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雷:用能源互联网,引领能源体系的分布式转型

能见App 2019年3月8日 400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远景集团CEO张雷提交建议《用能源互联网,引领能源系统分布式革命》。

以下为建议全文:

用能源互联网,引领能源体系的分布式转型

案由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球和中国的能源系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能源系统的分布式转型是这场变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最有效途径。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未来能源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和存储的有机融合单元。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未来还将显著低于化石能源。无处不在的风和阳光,有机的嵌入能源负荷终端,生产和消费合二为一,将极大的降低大规模化石能源电站和远距离电力输送的投资。这种绿色、模块化、嵌入式的分布式系统既实现了清洁低碳,又满足了安全高效,降低了长距离损耗和大规模脱网风险。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随机性、碎片化和波动性的特点。能源互联网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和云计算技术为更好地预测和协调纷繁复杂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供需变化,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能源互联网为分布式能源的开发与生产、应用与交易、转换与存储提供运行机制。

案据

中国分布式能源应用试点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能源互联网操作系统所开发、建设、运行和交易的江苏临港分布式3万千瓦分布式能源系统于2017年11月投运以来,已成为工业园区能源创新的应用范本。在工厂、港口、园区等综合场景下,风光储充配用六大要素实时协同,基于发电及负荷预测,打通综合能源管理与企业生产调度系统,动态调整生产负荷匹配新能源出力,多个项目实现了100%清洁能源,在减少碳排放50%的情况下,同步降低了用户用能成本平均3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欧美分布式能源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德国通过能源互联网,把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充电和负荷整合成“虚拟电厂”,并在消费者之间形成能源共享的互联网,让清洁高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能源转型的主导力量。丹麦则通过分布式风电创新了开发与共享模式,让风电与社区、居民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这些走在能源转型前列国家的经验表明,只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与机制,并利用好先进的信息和智能控制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有效推动国家能源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将推动建设面向未来的能源基础设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分布式光伏,风电和储能市场空间巨大,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分布式能源系统得到高效开发,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资产管理将更为智能。分布式储能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储能可以平抑分布式及风光的波动性,使得分布式能源大范围投入电网运行成为可能,也通过能源互联网为电力传输系统提供动态平衡服务。

能源系统的分布式革命,将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提供最大的应用场景,引领工业互联网大趋势。

建议

(1)支持分布式能源接入和就近交易。建议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提升到国家能源变革和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制度、机制和技术层面确立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路径。支持创新分布式接入和交易、隔墙售电、省内和跨省新能源交易等多种市场交易手段,借助市场和技术的力量,动态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供需匹配。

(2)建议电网企业打造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培育创新生态,推进能源系统分布式转型。依托电网企业打造的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特征的三型两网,建议电网企业开放生态,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在其开放的数据和生态平台上创新应用,一起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3)建议将能源互联网确定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发展领域,为我国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分布式能源系统由大量智能生产和消费终端物联而成,是一个实时动态平衡的智能自动化系统。国际上绿色电力消费正在企业和社区中兴起,随着能源互联网推动绿色分布式系统发展,能源互联网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实践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

张雷

2019年3月8日

化石能源 / 能源互联网 / 张雷 / 分布式 查看更多
资讯

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50%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提速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占比不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日益迫切。   占比提升带来新挑战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13%。分析指出,新能源渗透率占比达到15%至20%时,将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新能源电力生产因在时间上较难与实际电力需求相匹配,在安全保障上,需要电力系统以及管理方式

资讯

大渡河水风光互补项目列入地方重点项目

3月4日,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水风光互补项目甘洛320兆瓦光伏电站列入《2024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标志着大渡河公司在绿色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有力促进四川省新能源产业的完善和发展,为四川省能源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渡河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是四川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内容,按全国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大渡河公司于2022年3月完成《大渡河

资讯

新疆沙雅:3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开工建设

春风浩荡开胜景色、奋楫”杨帆启征程。2月26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3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生产的绿氢主要用于合成氨中间原料,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项目贯通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输运、绿氢生产及利用全流程。项目投产后节约天然气1亿方,实现年产值2.66亿元,上缴税收0.24亿元。      据了解,此次集中开(复)工113个项目,总投资 31

资讯

中电联:上半年电力投资同比增长32.2% 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60.9%

7月25日,中电联秘书长郝英杰在《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   具体来看,上半年,电力投资同比增长32.2%,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8.6%。上半年,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5373亿元,同比增长32.2%。分类型看,电源完

资讯

四川光伏硅材料制造项目(一期工业硅项目)节能报告通过

2月1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光伏硅材料制造项目(一期工业硅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文件指出,原则同意该项目节能报告。 原文如下: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光伏硅材料制造项目(一期工业硅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川发改环资函〔2024〕71号) 通威绿色基材(广元)有限公司: 你单位《关于报送光伏硅材料制造项目(一期工业硅项目)节能报告的请示》收悉,我委委托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对项

资讯

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50% 这一历史性变化意味着什么?

中国能源领域迎来历史性变化。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荫凯11日表示,当前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电力低碳转型迎“关键节点”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3月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6.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超过50%(50.5%),接近美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3倍。

资讯

刘泽洪会见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

7月26日,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在合作组织总部会见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席、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执行理事长李雅兰。双方表示,作为能源领域的国际组织,合作组织与国际燃气联盟均致力于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空间。 刘泽洪欢迎李雅兰一行到访合作组织并介绍了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生产清洁化、消费电气化、配置广域化的能源体系,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

资讯

中电联: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料同比增长6%到7%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25日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称,上半年,中国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增速稳中向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平衡;预计2023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其中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到7%。 据中电联介绍,上半年,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3%。分大类看,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8.1%,超过制造

资讯

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50%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荫凯11日在上海表示,当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2020年,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11日举行的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式上,杨荫凯说,近三年来,中国的“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通过强化政策设计,我国制定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双碳”实施方案和

资讯

优化政策体系 提升核电绿色低碳价值

作为碳排放接近零的清洁能源,核电尚未被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为进一步发挥核能优势,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动核能全面纳入我国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同时探索中国绿证与国际绿证的互认操作,充分发挥核电在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和鼓励社会风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