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里的天山南北|“西陲第一村”通电十年随访见闻

国网新疆电力 2023年4月27日 4550

记者王耀武

北纬39.73°、东经73.98°,“中国西极”地标在山峰最高处耸拔入云。向下望去,山脚下的“西陲第一村”斯木哈纳村被群山环绕。这里晴天阳光普照,入夜灯火通明,昔日的穷乡僻壤,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之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位于中吉边境,距县城150多公里,平均海拔2890米,是牧业抵边村,也是我国最后一个看到日落的村庄。眼下正是春忙时节,远处的山峰被白雪覆盖,近处的牛马在草地上进食,村路上人车络绎不绝,夜晚小村逐渐宁静,只能看到点点星光和阑珊之处的灯火闪烁。

今年是斯木哈纳村通电第十年,记者在这里随机采访,听故事看变化,电力的发展正带动斯木哈纳村大跨步赶上现代社会的步伐。

基础设施均等化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四月的高原,依然有些冷。记者随国网乌恰县供电公司乌鲁克恰提乡供电所员工吐尔汗别克·铁木尔江和喀迪尔·海如拉走进斯木哈纳村,柏油主干道一路向前,笔直的电杆分列两旁,装修的沙子和器材堆在门口和院内,电锯与铝材的摩擦把火星四溅。

“进屋暖和暖和。”一路上,当地村民不断地打招呼。吐尔汗别克告诉记者,村里没有电工,基本天天过来,一些村民缺乏电力知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会力所能及地帮助。

走进江巴依·阿拉普的家,提到以前的日子,75岁的老党员打开了话匣子。“1998年以前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家里只有一个灯泡,后来接入来国外电,由于技术原因,电不稳定、也不安全,有时候停电也找不到人维修,以前的小冰箱也烧坏了,灯泡换的最多,女儿晚上做作业只能靠蜡烛。”江巴依说起往事,历历在目,“10年前村里通国网电,我们就提前买了电视机,通电当晚,女儿高兴地趴在电视上睡着了。现在用电就像呼吸一样方便,再也不担心停电了。”

用电易,通电难。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先后通过县、乡、村三个阶段推进三级电网建设,合计用了三年才实现。2013年6月3日,斯木哈纳村通上了大网电,从此以后,这个中国最西部的深山小村村民,迎来了全天候稳定供电的日子。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电力可靠供应上,一个百分点都不能差。国网乌恰县供电公司经理、党支部副书记武林说:“我们牢固树立‘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的理念,2021年投资42.31万元改造斯木哈纳村台区,提升变压器容量,对整村供电线路进行优化,满足当地发展用电需求。现在村里的供电可靠率和城市相差不到1%,基本实现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

“以前水里泥沙多,水质也不好”,斯姆哈纳村的水管员努拉洪·巴克尔介绍。2021年供电公司升级改造供电线路后,供水站也对供水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了沉淀和过滤设备,全村饮用水更加干净卫生。

山高谷深、路途遥远、基础设施落后是边远乡村的普遍特点。“有了稳定可靠的电,就看到了光明,就有了奔头。”村里老人说。通电后,村里铺了柏油路,有了三大网络信号,还通了快递。

家用设备电气化奠定物质文明之基

路上遇到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阿依努尔·普拉提,这次实习完回家看父母。走进她家,墙上的液晶电视正播放着文艺节目,桌上摆着开心果、葡萄干、核桃、红枣、馕等典型餐点,“护边光荣之家”的牌子被擦得锃亮。

她父母见到客人,赶紧从冰箱拿出酸奶给我们喝。据阿依努尔·普拉提的父亲马卖提努尔·阿克木介绍,这段时间夫妻俩休息,希望女儿在家多待几天,网络很稳定,用电脑复习备考也不耽误事,缺什么东西可以网上买送到家。

马卖提努尔·阿克木夫妻俩都是护边员,每个月护边收入5000多元,他们还开民宿、养牛马,今年3月份以来已经接待了多批客人,近两个月收入5000元。

谈到变化,马卖提努尔·阿克木说个不停,以前住毡房、挖地窖保存肉菜,通大网电后第一时间买了电视和冰箱,现在都住上了混凝土房子,喝上了自来水,用电饭煲煮米饭、电冰箱存肉菜,看电视打发时间,用电热水器洗澡,用皮卡车拉草和代步,县城还有一套房子,生活越来越方便。

“我们也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再也不想回到十年前了。”对以后的生活,他也充满了信心,“今年计划把自己的房子和民宿都改造一下,给游客更好的体验。”

