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的四川主网守护者
1月29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长河观冰站,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员工魏凯林、周毅、白志和沈文峰4人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草草扒了几口早饭,穿上厚厚的防寒服、戴上安全帽,背上装有测风仪等观冰工器具的工具包,便向±800千伏锦苏线393号至403号铁塔区段进发,又开始了一天平凡而又辛劳的观冰之旅。
长河林场海拔虽在2000米左右,这里却是典型的微气象地区。途经此处的有±800千伏锦苏线、500千伏普洪三线等多条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其中±800千伏锦苏线的设计覆冰值高达50毫米,是四川境内覆冰设计值最高的区段。
下雪后,前进的过程是最难的部分——由于阴山面常年照不到太阳,雪就不会融化,雪后的上山之路远比平时要难走很多。路上全是厚厚的积雪,最深处足足有一腿深,往日的巡视便道早已被积雪填满失去了踪影,巡线人员凭着经验,一步一步向线路方向迈进。尽管巡视人员小心翼翼地前行,但还是频频滑倒。越往山上走,风越大、积雪越厚、路越湿滑、坡度越陡、背上的工器具也越来越沉重。
“山里下大雪之后要格外小心,有些地方看起来是覆着雪,但是下面可能是空的,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再走。”班长魏凯林说道。天上飘着的、树上挂着的雪花和冷空气见缝插针,不停地从衣领、裤脚等处往身体里钻,挂在睫毛、胡子上,刺骨的寒风肆意地吹打在每个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
中午时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爬涉,他们终于来到393号铁塔下。即便是在温度最高的中午,气温仍低至零摄氏度左右。到达塔位后,大家进行短暂的休整后拿出游标卡尺对模拟导线、铁塔上的覆冰厚度进行仔细测量,用测风仪、测温仪测量现场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运行工况,并将巡视情况详细记录在覆冰观测记录表上。
魏凯林介绍,通过测量和计算模拟导线上的覆冰数据,可以知道相应区段导线的覆冰情况,了解覆冰对线路安全是否有影响。覆冰观测也用上了大数据,通过多年记录的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他们对每年的寒潮出现时段、覆冰严重程度有了大致的判断,为抗冰度冬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撑。
在两百千米以外的超高压公司西昌运维分部应急值班室内,10余台电脑一字排开,数名应急值班人员正在通过后台监测现场的一举一动。通过这些实时摄像头,后台值班人员能看到输电线路附近的覆冰、山火、外破等情况并及时预警。
面对输电线路覆冰的情况,超高压公司以在线监测为主、人工观冰为辅,同时利用无人机等手段提升线路巡视工作效率。由于输电线路大多架设于高山之上,有的甚至会穿越无通讯信号的无人区,科技与智能监测手段终有局限,在迎峰度冬期间,为保障每一条输电线路都安全运行,像魏凯林一样的电力工人都选择了日夜坚守。
近年来,四川依托“水、风、光、气”优势,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巨大,“西电东送”年外送电量超过1500亿千瓦时。守护好这条“绿电动脉”,是无数电网人心中不变的信念。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