方法、逆跟踪优化功能及测试方法、双面组件优化功能及测试方法做了明确的规范,推动国内跟踪支架设计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这场由天合跟踪等头部企业主导的标准升级,标志着产业链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技术竞争的转型开端。

三、AI赋能光伏跟踪支架:智能算法重塑增效与安全双重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光伏跟踪支架的底层逻辑,使其从单一追光的机械装置升级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慧系统。通过融合多维度数据与动态算法,AI不仅提升发电效率,更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线。

  • 法驱动发电优化​​:传统天文算法依赖固定追光逻辑,难以应对复杂地形与天气变化。AI系统通过整合卫星云图、实时辐照数据与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调整跟踪策略。位于山东潍坊的某智能跟踪技改项目的实证测试显示,采用天合跟踪SuperTrack智合算法能为电站带来3.24%的发电量增益,折合每年约4.45万元/兆瓦的额外收益。
  • 动态避险主动防御​​: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AI系统通过气象预警与实时数据分析,实现主动防御机制。天合跟踪支架通过自主研发的TCU(跟踪控制器)和NCU(网络控制器),实时监测风速并采取分级保护策略,提升电站安全。
  • 智慧运维系统升级:智能运维平台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精准管理。天合跟踪智能系统接入振动传感器与无人机巡检数据后,可对轴承磨损、螺栓松动等故障进行实时监测,提升预警准确率。海量运行数据持续反哺研发体系,形成“研发-应用-迭代”的正向循环。

自2020年起,天合跟踪在支架结构、电控驱动、智能算法等核心领域不断创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天合跟踪已累计申请专利430件、授权专利225件,通过技术积累形成完备专利体系和全面性专利布局。

四、价值重构:从“度电成本”到“度电价值”的二次革命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驱动下的新负荷匹配型场景中,折射出跟踪支架发展的潜力。在沙戈荒场景下,双面组件+跟踪支架组合将延长高价绿电交易窗口,行业跟踪较固定支架能带来15%发电增益,而天合跟踪SuperTrack智合算法较行业天文算法又可再提升2~3%。在绿色算力中心​场景下,采用跟踪支架可缓解西部光伏大基地与东部算力负荷的时空错配,提升日内发电曲线与数据中心峰谷电价时段匹配度。在​​零碳园区场景下​​,通过跟踪支架角度调节,实现光伏出力与园区氢能电解、储能充放电的精准协同。从地面电站到多元生态​场景,在电力市场化交易区域,跟踪支架动态追踪能力使高电价时段发电占比提升10%,加权电价收益增加1.2-2.4分/度电,推动电站全生命周期收益提升。

中国光伏产业曾用十年时间完成从“三头在外”(即原料进口、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终端市场在国外)到全球领先的逆袭。推动跟踪支架渗透率从3%向40%跨越,需要政策、产业、行业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力、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唯有坚守质量底线、深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生态,才能将现状转化为赶超全球的机遇,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