记者看到,虽未到旅游旺季,来这里打卡的游客已经多了起来,停车场停满了车,来自黑龙江、山东、上海等地的人成群结队在通往“中国西极”地标的木栈道上来回穿梭。来自广东的游客杨庆苏说:“看了一家民宿,有电视、热水器、马桶、冰箱,和宾馆差不多,今晚就在这里住下看夕阳了。”

在村子中间的惠民超市,几个村民正聚在门口聊天,里面三开门大冰柜摆在显眼位置。同时也是该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提供电商代购、火车票和机票代购,话费电费代缴等便民服务。老板马麦提木萨·齐克高兴地说,有了稳定电,超市营业时间也长了,一年纯收入5—6万元。

村民收入的渠道还有很多,村党支部副书记阿依娜古力·阿克木阿力介绍,10户村民在伊尔克什坦口岸开商店和餐馆,收入很可观;大约三分之一的村民兼职驾驶工作,从口岸开到国门大约5公里的路程,一趟就一两百元;有4户开线路车,还有边民补贴定时发放……斯木哈纳村是吉根乡收入最高的村,家庭年收入最低也有一万元。

截至2022年底,村里人口67户,牲畜总数1279头,安居房35户,车辆63台,村集体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任俊杰补充道,村里正在资助村民打造民宿示范户,并计划改良畜牧养殖品种,建设容纳至少50人的中央食堂,“争取今年人均再增收4000元以上,让每个人在通往富裕的路上都不掉队。”

文化生活多样化丰满精神文明之翼

4月22日,村民们又跳起了柯尔克孜族舞蹈,阿依努尔忍不住也加入其中。“有了大网电,好生活说不完。”在充足的灯光守护下,村民唱着歌、跳着舞,活动持续到深夜。

村妇联主席居玛古丽·铁米尔介绍,村里经常组织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柯尔克孜族叼羊比赛、奥塔热希、追姑娘,赛马,联谊晚会等组织多次,等“斯木哈纳村村级组织阵地改造提升”项目建成后,娱乐场地就更多了,文化生活也会更丰富。

文化种类丰富多样,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斯木哈纳村幼儿园就在村口,2016年建立,占地面积2520平方米。

走进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看动画片《熊出没》,不时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老师苏玉木汗说,大网电通了后,幼儿园也接入了“班班通”,老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孩子们也可以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只能在家或跟着大人去放牧,现在孩子赶上了好时候。”园长踏浪·拜克介绍,幼儿园有教师7名,配备了电教室、电气化厨房,投影机可以看动画片,电钢琴可以学艺术,冷餐柜可以保鲜水果,学生生活很丰富。

资料显示,2022年斯木哈纳村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3人,2021-2022学年学生总数为66人,入学率100%。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并吸纳返乡大学生2名进入村“两委”工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高峰上的西极地标时,马卖提努尔一家早已起床,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9岁2年级的小女儿米热木在明亮的灯下认真地写作业。她略显羞涩的脸上透露着自信,指着墙上的两排奖状告诉我们,中间那个是她在2022年村里迎新春晚会上获得的最佳演出奖。问及北京,她说在课本上和电视里都见过,要像哥哥姐姐一样好好读书,也拿很多奖状,长大到北京亲自看一看。

环顾屋内四周,墙上挂着乌恰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星级文明户”小牌,仔细数来,有“爱党爱国星”“文明卫生星”“移风易俗星”等8颗星,他表示今年再加把劲,争取十星满星。

再次经过阿依努尔家,她邀我们去看他们正在装修的民宿。一进门,便被满墙的柯尔克孜刺绣吸引了,一对孔雀在中间开屏,鲜艳的花草、别致的花纹和规则的几何图形铺满了整个刺绣。阿依努尔自豪地说,都是母亲阿克玛依拉·图尔荪库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记者仔细观察,上面的日期清楚地绣着1991年3月28日和1994年2月5日,年份虽久,刺绣依然崭新鲜艳。母亲阿克玛依拉说,柯尔克孜族的女人几乎都会刺绣,现在在明亮的电灯下刺绣,是她们的生活常态。

阿克玛依拉为生活在这里感到自豪。这里不仅有“中国西极”地标,有“西陲第一村”石碑,还有“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长城墙,更有77号界碑处“祖国在我心中”的中国地图。她说,“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是我们的榜样。

乡村建设生态化书写和谐共生之美

斯木哈纳村有天然草场11.89万亩,人工草地368亩。毗邻的山谷中未融化的积雪经过一夜,又增加了薄薄一层,山上松树林郁郁葱葱,草地已有丝丝绿意,咕汨的泉水从石缝间跃出,不知跑向何方。

阿依努尔刚陪同游客去牧家乐拍照回来,“都很美,就是拍不出想要的感觉,你要跟着去就好了。”“这方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得守住绿水青山。”

