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2016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指出微网将向综合能源集成方向发展降成本的关键或在于储能技术的突破
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2016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指出
微网将向综合能源集成方向发展
降成本的关键或在于储能技术的突破
《中国电力报》2017年1月21日第4版
微网是由微型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和控制装置组成的微型供电系统,具有自我平衡和灵活调控等特点。
国网能源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6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以下简称《展望》),对该技术着墨颇多。
欧美日中研究应用各有侧重
据了解,微网尚处于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阶段,截至2015年底,全球微网项目总容量(包括投产、在建、规划)合计为1340万千瓦。其中,北美和亚太地区所占的比重均达42%,欧洲占比达11%,中南美、中东和非洲的总占比达5%。
《展望》表示:“美国微网研究侧重于提高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电能质量要求。”在欧洲,微网研究侧重于可靠性、可接入性、灵活性等方面,满足用户电能质量及电网稳定等要求;在日本,微网研究注重控制与储能,着眼于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电力需求。
在中国,微网研究以边远地区、海岛、城市微网等试点项目为主,主要是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和海岛居民的供电问题。
2015年8月,烟台长岛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接入控制工程通过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验收,正式竣工投运。这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岛屿微电网工程,可以在外部大电网瓦解的情况下,实现孤网运行,保证对重要用户的连续供电。
总体看,中国对微电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欧洲、美国及日本等由研究机构、制造商和电力公司组成的庞大研究团队相比,我国在研究力量和取得成果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微网将向综合能源微网方向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从技术、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微网未来的发展方向、趋势。
技术方面,微网将向综合能源微网方向发展。目前,微网的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有待突破。2030年前,微网研究重点解决规划设计、运行控制等问题,在少数特定地区用于接纳高渗透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2030~2050年,微网将集成电力、燃气、热力、储能等,向综合能源微网方向发展。
经济方面,微网竞争力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离网型微网在海岛、牧区与林场等远离大电网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可作为大电网供电的有益补充;并网型微网初始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2030年前,随着规划设计的优化、能量管理系统等控制设备成本的降低,微网运营成本逐步下降,但供电成本仍高于大电网。
“2030~2050年,储能技术的突破将成为降低微网成本的重要因素,具有冷热电多种形式、高渗透率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并网型微网竞争力逐步提升。”《展望》强调。
政策方面,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激励政策将是促进微网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微网发展较快的国家主要通过制定分布式电源和储能激励政策,间接扶持微网的发展。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的投资补贴、辅助服务等政策不断完善,微网发展将迎来更好的政策环境。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分析,未来亚太、北美和欧洲将是微网发展的主要地区。
2030年前,商业化运营的微网系统将有所发展。其中,美国主要用于军事领域,欧洲主要受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的驱动,亚太主要用于满足偏远地区供电需求。2030~2050年,随着储能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微网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国网能源研究院还认为,微网结构上是大电网的组成部分,运行上需要大电网的支撑,功能上无法替代大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未来微网将成为大电网的重要补充。
“2030年前,微网以离网运行为主、并网运行为辅;2030~2050年,微网将逐步发展成为大电网中的虚拟电源或负荷,既可独立运行,也可参与电网调度运行,以并网运行为主、离网运行为辅。”《展望》显示。