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国网英大长安保险 2022年1月12日 4656

发布时间:2022-01-12信息来源:信息部

2022年1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听取了相关保险机构对防止保险业过度竞争、实现差异化经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形势,明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我国保险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显著扩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以来,保险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21年11月末,保险业共有法人机构238家,总资产共计24.6万亿元,提供保险金额10629.9万亿元,保险资金通过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融资20.4万亿元,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2021年1-11月,全行业赔付支出1.43万亿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险保障的功能作用。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参与医疗、养老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病保险覆盖12.2亿人。参与企业年金发展,推出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等试点;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4.29万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二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制定完善重疾险、意外险、互联网人身保险等领域监管制度。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落地实施,养老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创新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车险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业保险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车险“降价、增保”目标效果显现,市场乱象得到规范。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全球影响逐步扩大。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66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万亿元。四是牢牢守住安全底线,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保险业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和资本补充债充实资本。风险处置稳妥推进。

会议强调,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不高,在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薄弱,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行业要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上组织上强化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回归保障本源,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顶层制度设计。坚决整治恶性竞争,改变低水平重复,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保障全面、竞争有序的保险供给体系。积极推动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提升发展质量。三是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夯实公司治理主体责任,严格管理股东股权行为,加强董事会建设,做实监事会功能,发挥独立董事作用,加强高管人员履职管理。保障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鼓励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提升服务社会民生能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化保险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养老、健康等保障需求。发展服务“三农”领域等普惠保险,加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五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全面加强内控建设,培育合规文化,增强保险机构合规经营内生动力。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稳定经营管理。对出现的风险,公司和股东要各负其责。风险化解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六是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保险机构非现场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发挥属地银保监局贴身监管、一线监管优势,强化上下联动和协作共享,形成合力,推动保险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肖远企出席会议,会机关相关部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10家保险机构参加座谈。

京津冀 / 习近平 查看更多
资讯

超高压公司:超高压公司500千伏石北站1号母线检修工作圆满完成

“500千伏石北站1号母线送电完毕!”4月11日凌晨1时30分,国网河北超高压公司工作负责人王克在工作群里汇报到。随着500千伏1号母线顺利投运,石北站500千伏1号母线检修工作圆满完成。 本次停电检修工作存在五级电网风险,涉及新老设备交替施工,设备大修施工任务多,现场参检人数50余人,出动特种作业车辆10辆,并涉及大型作业车指挥操作、吊装等高难度环节。为确保现场检修工作安全有序开展,超高压公司多

资讯

我国最大煤层气田日产气量突破700万立方米

新华社太原3月27日电(记者王飞航)记者从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分公司获悉,作为我国最大煤层气田——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26日井口日产气量突破7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沁水煤层气田地处山西省东南部,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估算煤层气资源量6000亿立方米。2006年,华北油田取得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矿权,随后建成了国内首个年地面抽采能力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田。 煤层气又称煤矿瓦斯,是一种非

资讯

中国恩菲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

3月27日,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及集成示范工程”的第五项课题“多源固废协同利用技术、模式与集成示范工程”通过课题验收。 该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处理与利用需求,建立了京津冀工农城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处理的理论方法及工程示范,推广了固废跨产业、跨区域协同利用综合解决方案及商业化运行模式。第五项课题示范基地依托雄

资讯

Mysteel解读:2024年华北市场豆粕饲料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2023年9月后豆粕等蛋白原料价格持续走弱,2024年盘面虽低位反弹,但豆粕现货基差价格仍旧不断下探。3至4月正处南北美大豆供应过渡时期,市场供需矛盾凸显,后期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增加,不管是对中间贸易商环节,还是下游饲料养殖企业,都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调研样本 华北地区作为全国大豆压榨产能排名第四的市场,油厂大豆年加工生产能力超1300万吨。豆粕辐射范围除京津冀外,还可覆盖山西,甘肃

资讯

Mysteel参考丨产能置换逐步落地,2024山东废钢市场迎来新格局

2018年11月,山东省就钢铁行业的调整和转型发展专门制定了《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规划(2018—2025)》(以下统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大幅压减转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地区的钢铁产能,在确保日照、青岛、临沂和莱芜、泰安空气质量,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将目前分散在12个市的钢铁企业和钢铁产能,逐步向日-临沿

资讯

《国家电网报》:方寸之间精益求精,三百余吨“巨物”安全就位

1000千伏邢台变电站主变压器扩建工程正在建设,近日,建设人员开展了一项高难度工作—— 方寸之间精益求精,三百余吨“巨物”安全就位 “施工车辆按指定路线行进,外廓到无遮拦带电部分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8.25米……”4月9日8时,河北1000千伏邢台变电站运维一班值班长张会波对施工人员进行工前交底。该站主变压器扩建工程中一项高难度工作——主变压器本体上台作业即将实施。 邢台变电站是京津冀鲁负荷中心

资讯

《亮报》:国网河北电力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构建坚强网架激发澎湃动能 国网河北电力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供电员工对客户配电设备进行测温检查。郝嘉璐摄 雄安容东片区华灯初上。耿辰光摄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年中,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电网,主动对接疏解企业,支撑河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0年来,河北南部电网网架结构愈加坚强、能源转型成效显著、供电服务保障有力,持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讯

京津冀三地首次联手推介土地,北京推介87宗540公顷用地

28日,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举办的“协同发展·共谱京彩华章——2024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推介会”在昌平未来科学城召开。 本次推介会是京津冀三地首次联手同台推介土地,通过“北京搭台,三地唱戏”,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其中,北京推介了87宗540公顷用地,天津市推介了81宗380公顷用地,河北省廊坊市主城区和北三县推介了22宗110公顷用地。 与去年推介会相比,今年北京推介项目数量更多,增加

资讯

水利部:全面提升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4月2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部务会议,研究部署京津冀等北方地区防洪排涝抗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审议《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要制定

资讯

北京九部门联合推动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出台《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药械研、产、审、用全链条政策支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若干措施以人民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从创新药械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生产制造、流通贸易、临床应用等方面共提出32条举措,明确提出多项具体量化工作,如组建10家以上区域或专科、专病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