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智能机器人在这里大展身手

国网宁夏电力 2019年5月16日 329

 5月4日,在宁夏宁东供电公司10千伏518高沙窝分支四线3~4号电杆处,黄色的工程车伸出长臂,将一个长条形的浅蓝色“盒子”以及两名穿着绝缘服的电力工人,缓缓举到距地面10余米的10千伏带电导线旁。两人小心翼翼地将“盒子”挂到线路上。

  待两人安全返回地面后,“盒子”便沿着带电导线缓缓前行,之前还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的带电裸导线,瞬间被乌黑发亮的绝缘涂料包裹起来。大约15分钟后,涂覆工作结束,50米长的带电裸导线犹如穿上了黑色新衣。

  这个浅蓝色“盒子”就是智能机器人绝缘涂覆装置。它的最大本领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给正在运行的架空裸导线穿上“绝缘防护服”,这样即使有异物落在线路上也不会发生短路,可大大提高线路的安全性。

  以往进行线路绝缘化改造工作,需要将架空裸导线更换为绝缘导线,存在停电时间长、安全风险大、改造成本高等问题。而在一些跨越山沟、湖泊等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区域,无法直接更换绝缘导线。智能机器人绝缘涂覆作业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将装置放到导线上后,只需通过单人无线操控,即可实现野外和空中长距离不停电、不更换导线快速自动涂覆,大大降低了配网绝缘改造难度。经过智能设备涂覆的导线在性能、防水、耐高温、抗紫外线等方面,都与绝缘导线没有差别。

  近年来,随着电力装备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逐年加大对智能化电力装备的实际应用。如宁东供电公司就在所辖5座无人值守变电站全面开展了智能机器人巡检工作。

  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缺陷、异物悬挂等异常现象,自动报警或进行故障处理。同时,在机器人巡检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每个点位的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从而提前预警设备潜在的劣化信息,为制定精准检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在引进应用智能化电力设备的同时,国网宁夏电力也在不断探索、设计、研发智能化电力装备,经过持续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多项专利。

  5月5日,在银川东换流站继电保护小室里,一阵轻微的马达声响过后,一个倒挂在房顶轨道上的智能机器人从银白色伸缩杆里探出“脑袋”。它两只棒球大小的“眼睛”轻盈地上下左右转动探寻,待锁定目标数据后,便“目不转睛”地认真读取设备上的每一组数据,监测形态各异的管道、阀门、仪表的状态。

  更为奇妙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两只“眼睛”,一只看可见光,另一只可实施红外线探测,并将数据实时传给后台总控室,供值班人员研判。

  这是国网宁夏电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攻关团队研发的户内“S型”轨道机器人。作为国内同行业中轨道转弯半径最小的智能机器人,它“一个人”就可将继电保护小室里100台(套)设备近5000个巡视点全包了。

  银川东换流站是±660千伏银东直流线路送电端枢纽。国网宁夏电力组建人工智能机器人攻关团队,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监测重资产设备。不到7年时间,这个团队先后研发出了“S型”轨道机器人,具有三维空间探测能力、用于实时监测换流站冷却循环设备运行的“H型”轨道机器人,无死角、无盲区实时监测设备安全运行的“工型”轨道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攻关团队用自创的智能算法,独立完成了这三种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脑”软件开发。有了这种“大脑”,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便可对表计显示、阀门开度、管道振动、液体渗漏等进行精确识别和智能分析,任何细微的安全隐患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三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数据传输集成到了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了所有数据的实时传输、共享和分析,为及时发现、处理设备安全隐患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过去,人工完成设备数据监测采集至少要4个小时,现在这些智能机器人两个多小时便可轻松完成工作。

  目前,这三种机器人已先后取得各类专利41项,且已在全国7个省(自治区)的百余座换流变电站推广了上千套。

  智能化电力装备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国网宁夏电力将继续攻坚克难,将“大云物移智”技术深度融入到科技创新当中,持续提升智能化装备质量可靠性、使用便捷性、维护简便性,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安全生产紧密融合,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智能化装备在“三型两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郭辰晨 包兆鑫)

  《国家电网报》5月14日7版

国网宁夏电力人工智能 / 宁东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报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