走到村口向前望去,两侧整齐的路灯和杨树交错有致,黄蓝红绿四色木质护栏排列在主路两侧,蓝顶白墙的房屋墙上都画着中国结和红灯笼。几只喜鹊在电线上不时停留,鸣声悦耳,底下一条小溪穿梭而过。“自然环境美,村里环境也美,除了有点远,没啥不好的。”阿依努尔说。

第一次遇到任俊杰时,他正在路上开着污水处理车。他介绍,村里有矿产资源,但为了环境保护一直没有开采,村里还不断种树栽花,整体绿化率约45%,村庄绿化覆盖率约30%。村里还设了3个垃圾集中收纳点,投放垃圾集中收纳箱7个,沿村道路投放垃圾分类箱20个。

他指着路边一块翻好的地说,这里今年要种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到了夏天就能开花,红色的花朵、绿色的叶子,加上蓝天白云,一定很好看。

在农村,厕所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21年供水管网改造后,村民家里的抽水马桶用水更方便,村里还有2处公共厕所,虽然设施简陋,但聊胜于无,实现了0到1的突破。

任俊杰告诉记者,今年将继续完善景点旅游设施,装上彩灯带,配置电车、山地车,建设牧家乐、烧烤地、星空民宿、欢歌大舞台,有了电,西极村将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形成环境因旅游更美丽、旅游因环境更兴旺的发展态势,打造‘西陲第一村’新风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任俊杰对此充满信心。

室外环境要优美,室内环境也要干净。2019年斯木哈纳村家家户户安装上了电采暖,结束了烧煤取暖的时代,也告别了烟熏火燎、灰头土脸的时代。马卖提努尔算了一笔账,斯木哈纳村一年供暖6个月,烧煤一年要五六千元,现在用电采暖,只需一千元就够了,方便又干净。

任俊杰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斯木哈纳村位于祖国的最西端,全村人民群众也在不懈努力,把地域特点变成旅游亮点,变成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点,通过点点滴滴的奋斗,为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采访手记:

时光飞逝,稳定可靠的大网电已经源源不断供应了十年,微光成炬,党的政策、全村的努力让斯木哈纳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随手一搜,“西陲第一村”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包括电力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离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即将落笔,采访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忠诚护边的普拉提,热情好客的托合塔依木,聪明可爱的努尔斯曼,很多在故事里没有出现的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拍合影时,普尔汗执意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相框摆在中间,满心感恩党的好政策。下山的路上,看到路边墙上悬挂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标语,我想这不只是口号。让我们等下一个十年,愿一切美好都纷至沓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电网 / 习近平 / 补贴 查看更多
资讯

盐城供电:扎实推进变电检修核心班组建设

报载:为开展“班组建设行动重点任务落实情况阶段性检查”活动做足准备,最近,盐城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启动班组建设行动全面提升活动,该中心参培人员宣贯了公司《班组建设行动手册汇智专班》学习内容,简要介绍了各部门及县公司分享的手册编制经验。 变电检修班组作为电网企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单元,班组核心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电网安全,主要负责辖区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高压及仪表试验、油务化验,并承担

资讯

【河北卫视新闻联播】河北电网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总装机容量一半

冀时客户端报道记者从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了解到,河北电网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3663万千瓦,在总装机容量中占比52.8%。在清洁用能方面,个人充电桩全年报装7.12万台,城区形成"10分钟充电服务圈",县域公共充电网络100%全覆盖,助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河北广播电视台2024年5月13日)

资讯

1-4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101.7万台 桩车增量比1:2.5

2024年1-4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01.7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252.0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5,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5月11日,中国充电联盟发布4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1-4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01.7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252.0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

资讯

盐城供电:迎战强对流天气 赢得市领导肯定

报载:最近,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在盐城供电公司《关于突发强对流天气应急抢修及恢复情况的专题汇报》上批示肯定公司工作:“囯网盐城公司在我市迎峰度夏、应急抢险、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予以充分肯定!希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批示:“很好!市供电部门服务保障有力!” 近年来,盐城供电公司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坚决扛牢电力保供责任,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在电力保供、稳

资讯

盐城盐都供电:消缺当避开企业用电高峰

报载:为了保障广大电力客户用电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减少检修对客户的影响,盐城供电盐都供服中心决定合理调整负荷,优化用电方式,开展消缺作业,一律避开客户正常用电高峰时段,以保障客户在“无感知”停电下完成消缺作业,为电网迎峰度夏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以前,为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只要发现电网缺陷,不管是带电作业难度更大、还是安全风险隐患更多,哪怕是企业用电高峰时之时,我们总是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